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伟利
200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凤山县央峒村瑶寨屯的罗国民来到广州花都皮革城打工,成为皮包加工线上的一名工人。从此一干就是15年,其间只在春节回去过3次与家人团聚。
“家里的条件太差了,出去后就再也不想回来。”罗国民告诉记者。在他的记忆里,他远在大山里的家是用竹板搭成的两层简易小楼,一家7口人挤在仅50多平方米的空间,楼下住的是家里的经济支柱——3头牛。人与牲畜生活在一起,家里蚊蝇滋生,臭味难当,卫生条件极差。到了每年6-9月的雨季,房屋四处漏雨,牲畜的粪便与泥土混在一起,泥泞不堪。“回到家连床和被子都没有,觉都睡不好。”罗国民回忆说。
然而在两年前,已经在广东娶妻并养育两个孩子的罗国民做了一个重大的人生决定:结束打工生涯,回到900多公里以外的家乡定居。2015年,罗国民一家搬进了两层200多平方米的新房,一层布置成宽敞明亮的大客厅,彩电、网络、冰箱等一应俱全,还为牲畜建起100平方米的专门棚舍。“这要感谢中国一汽给我们带来的帮助。”罗国民说。
这是贫困县凤山县摆脱贫困的一个缩影。凤山县地处云贵高原南缘,广西西北部,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发展不足,农民增收渠道单一,贫困发生率为25.7%,是集“老少边山穷”于—体的国家级贫困县。2013年,总部位于吉林省长春市的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一汽”)成为凤山县的对口帮扶单位,次年,确定瑶寨屯为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示范点。5年多来,中国一汽共帮扶资金5895万元,在凤山县3个镇6个乡6个行政村实施150个项目,改善当地基础设施,扶持增收产业,发展教育事业。
建设基础设施,改善村容村貌
罗国民去广东打工之前,想出瑶寨屯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哪怕是到村里的小学。瑶寨屯全屯30户135人,只设有一个教学点,提供小学一至二年级教育。三年级以上需要去几公里以外的央峒村小学。“我14岁才走出瑶寨屯去村里读小学三年级。”罗国民回忆说,“通往学校的是一条弯弯曲曲的山路,不到一米宽,只能步行,要走一个多小时才能到学校。”
落后的基础设施制约着屯里村民的生产生活。村民的收入来源依靠种植稻米、玉米、核桃和桑叶,饲养牛羊马等牲畜。但对外销售种出来的作物、养出的牛羊却一直是个难题。“除了靠人力把它们抬出去外没有别的办法。不划算,卖的钱还不够支付人工费。”罗国民说。
由于当地为喀斯特地貌,缺少地下饮用水,凤山县的村民沿山坡建起水柜,依靠收集雨水和山水供人畜饮用。“原来的水柜只能存大概60立方米的水,如果赶上雨水较少的季节,水经常不够用。”罗国民说。
自2013年开始,中国一汽成为凤山县的对口帮扶企业后,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将民房翻修、道路硬化、畜栏改造、供水工程等关系村民生产生活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作为首要扶贫项目。5年来,中国一汽共计投入2388.5万元,改善了6个村屯的民房和基础设施。在中国一汽的帮扶下,凤山县新建屯级路13条,解决了小到十几户大到上千户村屯的通路通车问题。
“现在路有了,居住环境好了,水干净了,我觉得生活的幸福感得到了不小的提升,这日子也越过越有底气啦!”罗国民说。
引入龙头企业,发展特色产业
在中国一汽挂职凤山县的扶贫干部付强看来,对凤山县这样的区域性整体贫困地区,帮助农民脱贫远远不够,必须要通过产业扶持,打造特色农业品牌,才能使农户可持续性增收有保障,以防脱贫后再次返贫。“在距离2020年还有不到两年的时间,剩下的基本是最难啃的硬骨头。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引入龙头企业并发挥合作社的带动作用,扶持特色产业。”付强表示。
2016年6月23日,付强接替第一任集团挂职凤山的扶贫干部,并任职凤山县委常委、副县长,负责制定年度扶贫工作方案,落实扶贫项目和监督扶贫资金使用,使对口扶贫工作真正做到精准。
為提升村屯集体经济,2017年,中国一汽投入500万元帮扶资金,与凤山县当地一同整合资金7300万元,大力发展核桃鸡林下养殖。在前任村支书杨通福的带领下,坡心村20户贫困户成立养鸡合作社,并申请到政府扶贫贴息贷款100万元作为创业本金,为万寿谷投资集团代养有机核桃鸡。今年7月底,第一批12000羽有机核桃鸡出栏,共盈利20万元。每家贫困户以5万元扶贫贷款为股本加入合作社,按照入股比例分红。“今年合作社拿出利润的一半进行分红,每户贫困户分得4982元。通过建立核桃鸡养殖合作社开展的产业扶贫让坡心村的贫困户尝到了甜头,坡心村也名正言顺地脱了贫。”杨通福表示,目前他正在准备下半年第二批鸡苗入栏工作。
这4982元对坡心村尚未脱贫的唯一一个贫困户韦彩清家意义重大。她用这笔钱购置了一台乘用三轮车到县城跑出租,不仅能够照顾在县城上学的两个孩子,还能给家里带来一份相对稳定的收入。
“造血”扶贫先扶智
韦彩清和她的丈夫曾经也和80后同龄人一样,把两个孩子留在家里外出打工。外面的世界令她眼界大开,更让她认识到,没有文化和技能,即使有人帮助,也无法真正摆脱贫困。于是,她回到家乡,把孩子送到教育资源更好的县城,陪伴孩子成长。
“扶贫先扶智,提升教育水平才能解决贫困的根源。”付强说。2016-2017年,中国一汽一次性资助凤山县建档立卡贫困大学新生791人,资助品学兼优凤山籍在校贫困高中生250人;新修建一座教学楼,对三门海镇坡心小学等3个教学点进行教学楼改造,捐赠电脑54台,课桌椅330套,电子白板11套和大量体育设施。
“如今,我们的教室宽敞明亮,教育教学实现了电子化,硬件设施不比城市里的差。”坡心村小学老师李文婷表示。但师资力量仍然是发展教育的一个短板,据了解,坡心村小学130多名学生仅有6名任课教师,每位老师需兼任多门课程。
在2018年高考后,央峒村的彭晓煜被复旦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录取,成为近几年凤山县唯一一位考上名校的学生,给这个贫困县带来了希望。同样对未来充满希望的还有罗国民。“我们大山里盛产竹子,男女老少都会竹编,如果能够将竹编工艺发展起来,找到销售渠道,致富不成问题。”罗国民一边向大家展示自己手工编制的竹筐、竹篮,一边介绍着他的产业致富想法,话语中带着满满的信心。他希望在中国一汽的帮助下,将竹编工艺发展起来,与市场对接,如果成功,那将是一个稳定的增收渠道。
罗国民的希望与付强扶持本地特色产业的设想相契合。挂职凤山县两年来,每到休息日,他最常做的事情是下到每个村屯贫困户的家中,了解贫困户的需求。“发展产业不能脱离实际,既要考虑当地的资源和群众的技能,又要契合市场需求。”付强非常支持罗国民发展手工艺品产业的想法,“它们是真正意义上的宝贵财富,既传承着少数民族的文化,又可以转化成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