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瑶
(沈阳师范大学管理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在委托代理关系中,存在的道德现象就是道德风险,主要是对受托人不尽职责,对自身利益过分追求,损害或即将损害委托人的利益。在公共管理当中,道德风险与公共权力具有不可分割的委托与代理关系,由社会公众委托执行公共民众拥有公共权力的人,即公共管理者,民众将自己的权利授予公共管理者,使其执行并实现社会公众的利益。在实际的公共管理活动中,由于公共管理者具有不同的权力价值观、身份冲突、道德意志状态等,可能带来公共管理中的道德风险,因而影响社会公众利益。
在社会生活当中,公共管理者也扮演了多种身份和角色,因而在其道德选择中,市场需要面对一些身份冲突。如果公共管理者无法妥善的处理这些身份冲突,将会引发道德风险。在公共领域当中,处在第一位的必须是公共利益,如果公共管理者运用公共权力,有限维护个人的利益,则公共权力就发生了变质和异化[1]。公共管理者在现实生活中,会面临自身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冲突,如果无法正确看待自身的权利,将个人和公共相混淆,利用公共资源和公共权力为自己牟利,就将引起道德风险。
公共管理者的个人义务,指的是在个人领域中,对自己正当权益加以维护,而公共义务则是指在公共管理领域中,对公共利益进行维护。如果公共管理者对这两种不同的职责义务冲突不能准确划分界限,甚至是故意将二者界限相模糊,注重个人义务而忽略公共义务,也会引起道德风险。公共管理者的本位职责,是指在公共管理组织体系中,职责位置所决定的应当担负的责任和义务,社会职责则是指作为一般社会成员,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一般来说,这两种职责不会产生冲突,但是在复杂的社会情况下,社会生活中时常存在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冲突、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冲突等。因此,如果公共管理者面临本位职责与社会职责的冲突,可能会更加倾向于选择本位职责,因而可能引起道德风险。
人类精神自律是道德的基础,而人的道德意志力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道德的自律精神。不同人的道德意志力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并且道德意志力形成是一个长期过程。人们在行为中的善恶选择,通常和道德意志状态相关,而善恶的选择,一般就是在道德意志是否能够克制不道德动机的一瞬间所决定的[2]。道德意志力的强弱在特定条件下,会对人们行为道德性质产生影响,例如能够控制调解人的直接愿望,利用道德动机可知不道德动机,调解控制自己的情感,坚持与困难作斗争,抗拒诱惑等。
公共管理者如果具有坚强的道德意志力,就能够对外界的压迫、印有、腐蚀等有效抵御,进而保持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公共管理者在道德意志约束下,会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将社会道德职责要求,向自身自觉行为转化。将社会道德规范要求,向个体道德品质内化,进而是个体客观行为活动。如果道德意志不坚强,无法低于外界诱惑,就可能选择不道德行为。因此公共管理者的道德意志状态强弱,对于其道德行为性质有着直接的影响。如果其发生不道德的行为,将形成公共管理中的道德风险,进而对社会公众利益造成损害。
权力价值观和权利的目的、意义等问题的追求、评价息息相关,为公共管理者权利运作方向提供指导,同时对其道德行为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公共管理者形成特定权力价值观,将会体现出相应行为选择,因此,如果权力价值观迷失,权力行为就可能越轨,进而发生道德风险。目前个人主义权力价值观、集体主义权力价值观最为常见,二者分别以获取个人利益,为人民服务为主要目标。公共管理者应当以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为重,坚持集体主义权力价值观,将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唯一的标准。公共管理者在个人主义权力价值观下,本应当为公共利益服务的公共权力,可能出现错位的情况[3]。
一些公共管理者将公共权力私有化,将社会公众赋予的权利,作为牟取个人利益的工具。一些公共管理者将公共权力商品化,通过权色交易、权物交易、权钱交易获取利益。一些公共管理者,将公共权力作为工具,用来排斥异己、拉帮结派。一些公共管理者将公共权力特殊化,认为权位的高低影响了人性的尊严,支配权利的大小决定了人生价值的大小,在拥有权利之后,将自己作为特殊人物,高高在上,却忽略了社会公众的利益。诸如此类的现象,极大的威胁着社会公众的公共利益。
公共管理活动是一种客观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一种具体的行为和措施,需要公共管理者承担,同时通过公共管理者履行公共职责。而公共管理者的道德状况,对于公共管理活动的实施以及实施结果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公共管理者应当具备确定、可靠的道德行为,才能够有效的规避道德风险。
参考文献:
[1]王彦东,王丽华.论公共管理者素质与公共管理中的道德风险[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11(1):71-74.
[2]张雨露,肖新华,范永庚.浅析公共管理者素质与公共管理道德风险[J].青春岁月,2012(21):423-424.
[3]丁煌,李晓飞.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道德风险的成因及规避机制研究——基于利益博弈的视角[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0(4):1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