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草木,尽死”译文商榷

2018-01-25 09:06俞建祥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8年2期
关键词:蛇毒毒液永州

俞建祥

唐代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一文,因所蕴含的强烈民本思想以及布局谋篇上的自出心裁,历经岁月淘洗,早已当之无愧地进入中华民族文学宝库的殿堂。它作为经典名篇,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直至今日,仍是语文教材的必选篇目。

该文开篇,作者为渲染“异蛇”的毒性之烈,说其“触草木,尽死”,寥寥五字,把蛇毒描述得惊悚异常。草木尚且如此,更何况人?“以啮人,无御之者”,毒性之烈,跃然纸上。而问题也恰恰出在这里,“触草木”的主体是什么?蛇身还是蛇的毒牙?如果是毒蛇管牙或排牙中出来的毒液,它有使草木“尽死”的奇异效能吗?由于“事未能穷尽其究竟”,有关“触草木,尽死”句的现代汉语译文,包括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学参考书中所附译文在内,几乎无一例外,要么语焉不详,要么故意含糊。大多译为“(蛇)触碰到草木,(草木)全都死亡”,留下若干空白,让好奇者费尽思量。

十多年前,笔者在《借得东风船万里》一文中,提出这一疑惑,但至今未能得到比较权威的解答。本着求真解惑的目的,笔者不揣才疏学浅,试图一解其中之谜,抛砖引玉,并求教于同人。

第一,毒蛇之毒,在其潜藏在管牙或排牙中的毒液,而非蛇身。

现代医学告诉我们,毒蛇之所以成为毒蛇,根本原因是它能将蛇毒注入侵害对象的体内,使之严重中毒。“蛇毒是含有多种毒蛋白、溶组织酶以及多肽的复合物。”嘲

任何毒蛇,其身体并无致人死亡的毒性,粤人至今有将蛇(包括毒蛇)入食的传统,可视作一个例证。

另外,柳宗元在被贬永州期间,还写过一篇有关奇毒无比的异蛇的寓言,明确写到它有“反啮草木,草木立死”的神奇力量,可见发挥这种神奇力量的不是蛇身,而是毒蛇管牙中的毒液。该文叫《宥蝮蛇文》,多种有关柳宗元的文集都有收录。

第二,蛇毒并无致死植物的另类效能。

查阅有关蛇毒的资料可知,其大致可分为“神经毒素、血液毒素和混合毒素”这几种类型。血液循环毒素使得侵害对象被咬处迅速肿胀发硬,流血不止,剧痛,继而体温升高、心跳加快、呼吸困难、不能站立。最后鼻出血、尿血,因心力衰竭或休克死亡。蝰蛇、竹叶青、五步蛇的毒液俱在此列。草木类植物无血液循环系统,此类蛇毒无法对其发挥作用。

神经毒素使得侵害对象急剧出现兴奋不安、痛苦呻吟、全身肌肉颤抖、呼吸困难等症状,最后使侵害对象因呼吸肌麻痹而死亡。金环蛇、银环蛇的毒素属此类。诚然,植物也有呼吸系统,但其运行机理与动物存在根本区别,蛇毒无法对其起到侵害作用。

混合毒素当然是血液循环毒素和神经毒素混合起作用。

不管是哪一种蛇毒毒素,都无法对植物产生侵害作用,这几乎是一种常识。反过来,有些草木类植物,对消解蛇毒倒有奇效,如学名叫“七叶一枝花”的草本植物。当然,这是神奇的中医药世界里的话题了。

第三,《捕蛇者说》中的蛇,到底是条什么蛇?

应该是蝮蛇,学名尖吻蝮,又称百步蛇、五步蛇、蕲蛇等。这从以下几种途径可以得到印证:

首先是从柳宗元笔下“黑质而白章”的外形特征看。當代有关尖吻蝮的介绍描述为:“背面棕黑色,躯尾背面有大的方形斑块,方斑边缘呈浅褐色,中央色深,头背黑褐,头腹土黄色,二色在头侧分界鲜明。”两相对照,外形特征高度吻合。

再从其药用价值看,尖吻蝮全体有祛风、活络、定惊的功能,主治风湿瘫痪、骨节疼痛、麻风、疥癣、惊风抽搐、破伤风、杨梅疮、瘰疬恶疮等。这与文中“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的功效是—致的。

还可从柳宗元同作于永州的《宥蝮蛇文》中得到佐证。该文中,明确写到是“蝮蛇”,且同样写到其“反啮草木,草木立死”的毒性。

最后还可从蝮蛇的分布范围得到进一步确认。两湖地区是其主要分布地区之一,清初顾景星的《昔公说字》记载,有“谨按蕲地(即今湖北蕲春)花蛇,有黄白黑三种,黄白二花可货数十金”,可见其向来因具有药用价值而价值不菲。永州位于湖南,查询永州政府网,所列“自然资源”栏中,五步蛇是唯一被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蛇类。

那么柳宗元何以会在《捕蛇者说》中留下这一常识错误?

根本原因在于难以就近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柳宗元是文学家、政治家,而不是毒蛇研究专家,他对蛇的认知,基本来源于捕蛇者的辗转口述,无论是对于《捕蛇者说》中的“捕蛇者”,还是《宥蝮蛇文》中的“善执蛇”的家僮,谁也无法保证他们传达的信息百分之百准确。还有,该蛇的毒性之烈,已经到了让人谈之而色变的地步,连“专其利三世”的捕蛇世家,都“祖、父死于是”,自己捕蛇十二年当中,也“几死者数矣”,作为捕之抵租以维持基本生活的“善捕者”也不可能深入细致观察其习性。以此强求于柳宗元,是有失公允的。

综上所述,《捕蛇者说》中的蛇,属于尖吻蝮(也叫五步蛇)。这种蛇无疑有毒,但它并没有“触草木,尽死”的另类本领,这是可以肯定的。由于可以理解的原因,柳宗元在文中留下了这一小小的认知错误。对此进行辨正、廓清,才是唯一科学、正确的态度。

其实,古今中外的著名作家笔下,因种种原因而导致出错的情况并不鲜见。远的有苏轼《石钟山记》中有关山名由来,经过其自身考据而留下“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的感叹;近的有鲁迅的小说《风波》中,“七斤”手里那个碗上铜钉的数量与作者其他作品中的记述相矛盾。将眼光放到国外,十九世纪法国昆虫学家、动物行为学家、作家法布尔,达尔文称他为“无法效仿的观察家”,其《昆虫记》至今享誉世界,但其中他对蝉所倾注的情感,却未必切合科学精神。我们在组织教学时,要正视这类错误或缺憾,但不必盯住不放,以致舍本逐末。在综合性探究学习已成为当下教学改革创新一抹亮色的今天,作为教学活动组织者、参与者、推动者的教师,如果能因势利导,将教材当作例子,从文本的瑕疵人手,作适当的生发,鼓励学生对相关问题作进一步的研究与探索,这种瑕疵反而能成为深化学习的活力因子,进而使得我们组织的教学更具广度、深度与厚度,从而彰显教育的真义。

猜你喜欢
蛇毒毒液永州
永州的雪
Bian Que
零陵区:“两考”工作平稳顺利
注射蛇毒却不死的人
《毒液:致命守护者》首映
李晖赴东航对接航线迎来突破性进展
毒液谜案
身家50亿的精神坚守
能者勿戏恶
蛇毒治病纵横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