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柯善北
长期以来的政府管控心理,以一种惯性的方式在我国建筑业中存续,由此滋生出大量寻租空间,人为增加了资源流通环节,更制约了建筑市场的有序竞争。2017年,我国在世界银行《全球营商环境报告》中整体排名第78,其中“办理建筑许可”指标位列第172,在10个评价指标排序中居最末。
审批手续多、办事难、耗时长……近年来的“放管服”改革虽大大降低了诸多行业内的相关制度性交易成本,但在工程建设领域,项目审批难现象仍旧突出。
2018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开展提升办理建筑许可指标排名专项行动,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间再压减一半”。5月2日,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明确要求,将企业开办时间和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间压减一半以上,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5月14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试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决定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试点。6月5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在厦门召开培训会,通过再动员、再部署,推进试点地区进一步找准问题、理清思路,助力改革进一步深化。
仅用不到半年的时间,从决定实施改革到试点推进落地……这恰恰说明了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的急迫性、优化营商环境的紧迫性及力促高效发展的重要性。
着力打破部门藩篱,统一审批流程,大力推行并联审批体系势在必行。事实上,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手续复杂,审批效率不高,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流程不规范、不科学、不统一,前置审批、串联审批事项太多,若干地区还存在审批事项互为前置的情况。为此,2018年5月14日《通知》文件重新梳理设计了统一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流程。
《通知》规定将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流程划分为项目立项用地规划许可、工程建设许可、施工许可、竣工验收四个阶段。各阶段均明确了审批事项明细且各审批阶段需确定一家牵头部门,由其组织协调各相关部门开展审批,并在规定时限内完成。
截至2018年5月,全国共16个地区已开展相关改革试点。其中北京、上海等试点地区针对社会投资的中小型工程均提出了很好的改革措施。
从试点先行到全国推广,改革时间表已经确定:2018到2020年,整体分三步走,最终建成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及管理全体系:2018年,试点地区按照规定的流程,审批时间由目前平均200多个工作日压减至120个工作日;2019年,总结推广试点经验,在全国范围开展相关改革,上半年将审批时间压减至120个工作日,试点地区审批事项及时间进一步减少;2020年,基本建成全国统一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及管理体系。
理清审批流程只是第一步,紧随其后地则是各审批环节精简审批事项具体落实。对此,《通知》文件进一步提出了“减、放、并、转、调”五字诀,锁定目标,精准发力。
具体而言,所谓 “减”,意指精减审批事项和条件。不合法、不合理、不必要的审批事项和前置条件,一律取消。确需保留的事项,要减少审批前置条件,并制定清单向社会公布,做到清单以外无审批。截至目前,已明确要取消施工合同备案、建筑节能设计审查备案等事项。其中“放”,即是下放审批事项。从实际出发,研究制定下放或委托下级机关审批的改革措施。下放审批事项要统筹兼顾,做好配套衔接,确保下级机关接得住、管得好。所谓“并”,旨在合并办理审批事项。由同一部门实施管理内容相近或者属于同一办理阶段的多个审批事项,应当整合为一个审批事项,推行联合勘验、联合测绘、联合审图、联合验收。比如将消防、人防等设计审查并入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一家施工图审查机构依据有关技术标准规范同步开展审查,相关部门不再单独进行技术审查。提及的“转”,意在转变管理方式。将能够用征求相关部门意见方式替代的事项,转变为政府内部协作事项。比如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核发时一并进行设计方案审查,由发证部门征求相关部门和单位意见,其他部门不再对设计方案进行单独审查。而出现的“调”,即是调整审批时序。完善制度设计,将环境影响评价、节能评价、地震安全性评价等评价事项不再作为项目审批或核准条件,将供水、供电等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报装提前到施工许可证核发后办理等等。
此外,《通知》还明确提出推行“告知承诺制”刻不容缓。对通过事中事后监管能够纠正,而且不会产生严重后果的审批事项,均可以适用告知承诺制。与传统的审批模式相比,后者大大简化审批手续,提高了审批效率,让申请人可以快速取得审批,并投入生产获利。告知承诺制审批模式强调宽进严管,改变了原先重审批、轻监管的审批模式。形成了宽进严管,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新管理模式。
精简、压减,绝不等同于对质量安全的放任放松。实现建筑业审批体制“血脉相通”,既要审得快,更要管得好。真正让建筑业“放管服”发挥效用,除了各个审批环节、审批事项“积极瘦身”,还需整个审批体系打破中梗阻,“跑改”再提速。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愿景,意图通过“一张蓝图、一个系统、一个窗口、一张表单、一套机制”来搭建完善全审批体系。即通过“一张蓝图”统一所有工程建设项目的总体规划、图纸坐标和空间管理信息,“一个系统”连通各部门审批系统,“一个窗口”整合各部门和各市政公用单位分散设立的服务窗口,“一张表单”制定各阶段所有审批事项统一的办事指南和申报表格,“一套机制”建立审批改革、协调、督办督查的完善工作机制。
一方面抓牢质量安全不动摇。革新后的审批体系既要审得快,还要管得好。首先,各地应加快建立与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相适应的监管体系,推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向“宽进、严管、重罚”转变。其次,还应加强事中事后有效监管,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多管齐下,夯实政策落地。
另一方面,还要强调对中介及公共服务机构的强监管。二者虽不属于政府行政审批范畴,但却是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流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及群众反映最为集中的环节。为此,应着力全面整顿规范中介及市政公用市场,要求所有中介机构和市政公用服务单位明确服务标准和办事流程,规范服务收费和时限,用信息化手段对中介服务办理时限、服务质量、收费情况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监督。
整体而言,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关键在简,核心在放,目的在方便企业及基层办事,把该放的权力彻底放下去,通过对现有行政审批项目进行集中梳理,切实拿出更多的“真金白银”,回馈市场及社会,以实际行动破解工程建设项目审批“肠梗阻”“最后一公里”难题,积极释放建筑行业一枚印章的“速度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