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雄伟
(中共普宁市委党校,广东 普宁 515325)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相当重视农村地区的发展问题。颁布了一系列的促进农村发展的政策,其中最为突出的也最反映了国家经济的突飞猛进的特点,要数精准扶贫这一项惠民政策了。精准扶贫不仅帮助众多的农村地区脱离了贫困,更是为我国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问题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精准扶贫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虽颇有成效却也难免有不如人愿的地方,我们需要找出精准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而对症下药,对农村地区更好的发展而有所裨益。
精准扶贫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就是精确的识别贫困对象以对他们进行帮助。一般来说,精准扶贫的主要对象都是一些生活存在重大困难的居民,他们无法依靠自己满足生活的基本需求。所谓精准扶贫重在精准,要精确的识别贫困对象。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精确识别贫困户是最基础也是最根本的一个环节,只有精确识别贫困户,才能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真正的改善农村贫困落后的现状。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将扶贫工作作为重点工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首先要解决农村地区的发展问题。广大农村地区是精准扶贫任务最重要的区域,特别是一些经济困难、偏远落后的农村地区。现阶段我国扶贫工作应主要开展在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民族地区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工作是我们现阶段的重点工作,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制下,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的最终要求。贫富差距主要表现在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收入极大的不平衡,因此,对于精确识别贫困农村人口对精准扶贫工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且扶贫工作一定要奉行“扶真贫、真扶贫”的原则。即先要精准识别扶贫对象,核实扶贫对象的真实信息,最后再由地方政府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帮扶。
精准识别贫困户是精准扶贫的基础工作,其出发点是把真正贫困的对象找出来,使贫困户能够真正的得到政府的帮助与扶持,让贫困户能切身的体会到精准扶贫政策带来的好处。现阶段,我国农村都采用"建档立卡"的方式来进行精准识别,村干部通过暗中走访、观察、填写基本生活情况表等形式了解每个居民的生活质量情况,再将符合贫困标准的农户基本信息重点标记记录。但是,当填写村民基本情况调查表时,许多村民没有填写他们的真实情况。他们有些人认为"国家的钱不要白不要","将年均收入写的越少越好只有这样才能被评为贫困户"还有些人家庭情况是真的困难,但是他们认为这样的好事落不到他们头上,最终的贫困户也不是真正的贫困,都是和村干部存在亲戚、利益等私人关系的。总之,这些情况都反映了农村居民对精准扶贫工作存在的偏见,他们对国家扶贫政策仍然持有不相信的态度,这些情况严重阻碍了精准扶贫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使真正的贫困户依旧贫困。
每个贫困家庭的贫困程度不同,有一般困难、特殊困难、重大困难等,这些不同的困难造成贫困户对需要帮助的程度也参差不齐。精准脱贫就是依据每个贫困户的贫困程度,给予相对应的帮扶措施,帮助贫困户走出贫困。但是我国农村还没有完全采取有效的帮扶政策,对贫困户的帮扶措施没有依据他们的贫困程度而相应的制定。例如,对于贫困村里有工作经验但没有地方去工作的贫困群众所制定的帮扶措施与对那些没有一技之长、游手好闲、好吃懒做的贫困群众的帮扶措施没有什么不同;对于身体健康与对那些患有重大疾病的贫困户所采取的帮扶措施也基本相同。这样的帮扶措施千篇一律,没有鲜明的侧重点,没有真正的考虑到这些贫困户是否需要这样的帮助措施,也无法真正的让这些贫困户摆脱贫困,过上好生活。
农村精准扶贫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很大程度是由于基层政府官员的贪污腐败,他们利用自己的职权为自己、亲戚谋取利益,他们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没有将国家的资金用到最需要它的地方,导致了精准扶贫工作出现"不精准"问题。对于出现的这些不好的现象,国家政府机关必须加大力度遏制这种现象的产生,一旦发现有官员贪污腐败严加惩处,绝不姑息。这些贪污腐败的犯罪官员将民生问题看的轻如鸿毛,毁坏了社会主义政府在人民心中的高大形象,严重阻碍了精准扶贫战略的贯彻落实。
虽然政府把农村经济建设的发展作为头等大事,极力改变农村贫困的面貌,从而更好更早的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但是农村贫困面貌的改变不仅仅依赖于政府,还需要广大农村贫困地区积极的参与到农村的建设当中。目前,农村之所以一直处在贫困的
边缘,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农村人的思想认知缺乏,因为大多数的农村人受教育水平有限、文化程度低,没有创新改变的精神。所以政府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加强农村的思想教育建设,大力投入教育力度,这是帮助农村人民转变思想,提高文化的有效方法。同时,基层政府对国家的惠民政策也要做到积极的宣传工作,让农民了解并且相信这些惠民政策的真实性,从而积极配合国家工作,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认知高度,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不同的贫困户贫困程度各不相同,为此,在落实帮扶措施时必须对症下药,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制定相应的帮扶措施,帮扶措施要有实用性,且还要有侧重点。例如,对于拥有一技之长的贫困户,政府要为这些无处施展才能的贫困户创造一个工作环境,使得这些人能学有所长,获得稳定又可观的收入;对于“老弱病残”的贫困农户,政府要做的事是保障他们的生活,使他们生活不难、看病不难;对于那些好吃懒做、坐吃国家饭的固执贫困农户,政府要做好这类人的思想工作,使他们从潜意识里认识到自己思想的不正确,彻底转变他们的思想。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观念转变为自力更生自食其力的积极的生活观念,紧接着对其进行技能培训,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他们真正的掌握了生产技能,才能让他们具备了保障生活的必要条件。因此,精确识别扶贫对象是精准扶贫工作贯彻落实的重中之重,对不同的贫困农户,要全方位了解这些贫困户的真实的致贫原因,细致的做出帮扶措施并不断调整,以求提高帮扶效果。
各级领导干部具备一个好的作风对一项政策的贯彻落实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基层官员若能严于律己、洁身自爱、不滥用职权,那么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许多"见不得光"的事情也就不会发生了。只要基层官员有一丝为自己和家人攫取利益的观念,那么势必会破坏精准扶贫政策的贯彻落实。因此,基层政府官员要积极树立一个优秀的为人民服务的工作者形象,发扬人人平等的民主精神,对于农村扶贫工作尤为重要。国家要严格考察在基层工作的官员,对表现良好、工作优秀的官员要鼓励褒奖,使他们在保持优良作风的道路上更加一往无前。至于对待贪污犯罪的官员,要严厉惩处,绝不姑息。此外,基层官员要少一些口头上的语言,多做一些实事,要尽职尽责,始终坚持以人民为本的工作方针。对贫困户的精准识别工作不再是由政府官员独立进行,而是把识别真正贫困户的权利交给人民群众,识别的最终结果要公开。基层政府官员要做到在阳光下执政。
综上所述,我们需对扶贫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一一解决,透过现象看本质,最后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方案,从而真正的达到精准扶贫的精准,改善农村地区经济停滞不前的现状,促进农村更好地发展、我们国家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为民.脱贫步伐加快.扶贫成效显著.我国贫困人口大幅减少[N].中国信息报,2015-10-16(01).
[2]王思铁.精准扶贫[J].四川党的建设:农村版,2014(04):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