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广播:区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2018-01-26 09:03文/张
传媒 2018年14期
关键词:方言广播受众

文/张 昱

方言作为一条纽带,维系着一个群体的情感,使之形成凝聚力与亲和力;而方言广播作为一种媒介,则承载着一个区域群体的生活习惯与记忆,更对方言区域的文化传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些优秀的方言广播节目,如苏州的《苏阿姨谈家常》、佛山的《民生直通车》、无锡的《吴语山海经》《无锡老法头》、上海的《阿拉上海人》、宁夏的《的哥·哈喜喜》、南京的《小堵大开心》、陕西的《西安乱弹》等,在获得市场广泛认可的同时,也承担着传播区域文化的神圣责任。其中,曾获江苏省广播电视十佳名优栏目的《苏阿姨谈家常》,是开办时间最长的苏州话广播节目,从1977年延续至今,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收听率,拥有一批固定的听众群。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方言重新认识,声音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地域广播进行传承的现实意义,值得深入探讨。

实现文化多样性及保护地域语言的双重使命

语言是人们生活当中必不可少的交际工具,不仅是人们实现信息传播的重要途径,其发展更与社会发展进程同步,与一个民族的文明进程同期。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多民族国家,我国的每一个民族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历史文化,而这些文化能够被世人得知、被更多人了解,各种特色的地方方言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方言不仅能够描绘出区域民众的生活、交际状态,还会对当地人的民俗礼仪、思想态度起到一定的诠释意义。而在此过程中,作为方言传播重要媒介的方言广播则兼具了实现文化多样性及保护地域语言的双重作用。

实现文化多样性的重要选择。作为一种文化,方言本就蕴含着华夏民族的诸多传统,它的诞生、发展、传播与其所处的时代有着较强关联性。随着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不断进步。方言广播的存在反映出中华大地多民族共存的发展态势,意味着国人在聆听属于共有的普通话外,还可以通过语音、语调找寻到故土成长的印记,保护方言就是在保护华夏民族多样化的文化元素,就是在保护中华儿女宝贵的文化财富,使之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磨殆尽。

满足受众多样性需要及实现节目差异化的重要途径。方言广播所辐射的群体主要包括两类,一是本身使用此类方言的受众,二是对此类方言、对方言背后所衍生的文化感兴趣的非本方言使用者。但无论是哪一种情况,其都从本质上改善了单一广播语言所引发的受众单一性的缺陷。尤其是伴随着社会大范围内外地求学、工作等情况日趋频繁,方言广播还能成为部分外来民众融入本地,提高生活语言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伴随新科技、新媒体的崛起,传统广播遭受互联网及自媒体冲击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这种冲击促使所有的广播媒体都必须慎重思考该如何在激烈的生存环境中求发展、求创新、求突破。而方言广播以方言形式构筑的多种广播节目,丰富了广播媒介的构成元素,促使区域广播迈向本土化、差异化并存的道路,为其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区域文化传播,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承载保护地域语言的重要责任与使命。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很多民族都有着属于自己民族的语言,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少数民族的语言已经濒临消亡,如满语等,存世懂得这门语言的老人已经寥寥无几。而许多地方也一样,如若不加强保护,那么几年、几十年后,其也要走向消亡,走向遗忘。虽然自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以来,普通话为人们的日常交流、工作开展提供了莫大的便利,但是也为方言的传播制造了无形的屏障,而方言广播的存在无疑成为解构这一局面的重要工具,将促使我国的民族文化在百花齐放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践行方言传播的本质要义——区域文化传播

方言与区域文化一体传播不仅表现在当代社会的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进程当中,也表现在人类文明的初始时期。人类在早期劳作过程中,为协同劳动,自然而然地生成语言交流,而这种交流成果不可避免地附着在劳动成果当中。比如,今天许多为人所熟知的口号、诗歌都是诞生于劳动过程中。当这些劳动成果促使人类文明得以向前发展、得以延续时,附着在劳动成果中的语言也伴随着传播历程,呈现出浓厚的文化意味。

除此之外,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人们对文学、艺术的喜好与推崇已经逐渐刻印在了各种语言的传播中,在通过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交流时,也在进行着对语言本身的传播以及其所隶属的文化体系的传播,方言广播在播音、传递语义及进行节目策划过程中所彰显的功能更是如此。

时至今日,方言的区域文化传播本质已经十分明显,从20世纪开始,广播的存在便拉开了人们“阅读思潮”改变的序幕,人们收听广播以及后来观看电视节目,成为一种全新的潮流,而这种潮流至今仍在影响相当一部分人。不容置疑,在极具地域特色的广播语境当中,方言的传播与推广,促使其自身所承载的文化传播使命日渐增强。

彰显原生态生存情境

在我国社会文明的发展进程中,家庭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生产方式,给古代社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制约,使得原始的农耕文明经历漫长的岁月、历经稳健的发展后,才慢慢积淀出一种隶属于华夏民族的传统文明。相对而言,这种早期的古代社会文明,以氏族为核心,以家庭农业和家庭手工业为基础,借助“制礼作乐”方式,在长达两千年的融合与吸纳中,逐渐生成了如今人们可以窥测到的华夏精神“风貌”。而在这种“风貌”的统一引领和带动下,伴随历史上无数次合与分、融与裂,不同区域开始基于这种文化内核,集合家庭和民族部落,生成各式各样的圈落,而透过这种圈落,几乎可以看到每个民族、每个地区最原始的生存情境,甚至可以从当地的方言中窥测到此地、数千年前所发生的风云变化。

可以说,我国丰富多彩的方言,描绘了不同地域民众丰富多彩而又极具原始特色的生存情境,这份原始、天然和纯粹绝非任何一种现代人造就的美所能替代,也并非任何一种后天的设计所能还原,方言广播在独有的韵律和文化气息中,延续了这样一份美感,因此值得推崇与发扬。

在传承中,开拓区域文化认同之路

方言广播能够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媒介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就说明其存在着一定的固定受众群,同时其迎合了受众对区域文化的心理积淀,并为丰富多彩的方言文化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同。

方言背后的历史文化引导文化认同。在我国,任何一个区域的方言及其背后的文化都是丰富多彩的,只是相对于其独有的受众或成长在这一环境中的人们而言。其所彰显的文化理想、民族精神及审美情趣,往往可以让观者窥测到语言背后的大千世界、历史传承。因而无数语言学、历史学、社会学及人类学的研究者,窥测语言背后的信息与秘密,走向了以文字探知历史的道路,并在探索的过程中生成了对该民族、该地域文化的莫大认同。

为不同地域群众追求社会认同搭桥架路。伴随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可以清晰地看到,各地的方言不断通过改变自身,推动与大环境、大文化趋势的融合。比如,如今的西安方言,就是基于古老的陕西话节律搭配汉语普通话的发音而生成的,换言之即便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方言训练,同属于北方语系的人群,都能够轻松理解。这种在维持文化内核的基础上所展开的适度调整,为方言的传播及更广阔范围内生成群体认同奠定了基础。对每一个得享方言所带来的区域自豪感的民众来说,其在享受这种语言所带来的历史、价值和积淀时,也应充分思考生存于21世纪的我们,该如何助力传承。很显然,方言广播的存在无形之中也为方言在更多人中生成认同感奠定了基础,滋生了有益于传播的土壤。但在新媒体崛起的大势下,身为方言广播节目的策划者和执行者,更应该思考,节目该如何吸引受众,如何在维系固定受众群的基础上,开拓市场,寻求突破。

总而言之,随着媒介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受众对品牌和节目的认可已经成为广播节目能否生存与延续的关键。从这个角度来说,方言广播要想实现对区域文化的有效传承,首先要追求更广阔范围内受众对节目、品牌的认同,迈向节目品牌化、精品化之路已经是全国各地、各类型方言广播所达成的发展共识。此外,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城乡收入差距的逐渐缩小,许多方言地区民众的地域自豪感和身份认同感也日渐强烈,尤其是对很多走出故乡、在外打拼的年轻一代而言,当异地聆听到熟悉的乡音,在广播中感受到浓烈的故乡情怀时,他们更愿意在异地用方言来表明自己的身份、寻找来自故乡的“亲人”,也愿意将方言中所夹杂的这种“熟悉的味道”传承下去,而这一切都构成了方言广播发展和创新的肥沃土壤,其也必然会随着经济发展的大浪潮而得到进一步的拓展与提升。

猜你喜欢
方言广播受众
方严的方言
方言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广播发射设备中平衡输入与不平衡输入的转换
周三广播电视
周二广播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