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世忠
作者系武昌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讲师
十九大报道可谓是媒体融合时代的一次大练兵,为了增强十九大报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深入解读十九大报告,传达十九大精神,各大媒体在报道中大显身手,在传播方式、传播手段上下足功夫,充分利用各种传播新技术,在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基础上,广泛运用微博、微信、客户端、视频直播等新兴媒体平台,以及H 5、微视频、动漫等技术,给人们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融合新闻报道景象。
对媒体融合背景下召开的十九大,各大媒体在新闻报道中广泛使用了H 5、微视频、动漫等传播新技术。在这些新技术运用中,传统新闻报道“动”了起来,呈现出另一番景象。
H5:文字图片动起来。具有强烈动态化、形象化和互动性的H 5,在十九大报道中,几乎是新闻动态化中的主打产品。整个十九大期间,H 5新闻产品充斥着人们的手机屏幕,刷屏成为常态。
与其他传播技术不同,H 5可以同时使用图片、文字、音视频,并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搭配使新闻报道充分体现新技术的特征与功能,真正使新闻特别是一些原本静态的新闻报道“动”了起来。在此基础上,H 5借助于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终端进行传播,非常契合新媒体时代网民阅读时间碎片化的特征。以新华社推出的《“点赞十九大”系列活动》为例,十九大开幕当天,其发起了“进入新时代,点赞好声音”的活动;10月20日,新华社启动“用声音致敬新时代,我是报告诵读者”活动,吸引大量网友参与互动。该系列活动创造了史上首个“30亿级”国民互动产品,收获超过1亿的点赞。人民日报中央厨房青创营工作室创作的《燃爆!史上最牛团队这样创业》的H 5产品,点击量超过3000万次。这些作品在让新闻“动”起来的同时,也大大提升了新闻传播效果。
微视频:新闻艺术化地动起来。随着视频日益成为网民惯于接受新闻信息的方式,微视频逐渐进入新闻报道视野。与传统电视视频新闻不同,微视频不完全是新闻现场的拍摄,而且在精心挑选报道内容的基础上,充分运用艺术手法,进行文本创作与视频拍摄,通过故事化、影视化的方法,把新闻事实用讲故事的方法讲出来。微视频作为新闻报道的好处是,其不是硬性的新闻,而是对硬性新闻内容做了软处理,使受众更加容易接受,从而在提升传播力的基础上提升了传播效果。
十九大报道中,微视频是让新闻“动”起来的重要做法。从各大媒体的媒体融合创新作品来看,微视频占据了重要地位,传播效果十分明显,如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创作的《中国进入新时代》,该作品采用院线标准拍摄制作,音画效果震撼感人,截至2017年10月27日,全网阅读、播放量已超2.5亿次。人民网创作的《56个民族儿女寄语十九大》实行版面、页面联动策略,从“线上小屏”走到“线下大屏”,全网访问量突破5亿。
动漫:新闻生动起来。作为新闻报道的一种技术手段,动漫的运用已有几年积累。其最大的好处是能够使一些在人们心目中具有较深印象的传统人物形象、事物和事件,生动活泼起来。即便是一些经常见到的知名人物,一经动漫的创作,也会更吸引受众眼球。因此,在新闻报道的“动”起来策略中,动漫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媒体重视,其传播效果也在实践中得到了证明。
从十九大新闻报道中的动漫作品来看,不乏优秀者,如人民日报中央厨房“碰碰词儿”和“半亩方塘”工作室创作的《刻度上的五年》,点击量突破3500万,两度登上新浪热门微博,其英文版本还将精彩的中国故事讲到国外。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型的新闻报道类型,动漫式新闻报道在海外传播时,能够突破语言和文化的一些限制,更好地实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目标。
在融媒时代,传播新技术带来的新闻动态化,对新闻媒体报道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提升新闻报道的吸引力,也能够调动受众参与新闻互动的积极性,还可以提升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和影响力,值得新闻媒体予以重视。
提升新闻报道的吸引力。新闻报道的吸引力是融媒时代媒体竞争的一个关键因素。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做好正面宣传,要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特别是身处媒体融合的时代背景之下,包括会议报道在内的新闻报道,一旦失去其吸引力和感染力,就意味着失去了新闻的市场和受众,将大大降低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和影响力。
十九大报道中,各大媒体通过新的传播技术手段,使新闻报道“动”起来,对提升新闻报道的吸引力具有重要作用。这是由于“动”起来的新闻符合移动新媒体时代受众的阅读习惯。经过多年的新媒体阅读积累,网民已逐渐养成了阅读短小、生动内容的习惯,H 5、微视频、动漫等都具备这些特质。这些借助技术而实现新闻动态化的做法,可谓是创新传播方式和传播手段,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和影响力的前沿实践。
提升受众参与互动的积极性。融媒时代传播方式发生的最大变化是,传统单向的大众传播模式转变为双向交流互动模式,“无跟帖,不新闻”成为越来越多媒体的共识。这是因为如果没有跟帖,说明新闻没有打动受众引起共鸣。同时,对受众而言,“跟帖”“评论”“转发”等已经成为其网络生活中的习惯性做法,是其参与网络社会的表现形式。
新闻“动”起来,不仅是传播内容与表现形式“动”起来,也蕴藏传播方式“动”起来、受众阅读“动”起来等内涵。H 5、微视频、动漫等动态化的传播方式,在吸引受众阅读的同时,也提升了受众参与互动的可能性和积极性。如新华社的“点赞十九大”系列H 5作品,吸引了2亿人次扫码、5亿人次接力;又如,腾讯新闻打造的H 5产品《为习近平总书记鼓掌》,收获网民掌声13亿余次。这充分表明了传播新技术的运用在调动受众参与互动方面的巨大作用。
提升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和影响力。提升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和影响力,要依靠传播方式、传播手段的创新。在传播新技术的推动下,创新传播方式具有了一定基础,如何创新却仍然需要探索。十九大新闻报道中,各种传播新技术的广泛运用,对宣传十九大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可以说是创新传播方式的一次重大进展。比如,新华社推出的微视频《党的十九大代表是怎样炼成的?》《心中的牵挂》《大道之行》等一系列微视频,其浏览量都超过亿次;江西日报社推出的H 5作品《十九大报告学习词典》,仅21小时阅读数便超过230万,不仅宣传了十九大精神,更是在受众参与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深入人民群众心中。这是传播新技术让新闻“动”起来以后,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和影响力的生动写照。
变静态为动态:传播新技术运用的巨大潜力。新闻动态化首先是让静态内容动起来。在数量繁多的新闻事实中,除非在事件发生的第一现场,否则很难捕捉到新闻的真实动态场面。对那些不能视频呈现的新闻事实,特别是会议的内容,最佳办法就是通过技术手段把静态的事实动态化呈现。以H 5、微视频、动漫、VR等为代表的传播新技术在这方面拥有巨大的潜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H 5技术、直播技术能够把静态的新闻动态化。这种动态新闻多数是基于新闻事实本身的,用事实说话,与传统报道不同的是,其运用了传播新技术,切合融媒时代的受众需求;二是微视频、动漫、VR等新闻动态化技术手段,这类传播新技术可以使一些无法看到现场或静态的新闻动起来。与H 5技术和直播技术相比,这类技术多数运用了艺术化手段,讲故事能力强,艺术吸引力强。
以“动态”促“活力”:传播新技术运用的深远意义。关于网络新媒体技术给传统媒体带来的挑战,学界、业界都高度重视。有学者提出,要用“靠近网络,实现多渠道传播”“丰富内容,多视角呈现传播内容”“立足准确性,提升权威性”等方式,增强报纸新闻的吸引力。又如,针对新媒体对电视媒体的冲击,有学者提出,“未来电视的传播将不再是基于频道和栏目(节目)的单向线性传播,而是基于碎片化信息的、由电视媒体及其观众两大主体共同完成的多级传播”。如此等等,均是就传播新技术挑战而做出的回应。
在笔者看来,传播新技术的运用,不应纠结于是否对哪一类型的媒体产生颠覆性的影响,而应从实践角度探索改善新闻报道的出路。把传播新技术的特点与各类媒体的优势及新闻报道的内容充分地进行有机融合,创新传播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