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瑶
(齐齐哈尔理工职业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42)
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已经成为高职教育的热门专业之一。为了更好地开展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高职应抓住教育事业改革的机遇,结合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材等内容,实现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创新,确保在夯实学生理论知识基础的同时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职业素养。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发展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
从市场需求角度出发,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主要工作方向是为游客、旅游企业公司服务。这也就意味着旅游管理人才不仅掌握基本的技能知识,更要具有较高的交际能力、应变能力、沟通能力等。但目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教育并不能实现这一目标。其人才培养模式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课程设置问题。在大多数高职院校中,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课程内容与市场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并不一致,这就造成了学生无法将所学知识运用在就业上。且传统的文化基础、专业理论、专业实践等课程的重点在于理论知识,忽略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二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无明显优势。市场对旅游管理人才的要求是具有实践能力、从业经验。但高职人才培养偏重于理论知识,无法保证学生在毕业后得到就业优势。三是实践教学无法落实。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实践培养需要一定的硬件条件和教学环境。但大部分高职院校既没有针对性的实践基地,也没有提升实践课程的比重。
结合我国旅游行业发展状况,不难发现在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时应注重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并尽量依据岗位需求强化知识与技能的针对性。若要实现岗位需求与人才培养的对接,就要合理设置课程内容,提升教学质量。
首先,构建课程体系的首要任务就是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在一起。在理论知识模块强化学生对旅游管理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在实践模块重点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知识的实践能力。其次,相比于其它专业,旅游管理专业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应变能力要求非常高。同时,对学生的情商要求也非常高。综上两点,高职院校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例如设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为一体的课程体系。在学生一年级时,就开设公开课,如开设思想道德修养、英文、计算机等课程强化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开设语言、计算机等强化学生的知识技能。在学生二年级时开设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如旅游经济学、旅游法规等,确保学生在掌握旅游服务基础知识上,掌握更多的旅游技能、管理技能。在学生三年级时,强化实训课程的设置。通过校内外实训、学生实习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旅游市场需求,从而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总的来说,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高职院校应以理论知识教学为基础,实践教学为支撑,在巩固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还应强化实践教学。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之所以在市场上无明显优势,就是因为其职业能力较弱。因此,在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院校应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并根据市场需求重点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适应旅游管理工作,才能以其较强的职业能力获得企业的认可。
从市场需求来看,旅游管理人才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应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应变能力。从这一点来看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时,应尽可能地实现学习、实践的融合,在教学中落实这一目标。比如采用新颖、灵活的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同时高职院校还应当重视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应用。如在校内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为学生创建一个模拟实训室,从而实现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总的来说,高职院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时应结合市场需求,创设具有特色的专业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就目前来看,大多数高职院校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仍存在许多不足。如实践教学设施的不足、教学过程偏重理论知识、专业实习时间不足、实践教学方式落后等。鉴于此,高职院校在创新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时,应强化实践教学,并结合现有的教学条件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比如采用产、学、研结合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高职院校要积极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校外实习基地。在此过程中,并积极引进校外人才担任学生实训指导教师。
综上所述,从市场需求角度出发,有利于明确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优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最重要的是能够强化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就业能力的培养。鉴于此,高职院校应当重视结合市场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从多个方面出发创新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从而进一步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效率,并推动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戈衡.基于行业需求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1(10):242-244.
[2]鲍润华.浅议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形式[J].教育教学论坛,2015(24):213-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