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涿州市双语学校 崔艳波
徐斌老师主张“无痕教育”思想,“将教育的意图与目的隐藏起来”,而数学的本质是思维,思维的发展有其内在规律。如何使有痕的思维在无痕教育思想的润泽下,丰厚学生数学经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呢?一起走进徐斌老师《倍的认识》教学。
课伊始,徐老师通过谈话唤醒学生“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的学习经验。然后创设学生熟悉的逛花园场景,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信息:“红花四组,黄花三组,蓝花一组,蓝花2朵,黄花6朵”后,激励学生提出问题。
师:聪明的同学还会提出问题!
生:三种花一共有多少朵?
生:蓝花再加几朵,就和黄花一样多了?
师:就是黄花比蓝花多几朵,还可以怎么说?
生:蓝花比黄花少几朵。
师:比较多少的问题我们学过吗?
生:学过。
师:在数学上,还有一种方法也可以用来比,那就是倍。
学生总是带着原有经验、情感、思维方式开始新的学习。探究新知前,徐老师根据低年级学生主要依靠形状、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的特点,以学生熟悉的逛花园场景,将学习内容与生活情景巧妙融合,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状态。
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学习的开始。引导学生自己提数学问题,自然而然唤醒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找到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即“运用差比的关系比较两个数量”的学习经验,为两个数量另一种比较方式“倍”的理解和模型的建立提供了思维基础。
教师通过教具演示比较2朵蓝花和6朵黄花,指出“黄花有3个2朵,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
然后通过在黑板上圈画图形,比较蓝花和红花。
师:红花的朵数是蓝花朵数的4倍,其实就是问8是2的几倍。用什么方法算?
生:8是2的4倍。8÷2=4。
师:这里8表示什么花的朵数(红花),2表示——(蓝花),4表示——(倍数)。8就是2的4倍。
生:先把它分成同样的几份,然后看看他们相差几倍。
教师通过蓝花、黄花教具的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倍的意义,通过黑板上圈画的方式比较蓝花和黄花,让学生经历从实物到图形,从直观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发展过程,初步建立倍的思维模型。此时,学生的思维停留在模仿记忆阶段,没有完全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出现错误在所难免。进一步让学生在教材上边圈边填,在操作活动中发展思维,从模仿走向理解,由“经历”走向“经验”。
课件出示:第一行2朵蓝花,第二行8朵红花。每两朵红花,用弧线标上。
师:变一个小魔术,看谁的眼光好?
变式一:蓝花2朵,红花10朵,红花朵数是蓝花的几倍?怎样用除法计算?蓝花2朵,红花12朵呢?
师:谁能说说,这时红花是蓝花的几倍?
生:10÷2=5,10是2的 5倍。12÷2=6,12是 2的6倍。
变式二:蓝花2朵,红花4朵,红花朵数是蓝花的几倍?怎样用除法计算?蓝花2朵,红花也2朵,红花朵数是蓝花的几倍?
师:为什么不敢说呢?2除以几呀?
生:2。
师:得到的是几?
生:1。
师:也就是2是2的1倍。1倍其实就是说明红花和黄花的数量怎么样?
生:相同。
变式三:蓝花2朵,黄花6朵。现在蓝花增加1朵成3朵,要使黄花朵数依旧是蓝花的3倍,怎么办?
(开放的问题,给学生的思维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生:6÷3=2。
师:那不是它的3倍是2倍——不行,谁来想个办法?
生:再加两朵黄花。
师:加两朵就行了?
生:3朵。
师:每一份加几朵?
生:1朵,9÷3=3。(屏幕黄花由6朵变为9朵,黄花每份各加了1朵)
变式四:蓝花4朵,依旧要使黄花朵数是蓝花的3倍,怎么办?蓝花1朵,要使黄花是蓝花的3倍,怎么办?
师:继续看,蓝花变成了几朵?
生:1朵。
师:黄花的朵数现在不是蓝花的3倍了,要让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怎么办?
生:拿走6朵黄花,3÷1=3。
师:这个算式很独特,3是1的3倍。4是1的几倍?
进行有效思维训练离不开具体情境的承载。本节学习素材的运用上体现了实、活、足的特点。用实:简简单单的花朵素材,准备简单、制作方便;用活:徐老师通过1倍数不变,改变几倍数,几倍数不变,改变1倍数,把学习素材用活了,思维得到有效提升;用足:以花朵素材为载体,思维在“变”中生长。
学生的思维也经历了迁移、提升、灵活的变化过程。“1倍数不变,几倍数变”,学生初步建立起“倍的思维模型”;“几倍数不变,1倍数变”解决问题的方式随之发生变化,可以增加花的朵数,也可以减少花的朵数。学生思维随着数据的变化、解决问题方式的变化,不断调整和生长逐步走向灵活,学习经验也得到了有效提升。
此环节,徐老师设计了“观察图形”“摆小棒”等活动。
屏幕显示:一条绿色带子。
师:绿色带子中有“倍”吗?
生:没有。
师:为什么没有?
生:只有一条带子没法比较。
师:没有谁和它比较,怎么会有“倍”呢?继续看——
(屏幕又出示一条同样长的红带子。)
师:产生“倍”了吗?
生:产生了。
师:几倍?
生:1倍。
师:继续看——(屏幕出示5条红带子)红带子的长度是绿带子的几倍?
……
斯托利亚尔说:“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思维活动)的教学,而不仅是数学活动的结果(数学知识)的教学。”这一思想如何落实在徐老师的课堂上的呢?
第一,变中不变。思维发展的载体随着游戏形式的变化而变化。拍手游戏声音引发思维,涂色游戏颜色变化促进思维,摆小棒动作产生思维,连线填空语言启动思维。形式无论怎样变,其思维核心始终顺着“倍是怎么产生的”这条明线,围绕“数学经验”这条暗线展开活动。
第二,内“思”外“辨”。出示一条绿色带子——“绿色带子中有‘倍’吗?”“为什么没有?”出示一条同样长的红带子——“产生‘倍’了吗”,将学生隐性思辨与显性思辨圆融共生,不断犁动学生思维的土壤,激活思考系统,延展思维空间的兼容性,将不断提升的学习经验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
纵观整节课,徐老师将学生思维的种子种在学生原有经验“差比”里,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认识“倍”,获得思维的基本模型,在一材多用的游戏中使思维获得生长,在更为多变的情境中延展思维,深刻理解“倍”的产生是“比出来”的这一本质。顺着经验唤醒、经验提升、经验重构这条思维发展的路径,在“无痕教育”思想中让思维“有痕”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