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极不善交际的人,尽管我的内心世界是那样摇曳多姿。上学时,全班四五十个美人,除六七人外,大部分与我是没有任何来往的,有的甚至两三年都没有说过一句话。这一点都不夸张。那时,我的世界里,没有一般朋友的概念,只有挚友或知己。好像除了书信,我并不会用语言与所有人无碍沟通。
所以,在毕业留言册上,那些我不曾交往过的美人都极尽“孤僻”“清高”等字眼来形容当时她们眼里的我。这真不能怪她们,虽然每次大小考试,我都与同桌芝、文体委员文秀垄断前三名,但同桌芝是大大咧咧、泼辣爽朗的山东妹子,文秀又完全一副宝钗个性的翻版,自然深得民心。只有我,苛守着一份孤独,整日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在教室的最后一排,不参与她们的嬉笑怒骂,还故作神秘、清高,拒人于千里之外。若是今日的我遇见十六年前的我,大约也不会喜欢,甚至还会避而远之吧。
所幸,当年的两三位挚友没有。
更庆幸的是,毕业后,一直没有来往的文秀在“人生”这个大问题上和我有过深刻地交流。
说来很遗憾,对于秀,她的小巧精致、秀丽素雅本是我所欣赏与喜欢的,但我当时的心里又大约对她的完美有一些羡慕嫉妒恨的,除了在学习排名上与她不分伯仲外,我们之间并不曾有过别的交流。当然,当时我没有接近她的原因不是因为她在第一排,我在最后一排。最重要,她当时被我理解成攻于心计的好人缘,无论对待哪种类型的美人,哪怕智商低于零,她完美的情商都可以包容一切。而我却是悲悯情怀主义者,无论对爱情还是友情,都信奉那句:倘若我飞向你,那必是一片无人的孤岛。所以,三年里,尽管我对她充满好奇与疑问,都没有真正走到前排对她微笑着说声“你好”。
直到毕业实习,我们分在不同科室,开始面对不同状况,迎接人生第一份工作,看见第一场生死别离,接受第一次实际操作的成功、失败,心却不能在这些经历中一夜间成熟——在医院实习的日子,夜班永远比白班更让人的记忆刻入骨髓。幽长的病房走廊,有多少灯光是彻夜不关的,就有多少病人在夜晚被病魔纠缠:那全身只剩下骨头还要每夜都打止疼针的胃癌患者,眼里只剩下对人世的温柔、留恋、忍耐与宽容。每次给他打针,动作再轻,针尖都会被他的骨头给硌一下,我的心也会被硌得生疼;那被咳嗽、喘息声不断折磨的肺气肿患者,每一次呼吸都那样艰难,他活着的每一秒都在和死神赛跑,对他而言,世界与生命存在的全部意义只有呼吸;还有浑身浮肿和我年纪相仿的肾功能衰竭患者,青春的花朵过早凋零,隔日一次的血液透析成为支撑她生命的唯一稻草……
二十岁,我由此而开始郑重审视生命的意义与人生存在的价值,尤其对医院里一些阴暗面难免愤青。记不清开始的第一封信是如何下笔的了,当我把它交给另一个科室实习的文秀时,第二天她就递给我一封更厚重的信件。读后我才发现她对我的感觉一如我对她的,我们之间的交流其实并没有障碍。每次我给她两三页字,她必回我四五页才会结束。那时间我们总共通过五六封信,几十张纸的观点、困惑,应该超过很多同学与她两年的感情交流。这其中,有她对我过于较真的警醒,也有唯恐被世俗这个染缸麻木的担心,更多的则是如何应付工作中遭遇的是是非非。在信中,我们经常如正反方辯友,虽开始意见相左最终结局常又殊途同归。不过,虽然如此,我们心灵上的距离已经拉近,但终究没有找个时间手牵手走过一段路,面对面聊一次天。偶尔上班或下班的路上碰见,还是云淡风轻地笑笑,仿佛一切都不曾发生。
也许是因为她家在市区,我住医院内;也许是因为我们始终没留在一个科室;也许是她成家太早……今天看来,其实这些都不是理由,最重要的,却是有些人我们永远都无法真正走近,总有各种各样的我们看不见的阻隔在牵绊着我们彼此的脚步。
世间事多数,原因仅此而已。
芝是个可爱的女孩子,比我小一岁,当时她一个人寄居在远亲家,一边照顾老人一边读书。她在班上就是一个女汉子,而且是外表马虎内心却很聪明的那种。我们的性格是负负得正吧。还记得每逢冬日,她都会从亲戚家里折三两枝蜡梅给我,工作后也没间断。偶尔,我们也会闹矛盾,但很快就和好如初。毕业后,我们在同一家医院工作,她先是和一位实习医生谈了场不温不火的恋爱,因为地域问题最后无疾而终。不久,她遇见了另一位进修医生,就随他回到了自己家乡开了私人诊所,然后结婚生子,日子算是很幸福的吧。
最后,我郑重要提的是室友千君,也是我上学时唯一称得上“知音”二字的人,我们之间有过很多迷人的往事。她是从河大文学院上了半年中文专业后转学护理专业的,因其他宿舍已满,她便与我分在同一间小宿舍里。同样的文学爱好,同样的性情中人,加上出身书香世家,通晓诗词音律,性情温柔容颜端庄,深陷的酒窝里总是藏着一抹淡淡的微笑,她在我眼里,不止完美,简直就是书里那位“颜如玉”般的佳人。
至今,我仍怀念那些花开的春夜,夜自习后,平时温婉的千君摇身变成“采花大盗”,总是在我的望风下鬼鬼祟祟地来到阴森森的花园里,每逢一枝在手,窃花的恐惧与小小的伤痛完全被陶醉代替,掩书后带回室内插入瓶中,淡淡的花香撒满春夜,她也就原谅了我时常那句“有人来了”的捉弄。
在一个个冷清的月夜,当如银的月色温柔地泻进我们的小屋时,两位年轻女孩拥被而坐已话到子时。打开收音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相约在子时”的歌声飘入耳朵,当年,在没有网络的时代,这个诗歌类的经典栏目给我们的心灵洒下了一寸寸看不见的阳光。
当然,上学时最大的收获还是我们没有浪费一寸光阴,无论别的宿舍如何嬉闹,如何魂不守舍,我们都在缪斯的花园里固守着一份清静与怡然,即使每每为一个话题争得面红耳赤。
那时我曾热切地希望,日子便这样流淌下去,即便将来我们不知身在何处,也都是彼此内心世界最贴心的那个人。
只是临毕业时,千君迷上了交谊舞,并结识了一个伪君子。面对残酷的真相,她沉溺其中不愿自拔,我不忍看其憔悴,本想一棒喝醒,没想到她却用一句极平静的 “我愿意等”轻易就拨回了我射去的万丈怒火。那时,还没有恋爱过的我不理解少女的心为何会如此偏激,不相信我们那么坚固的友情竟会败给一个刚开始几个月的爱情。所以恨其不争又毫无办法的我不禁哈哈大笑,结果骂声没有警醒她,却成了她心里的一根刺。
第二天,她留给我一封信,责备我同性相残、不懂感情、不懂人情。今日想来,那信里字字血泪的背后不过是她希望我能用一种委婉的方法帮她解脱,并非我负气以为的苛责。只是当时,一个你自以为了解你不会误解你的人忽然转身走向了别人,我的自尊是不容我去挽留与解释的。原本,我们之间向来的默契也不需要解释。
后来,看到她和爱好迥然,但和我善解人意的表妹形影不离起来,我内心还是有些后悔的。现在细想,大概我们之间也是一种爱吧,因为深谙对方,总以为对方会按也应该按自己的猜想对待自己,這个我最信任与依赖的人,即便全世界的人都可以冷眼、嘲讽,你却是唯一不能的。
很可惜,由于我的年轻、自负,最终还是辜负了她。
如果说,上面的误会只是开头的话,那后面的一件事大概就是致命的了。
那年千君的父亲因为肺部恶性肿瘤在我所在的科室住院手术,当时我在监护室上班。手术当天,我上中班,临下班时他才下手术台被推进监护室,下班后我还特意多待了半个多小时,看他逐渐清醒了,还对他说了几句“手术很成功,好好休息别担心”之类的话。隐约记得当时他的血压有些下降,而值班医生就守在旁边,我以为是术中麻醉引起的,按照医嘱帮忙给了升压药,等他的血压稍微稳定又睡着后就离开了。谁知第二天我刚到科室,得知伯父因出血过多于当天下午四点多又上了二次手术,抢救到晚上也没有挽回生命。
突发的状况让我深感意外与悲伤,以至于当时不知道该怎样去安慰千君。在校期间,她就不止一次告诉过我,教中学语文并多才多艺的父亲一直是她的精神偶像。所以,事发几天后,当千君问我手术内幕时,我无法给她更多帮助,只说当时不在场,对手术情况真不清楚。也许主治医生是我向来敬重的,他一贯的严谨与对病人的负责态度让我对这次手术事故没有过多怀疑。再也许是在外科病房久了,见惯了太多手术失败的案例,知道哪怕再小的一台手术,都是一场鬼门关。医院出了医疗事故,最终的处理结果往往是医院赔偿给家属一笔钱了事。
在我离开医院几年后,表妹告诉我千君曾告诉过她,认为我是知道事情内幕的,只是怕失去那份工作而偏袒了医生,没有正义感,对同学也缺乏最起码的同情心。那一刻,我无法形容我当时的心情。
她们家在她父亲去后,在医院办公楼和住院部门口拉起横幅,哭闹了好多天。事情过去几个月后,我才从其他同事那里得知,事故是因为医院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专家主刀误伤了一根血管,而最终由他的学生,也就是我所敬重的那位主治医生顶了罪名,而那位专家,恰恰是他们家人所熟悉并特意邀请的……
所以,后来再见,彼此忽然间会觉得有些苍凉。
千君一直没有离开医院,工作还算顺利。她最初深爱的那个人没和她走到一起。千君的婚礼我参加了,嫁的人我认为远远配不上她,对他没有什么印象。多年后,从表妹那里,婚姻和孩子并没有给她带来太多幸福。
离开开封后,我只见过千君一次,她问我报纸如何投稿,还说自己写了一些故乡往事想让我看看。并质疑网络无法保证作者的版权,会被盗用等等。所以她从不上网。虽然给了我QQ号码,但我在线上从没有遇见过她。
记得千君特别喜欢《梁祝》与骆宾王的那首《咏蝉》,“无人信高洁, 谁为表予心?”或许,只有在那如泣如诉的琴声里,在那些美好的往事中,她还是那个青春飞扬的白衣少女,没有现实中的种种不如意,可以随性飞翔,无畏无惧,不悲不喜。
也只有在文字里,十六年前如大观园般的聚首才会浓缩成上一秒。而下一秒,是现在的天各一方。
责任编辑 杨 枥
于吉娟,有诗歌、散文、小说作品发表于《诗刊》《戏文》《牡丹》等,作品入选《当代大学生爱情诗精选》,曾获《戏文》作品奖、东京文学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