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诚
任教于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为东方艺术与美学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一九六六年出土于江苏省苏州市虎丘乡新庄,现藏国家博物馆。这是一幅长六百九十厘米、宽三十六点七厘米,设色艳丽的宫廷画,反映了成化二十一年(一四八五年)明宪宗朱见深元宵节当天在内廷观灯、看戏、放爆竹行乐的热闹场面,是一幅有名的反映宫廷生活的风俗画。以往大家就这幅画卷谈明代中期宫廷生活、戏曲杂技、元宵娱乐写过不少文章,比如沈从文先生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里关于《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写道:「画的是宫廷过年,仿效民间习惯,张灯结彩,搭鳌山灯棚,放烟火花炮,舞狮子,扮种种戏文,并举行杂技百戏。又有不少宋式货郎担,手推车出售小玩具灯彩物事。在宫中称孤道寡的皇帝,却真正是孤孤独独,十分无聊,穿一件淡赭黄袍,坐在黄油绸幄帐下宝座上,或依石栏边,和一群远远侍立的嫔妃子女在宫中举行故事行乐。」而我们今天就仔细看看这幅画卷里诸般人等的各色衣裳。
明人绘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卷 绢本设色 横六九〇厘米 纵三六·七厘米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明人绘 明宣宗宫中行乐图绢本设色故宫博物院藏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中的明宪宗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卷画面分为三段,第一段宪宗坐在殿前黄色围帐下,头戴黑色毡笠,身穿浅青色绣金龙袍,观看太监、童子诸人燃放烟火爆竹。第二段宪宗立于殿前廊下,头戴黑色便帽,身穿金龙黄袍,远远注视童子小儿围绕货郎车嬉闹。第三段宪宗端坐于龙椅上,头戴黑色毡笠,身穿浅黄色龙袍欣赏各种杂耍、戏文。这里宪宗所穿浅青色绣金龙袍、金龙黄袍、浅黄色龙袍都是也作一撒、曳撒或一散,在明代早期朝鲜汉语官话课本《老乞大》、《朴通事》中则写为「衣撒」,乃明代男性常见的一种衣服款式,在宫中是皇帝、内侍等人日常所穿的便服之一。刘若愚《酌中志》里说:「其制后襟不断,而两傍有摆,前襟两截,而下有马面褶,往两旁起。」所谓「后襟不断」就是后襟为通裁,上下不断开。与此相对,正面前身的前襟则上下分裁,腰身以上为长袖、大襟、交领、右衽,腰身以下作马面裙,正中作光面两侧起褶子加裙摆,一般长过膝盖直至小腿,后来也有长及脚面的款式。刘若愚《酌中志》中所言的款式在故宫博物院所藏《朱瞻基斗鹌鹑图》(旧称《吴三桂斗鹑图》,其中正立者面白、须少,面貌不似宣宗朱瞻基,或为宪宗朱见深)中也可见到。明代王世贞《觚不觚录》记载:「袴褶戎服也,其短袖或无袖,而衣中断,其下有横褶,而下复竖褶之,若袖长则为曳撒。」曾官至翰林学士、太子太保的尹直在《謇斋琐缀录》中写道:「昔叨侍宪宗皇帝,观解于后苑,伏睹所御青花纻丝窄檐大帽、大红织金龙纱曳撒、宝装钩绦。又侍孝宗皇帝讲读于青宫,早则翼善冠、衮绣圆领,食后则服曳撒、玉钩绦。而予家赐衣内,亦有曳撒一件,此时王之制,所宜遵也。」将尹直《謇斋琐缀录》中所写这段文字与《明宪宗元宵行乐图》中所绘御容两相比对则不难看出明代中期皇帝宫中所用便服的情况。这里再说说宪宗的帽子,《謇斋琐缀录》所写「青花纻丝窄檐大帽」,图中所见很直观,这种直檐帽帽檐上翻,帽檐前高而后低,帽身为圆弧状尖顶,顶尖有金钑花镶宝石,帽檐缀有小珠。沈从文先生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把宪宗戴的这款大檐帽叫作「宝石顶大簷笠子盔帽」。除了《明宪宗元宵行乐图》,皇帝头戴黑色便帽、身穿的便服形象亦见于《明宪宗调禽图》、《明宣宗宫中行乐图》(此图虽曰《明宣宗宫中行乐图》,但根据画面中人物面容,亦应为宪宗),尤其《明宣宗宫中行乐图》设色艳丽、幅面巨大,与《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可一同比照。《明宣宗宫中行乐图》为明代宫廷画家所作,现藏故宫博物院,是一幅长六百八十九厘米,宽三十六点八厘米的风俗画名作。图中反映了明代皇帝悠游逸乐的场面,用六段画面分别表现了御园射箭、观看蹴鞠、马上抨丸、执杖捶丸、掷箭投壶、乘辇回宫等活动。比如捶丸场面这一段,皇帝头戴黑色便帽,身穿金黄色龙袍,右手执杖瞄准前方地面徒步击球,身边太监随侍陪同注目,这里所说的捶丸也就是当下的打高尔夫球运动一般。《明宣宗宫中行乐图》中宣宗冠黑帽,衣的形象与《明宪宗元宵行乐图》中宪宗的衣冠姿态如出一辙,一方面说明了明代早中期皇帝在内廷的便服穿戴情形,另一方面也可看出明代早中期宫廷画家绘制反映皇帝娱乐、燕居等一类绘画的图像传统,是一窥明代早中期社会风俗的珍贵资料。
明人绘 朱瞻基斗鹌鹑图(局部)绢本设色故宫博物院藏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人绘《明宪宗调禽图》中的明宪宗及两侧内侍局部
《明宣宗宫中行乐图》中的“明宣宗”像
《朱瞻基斗鹌鹑图》中的“朱瞻基(明宣宗)”像
明宪宗像取自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明宪宗坐像》轴
明宣宗像取自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明宣宗坐像》轴
明过肩 龙柿 蒂形 妆花水 纹暗 花缎 织成 袍() 故宫 博物 院藏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中还绘有服饰鲜丽的后宫妃嫔与皇子皇女形象,这里面最有特点的装束便是妃嫔们的袄裙和头面。孙机先生曾撰写过专文讲述明代女子的冠饰问题。据孙机先生的观察,《明宪宗元宵行乐图》中皇帝身边嫔妃贵人戴的冠子都是特髻,其形制在图中可以辨识出来,为头顶黑纱帽,用皂罗包头,并于额上打结,黑纱帽上穿插头面,正面戴梵文金分心,髻顶插挑心。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中妃嫔女子都穿着袄裙,上袄下裙。上衣是交领右衽的丝绵袄或夹衣,衣领处加白色护领,以金扣子系紧。长袖窄口,袖口处又有白色袖缘。上衣正身在两侧腋下开衩,胸背肩袖处绣有织金云肩通袖襕纹样。刘若愚《酌中志》记载:「正月初一日正旦节。自年前腊月廿四祭灶之后,宫眷内臣,即穿葫芦景补子及蟒衣……十五日曰﹃上元﹄,亦曰﹃元宵﹄,内臣宫眷皆穿灯景补子蟒衣。」这里提到宫眷人等随着四时节气的变换选择穿戴相应补子蟒衣,元日正旦大家穿的是葫芦景补子蟒衣,十五元宵大家穿的是灯景补子蟒衣。所谓「葫芦景补子蟒衣」就是补子上织有或绣有葫芦纹样,葫芦景也称大吉葫芦,取葫芦多子之意祈福增瑞,又葫芦与「护禄」、「福禄」谐音,寓意吉祥。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明代洒线绣葫芦景钟馗打鬼经面,其上绣有一条升龙,龙首口衔一个通体硕大的宝葫芦,葫芦里是身穿进士蓝袍,足踏小鬼,右手出击的钟馗像,纹样丰富,色彩艳丽。所谓「灯景补子」就是补子上织有花灯纹样,在上元元宵节这日穿戴,是正月十五闹花灯的应景服饰,所以也叫灯服,一般取二龙戏灯、绕灯龙等纹样,配以江牙海水、吉祥八宝等图案,《明宪宗元宵行乐图》中嫔妃女子的袄裙上细看即有此类吉祥补子图样,极尽人间繁华艳丽。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中的嫔妃宫女服饰
图中还绘有诸多娃娃童子形象,当为宫中皇子公主。有的年龄尚幼被抱在宫妃怀中,有的围着货郎车嬉戏喧闹,还有的手提各式花灯。他们有的手提象灯寓意太平有象,有的手提蟾蜍灯寓意蟾宫折桂,有的手提马灯寓意马到成功,有的手持鱼灯寓意年年有余,还有的手持螃蟹灯、兔子灯、仙鹤灯、官人灯,极为可爱,欢乐非常。明代内廷小皇子、小公主诞生满月时剃去胎发,百日赐名后即按时剃发谓之「请发」,宫中设篦头房专司皇子皇女请发、留发、入囊、美容之职。与民间孩子剃头一样,小皇子剃发是将头发全部剃光,剃成「如佛子焉」的样子。小皇女则是将头上头发大部分剃光,只在头顶两侧各留一绺头发,用红丝绦扎成两个小发鬏。《明宪宗元宵行乐图》里便可以看到手提灯笼的光头小皇子形象,也可以看到头上两侧扎有红绳发鬏的小公主形象。由于宪宗和万贵妃的姐弟恋使得万氏在内廷一手遮天,年纪已过生育时期的万贵妃最为忌惮的便是宫中女子诞育胎儿,宫中多有强令嫔妃宫女堕胎的事情发生,所以宪宗年近而立仍然膝下孤单。直到皇三子即后来的孝宗被宫人内官隐匿抚养坎坷长成,万氏才放弃了对嫔妃生养儿女的监视控制,导致成化后期宫中频频诞生皇子皇女。《明宪宗元宵行乐图》画的是成化二十一年宫中元宵佳节,两年之后万贵妃、成化帝相继辞世,图中所见宪宗后宫皇子皇女人数众多的情况与宫中事实暗合。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中的皇子公主服饰
内侍中官在明朝是不可小觑的一股势力,明朝出了很多有名的太监,宪宗
朝增设西厂,宠信汪直、梁芳等人,太监权势一时无两。《明宪宗元宵行乐图》中亦绘有诸多内侍中官。太监的冠帽俗称刚叉帽,也称内使帽,圆顶,以竹丝作胎,用真青绉纱蒙在竹胎上,帽后有山,图中内侍所戴冠帽便是这种刚叉帽。太监身上还要佩戴用象牙制造的牙牌,重六、七两不等,牙牌上一边镌刻号码,一边镌刻所属衙门及职衔。又用象牙和牛骨做管,用青绿线结宝盖三层,下垂红色丝线,总长八寸有余,称为牌穗。太监平时在宫里行走时要悬挂牙牌和牌穗,此外另有青绦、茄袋、刀儿等饰物悬挂腰带上。这里还要说说太监所穿贴里的情况,贴里与形制上都属断腰袍,都是上下分为两截衣,但是《绣片没大里酌云无有褶却中肩摆马子是后志、,面之前襟》通贴,上后通写袖里衣又襟裁道襕之身起都,:、上两细分只「膝也侧密断是二襕可不小,将色等以开褶腰前衣纹缀衩子部襟,样补,,以分近。子侧下下裁御刘或面身起,之若者不正褶而人愚织加身子贴,所穿之衣。自外第一层谓之盖面,贴里、圆领之类;第二层谓之衬道袍,第三层曰裰领道袍。其白领以浆布为之,如玉环在项,而缺其前,稍油垢即换之,非入过皇城者不敢缀也。自此三层之内,或褂或袄,俱不许露白色袖口,凡脖领亦不许外露,亦不得缀钮扣,只宫人脖领则缀钮扣,是以切避忌之。凡外廷讲幄召对之臣,不可不晓二色衣之妙处者。如夏则以葛布为上身,以深蓝或玉色纱作下褶,并接两袖各数寸,又缘子领寸许。一则露白色,一则省费惜福(幅),以便拆浣。此从古制也。自逆贤专政,凡近御之人,概得穿白色生纱、生罗、葛布,及白绫、丝绸,领袖襟缝公然显露,不忌惮也。」可见供奉御前的太监是不允许将内衣的白色袖口和脖领外露出来的,也不能系扣子,若仔细观察《明宪宗元宵行乐图》中的内侍不难辨识出这些细节,另与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明宣宗宫中行乐图》相比照,围侍在皇帝身边的众多内侍中官所穿服饰信息丰富,《酌中志》中所述内侍服饰的特点一目了然。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中的内侍服饰
这幅图卷中还出现了叫卖货郎、杂耍百戏、方士道人、外国使臣等各类形象。比如图中第二段便绘有四个卖货郎,沈从文先生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称之为「宋式货郎担和手推车」,这四个货郎的装束很有意思,可将之与由宋迄明苏汉臣、李嵩、吕文英、计盛等人所绘货郎图做番比对。当然《明宪宗元宵行乐图》是内廷为增添元宵热闹气氛令人假扮货郎叫卖,又由宫廷画家记录绘成,与真正行走民间的货郎相较或并不真实。
这幅卷子里还绘有敲锣打鼓行进的化妆队列,有的扮作光头大肚子的弥勒佛,有的扮作持剑的道士。另有四人身骑假马,类似我们今日元宵节所见踩旱船表演一般,身穿戏装手持刀枪剑戟对打。实际上演的是《三英战吕布》的情节,图中红脸关公身着绿袍手提青龙偃月刀,黑脸张飞手持丈八蛇矛骑着乌骓马,刘备手舞雌雄双剑骑白马,与身着红锦百花袍,手举方天画戟骑着赤兔马的吕布混战在一起。《明宪宗元宵行乐图》中的这一段画面给我们留下了极为珍贵的明中期宫廷演剧的图像史料。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中第三段还绘有一队由内侍装扮成的来朝贡献宝的外国使臣队列,起首一个胡人穿长袍、裹头巾、大胡子,手牵瑞兽走在最前面。后面紧跟二人头发卷曲、袒胸露腹,一人穿黄衫戴金项圈手持珊瑚,一人穿红衫戴金项圈头顶盛有珊瑚、象牙的宝盆行进于后。后面另有穿绿袍一人,披着红色云肩,头裹白头巾,手举硕大铜钱,其面目亦是赤面虬髯。其后另有一人身穿青袍,披着白色云肩,头裹白色头巾,手捧盛有珊瑚、象牙诸宝的宝盆走在最后。整个队列中,除了袒腹的两人外,其他三人都可见脸上带有模仿胡人的连鬓胡须、大鼻子、深色皮肤的面具。可见当时胡人献宝是烘托宫中年节气氛的重要内容,若无真人献宝,此项亦能由内侍假扮、装点太平。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中的“化妆队列”及“外国使臣队列”
看过《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后很多人对画中人物服饰或许都有一种似曾相识、和我们印象中朝鲜半岛的古典服饰极其相似的感觉,从根本上说这是因为明朝与朝鲜王朝在服饰上都受到宋元服饰影响,明朝又长期与朝鲜王朝处于宗藩关系中,期间服饰相互借鉴影响,两者的确多有相似之处(亦有明显不同);而直接原因则是因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对真正的元明时期的服饰比较陌生而对朝鲜半岛的古典服饰比较熟悉(韩国历史剧在这其中功不可没)。然而就本幅画来说,画卷中人物所穿的膨大的裙子和朝鲜确有一段渊源。根据明代陆容《菽园杂记》记载:「马尾裙始于朝鲜国,流入京师,京师人买服之,未有能织者。初服者惟富商、贵公子、歌妓而已。以后武臣多服之,京师始有织卖者,于是无贵无贱,服者日盛。至成化末年,朝臣多服之者矣。大抵服者下体虚奢,取观美耳。阁老万公安冬夏不脱;宗伯周公洪谟重服二腰;年幼侯伯、驸马至有以弓弦贯其齐者。大臣不服者惟黎吏侍淳一人而已。」陆容是成化年间进士,他将宣德年间至成化年间的野史稗闻写成《菽园杂记》,从以上这段史料不难看出马尾裙自朝鲜传入之后在京师朝野的人气之盛,而始作俑者就是宪宗朝的弄臣阁老万安。马尾裙又称发裙,明人王锜在《寓圃笔记》中说:「发裙之制,以马尾编成,系于衬衣之内。体肥者一裙,瘦削者或二三,使外衣之张,俨若一伞。」这种下体蓬松宽大的衣裙以马尾或毛麻织物制成,裙式作下折,蓬松张大,穿在马面裙、、贴里内令外裙宽松美观,像一把撑起的大伞。在《明宪宗元宵行乐图》中不独宫人女子,便是皇帝、太监内使等男子的裙子也都是蓬松宽大的。明代文学家沈德符在他的《万历野获编·外补遗》中记载了以下一则逸闻:「马尾裙者,不知所起,独盛行于成化年间,云来自朝鲜国。其始阁臣万安服之,既而六卿张悦辈俱效之,独礼部尚书周洪谟至重服二腰,尤为怪事。万眉州亦何足责,如洪谟素以理学自命,哆口谈天下大事,服之不衷,下僚且不可,况司风化重寄,何以示四方?虽遭弹射,直至弘治初元始去位,亦腼颜甚矣。似此服妖,与雉头裘,集翠裘何异?今中国已绝无之。向在都见高丽陪臣出馆,袍带之下摺四张,蓬然可笑,意其尚服此裙耶?」沈德符将成化年间帝都风靡马尾裙一事视作「与雉头裘,集翠裘一般」穿戴奇装异服的「服妖」之举不能认可。朝鲜人李睟光在《芝峰类说》里对马尾裙的始末经纬作过一个说明,「稗史曰﹃马尾裙始于朝鲜,流入京师,无贵贱,服者日盛。成化年间朝官皆服之,此服妖也。弘治初始有禁例﹄云。此即我国所谓骏裙也,祖宗朝争尚此服,而今则绝无,亦出于一时好尚矣」。李睟光博闻多识,崇尚实学,他曾作为燕行使三次出使中国,将其见闻和学识编写为《芝峰类说》凡三千四百三十五个条目。这段话对成化时期马尾裙的流行一事说得很清楚,马尾裙流行于宪宗成化年间,孝宗弘治年间遭禁。从《明宪宗元宵行乐图》中人们下裳蓬松若伞的情况来看,这种喜欢穿戴马尾裙的好尚也传到了宫内,成为成化年间大江南北、宫内宫外的一道风景。
不独看到朝鲜国的影子,在《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卷中还能看到不少蒙元时期服饰风俗的遗存,令人产生些许与蒙古服饰相类似的感觉。比如前面说过的其实是蒙元时期的质孙服衍化而来。质孙服本是蒙元皇帝大宴群臣举行质孙宴时君臣所穿的一种服装,蒙元退走漠北,这种质孙服本应退出人们的视野。即使明朝立国之初明太祖已经明令下诏「不得服两截胡衣」,但是质孙这一蒙元服饰最终还是被明朝统治者认可接纳下来,还对这种断腰袍进行了继承和改进,并赋予其一个新名字叫。《明史》卷六七里说正德十三年(一五一八年),武宗「车驾还京, 传旨,俾迎候者用曳撒大帽、鸾带。寻赐群臣大红纻丝罗纱各一。其服色,一品斗牛,二品飞鱼,三品蟒, 四、五品麒麟,六、七品虎彪;翰林科道不限品级皆与焉;惟部曹五品下不与。时文臣服色亦以走兽,而麒麟之服逮于四品,尤异事也」。武宗甚至下诏传旨遍赏群臣「曳撒大帽」,虽然对此举也有官员书生非议,但这种服饰已经成为明代君臣经常穿戴的一种便服甚至是常服、礼服。从一蒙元时期服饰风俗的传承以及马尾裙这一朝鲜服饰的引入来看,成化时期的服饰是非常丰富多彩的,它反映了宪宗时期社会风气、风俗习惯的微妙变化,而这一点在《明宪宗元宵行乐图》中得到了非常明显的显现。本就属于胡俗服饰,再加上马尾裙的异域风情,使得《明宪宗元宵行乐图》中热闹的元宵欢庆画面带有一丝新奇时尚味道。
《明史》里说:「仁、宣之际,国势初张,纲纪修立,淳朴未漓,至成化以来,号为太平无事,而晏安则耽怠玩,富盛则渐启骄奢。」明人归有光在《归震川集》卷二八里写道:「明有天下,至成化、弘治之间,休养生息,殆百余年,号称极盛……」所谓承平日久,天下富裕,宪宗治下的成化时期社会骄奢享乐之风日炽,这一点在《明宪宗元宵行乐图》中可窥见一二。《明通鉴》卷三五里记载:「二十一年春,正月,甲申朔,申刻,有光自中天坠,化白气,曲折上腾。逾时,复有赤星如碗,自中天西行,轰然如雷震。」宪宗见此灾厄天象惶恐不安,于是下诏说:「不意岁首星变有声,朕愈兢惕载,敕廷臣备陈时政得失,采纳而行,方春时和,袛承资始之仁,诞敷宽恤之典。」一时之间朝臣竞相上书要求宪宗疏远太监方士等亲近之人,宪宗无奈,一方面减免征调宽恤地方,一方面继续宠信枉佞嚣小之辈。成化二十一年(一四八五年)正是《明宪宗元宵行乐图》的绘成之年,该年正月天象有变,元宵观礼端坐内廷宫中的成化皇帝不知内心如何波澜,画卷上内廷一片欢乐喧闹,背后却也掩映着外朝的政局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