江苏扬州市梅岭小学西区校 刘志彪
课堂教学是一个“众里寻他千百度”的过程,也是一个“洗尽铅华呈素姿”的过程。从学科特征来看,“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而剔除其事物的非本质属性”是数学的重要学习规律,其公式定理的简明,解题思路的简洁,语言叙述的简练无不体现出数学是倡导简约的学科。因此,数学教学的简约化,是数学课堂的必由选择。如何删繁就简,回归本源,成就高效,笔者以为,可从以下方面予以积极关注。
当下,一些年轻教师在学习借鉴优秀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往往存在贪多求全、面面俱到、越多越好的现象,值得我们警惕和审视。比如,在《认识乘法》一课中,一名年轻教师为了让学生建立“几个几”的概念,在课堂开始之初便创设了一个较为复杂的情境,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得到“几个几”。教学设计的初衷是充分利用资源,让学生建构“几个几”初步印象,但事与愿违,不同的角度和观察方法严重干扰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和思维方式,阻碍了知识的建构与升华。事实证明,在接下来的教学环节中学生出现了概念混淆,体系混乱的现象。这个案例设计者的初衷是好的,但在知识建构初期,过度的设计、过多的程序干扰了知识的建构与内化,如果教学设计的步子小一点、环节简单一点、节奏慢一点教学的效果将会更好。
当下的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许多年轻的教者为了追求最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往往会设计较为新颖的教学手段,把过多的教学精力耗在了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其实一切教学手段的使用都是为教学效果服务的,传统与现代本无质的区分,关键在于各取所需物尽其用。传统教学手段能解决的问题,就不一定要使用课件等复杂手段,否则,既耗费精力,效果也未必好。著名特级教师翟裕康曾经用一个大锅盖上出了经典课例《圆的认识》,手段极为简朴,方法极其简单,但实际效果却相当出彩,其内在原因是设计的精妙和驾驭的娴熟。
当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有一种风气值得警惕:教学情境似乎成了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必备环节。确实,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数学新课改的要求。情境在学生数学学习与学生生活经验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诚然,有意义、有价值的数学情境对学习兴趣的激发和提高是大有裨益的,但过度的情境、无用的情境、为情境而情境,不但不能为课堂增效,反而会干扰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与设计初衷南辕北辙。
笔者听过《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教者通过课件,创设了“游乐场”这一生活场景,色彩斑斓,花样众多,并反复追问学生发现了什么。学生的回答更是五花八门,答非所问,始终不能切题,教师只能乘兴而来,败兴而去,结果事与愿违。看似热闹、花样迭出的背后折射的是教学目标的偏离、教学设计的苍白、课堂实施的低效,在教师一再的误导下,教学资源在浪费、教学时间在流逝、教学主旨在冲淡,激励变成了误导、情境变成了花絮、信息变成了干扰、问题变成了多余。由此可见,“简单”的教学情境需要教师合理引导,使课堂实施直奔主题。
当下课堂教学设计和实践还有一个误区是数学活动与操作的过度化。小组学习、分角色体验、不分场合不分课例的动手操作,一拥而上、乱象丛生。现实的状况是过度化的数学活动影响了数学思维的深度发展,使得数学教学设计和课堂实践浮于表面,难以深入。
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一位教师采用了活动化的教学设计,但效果很不理想,课程在看似热闹的取钱、分钱、认钱的一节课中草草收兵、匆匆而过,活动现场滚的、抢的、捡的、跑的学生比比皆是,教学组织无力、教学秩序混乱、教学效果极差,学生的学习状态低迷。究其原因,实质就是活动设计的低效,甚至是无效,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荡然无存。我们不禁反思,课前进行教学设计时难道没有考虑过这样操作的现实性和意义吗?第一课时学生还没有具备自主活动的能力,尚未系统了解知识的本质和来龙去脉,就将教学活动设计得如此复杂多样,无须实践,应该能够预料到这样的活动显然对学生并不适合,课堂实施一定不会取得好的效果。
简约的数学教学应该于简单之处见深刻,于平常之处展博远,数学课堂教学只有删繁就简,才能无比丰盈。简单到极致,就是美丽;大道至简,真水无香;简约数学,丰满境界。只有回归本源,凸显教学的简约性、策略的务实性、活动的有效性,才能彰显数学课堂的魅力和价值所在,才能给学生带得走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