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就业指导宏观策略

2018-01-25 08:52王仲贵
神州·中旬刊 2018年1期

王仲贵

摘要:现阶段,随着就业环境的变化,应届毕业生数量的日益增长,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在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中,高校必须要根据社会发展环境来对学生就业进行宏观调控,施行针对性的就业指导,以此来改善学生的就业环境,提高就业率。现阶段,高校就业指导体系本身存在一定的缺陷,并没有充分发挥高校与社会机制在学生就业中的指导作用,让学生在择业时面临诸多困境。要想改变当前焦灼的就业局势,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就必须要从全局出发,对高效就业进行宏观指导。

关键词:高校就业;宏观指导;就业环境

近年来,应届毕业生数量屡破新高,就业局势日益复杂,高校生所面临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要想解决这种日益激烈的就业矛盾,高校就必须要从当前的发展现状出发,改变就业观念,对高校就业进行宏观指导,宏观调控,采取针对性的就业指导,以此来改善学生的就业环境。

一、高校就业机制当前存在的问题

1.1日益扩张的学生数量与日益下降的教学质量之间的矛盾

在不断的发展中,高校的规模在逐渐扩张,高校学生数量屡破新高,在这种容量的扩张下,教育的质量却没有得到提升,导致了学生数量日益扩张与学生质量日益下降这种对立的尴尬局面[1]。教学质量的下降,竞争力的缺乏,让学生在就业中显得极为被动。这集中表现在教师的教学目标缺失,是以完成教材内容为主,对于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却重视不足,在考核上过于注重学生的卷面成绩,导致学生的进入职场后实际应用能力低下,无法适应职场,无法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1.2 学生就业观念狭隘,缺乏完整的职业规划

学生对于毕业之后的职场生活的一个计划和设想被称为学生的职业规划,职业规划通过阶段目标的设定,整体框架的构建以及长远目标的确定来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引导,让学生能够通过这种规划来进行日常学习生活的导向,让学生能够通过行为改变来向着既定的目標前进。但是,现阶段,大多数学生从入学开始,就缺乏相应的职业规划方面的引导和教育,对于毕业后的事情不愿意去想,没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从而导致就业观念狭隘,职业信仰缺失,缺乏完整的职业规划,到毕业时还是浑浑噩噩,无所适从,无法及时就业[2]。

二、高校就业指导宏观策略

2.1 建立校企政合作、社会共同参与模型,进行立体就业指导体系的构建

除了校企政协作以外,还需要社会的共同参与,让高校与企业、中介单位与政府机构、法律服务与社会救援机制和公共服务机构共同的参与到高校就业体系中,建立一个立体全面的就业指导机制[3]。在这其中,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为高校就业生提高政策扶持和政策优待,充分的发挥自身公共供给职能,对高校就业进行宏观指导,通过发挥政府职能来对就业市场进行均衡和调控。其次,社会中介机构要建立完善的信息服务体系,提高就业信息的流通速率,为高校人才的流动提供信息保障。最后,企业也要积极的参与到高效就业中来,进行人才的接受,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通过订单培养模式来进行就业人才的吸收和分流,减缓就业压力。校方、企业、社会中介、政府、公共服务机构都需要参与到就业指导中来,通过这种立体的就业指导体系的构建来环节当前的就业紧张局势。

2.2 从高校内部出发,进行教学改革

教学要根据当前的教学现状,学生的学习水平以及当前的社会发展现状来进行教学改革,即要满足学生的专业需求,又要满足现在的行业发展,让学生在毕业后能够更快的融入到职场,进行角色的切换。另外,高校也需要以课程体系重构,教学模式创新为出发点,从根源上改善当前的教学环境,进行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让教学与就业相结合。制定明确的实践教学目标,根据教学过程的实践和教学计划的创新,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建立符合学生发展的目标,进行教学的改革,切实的进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尽快的融入职场。其次,高校还需要积极的进行校招会、宣讲会的举办,与社会中介机构做好对接,做好毕业生的营销工作[4]。并且对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就业方向以及后续情况进行调查和总结,通过对就业信息的反馈来制定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效率。

2.3 转变学生就业观念,做好职业规划

当前,高校扩大招生与毕业生过剩的矛盾日益凸显,迫切需要树立大众教育时代的新就业观。正如美国学者马丁·特罗所言,大学“毕业生失业”问题从来就不是说他们无法找到与非大学毕业生进行竞争的工作,而只是没找到与自己身份相适应的工作。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个人就业难,除了专业、高校和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影响,一个重要原因是毕业生的就业观念陈旧,固守“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就业观念。许多学生在毕业之后,初次接触社会,对社会抱有很大的期望,认为自身学历过硬,应该能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可是往往事与愿违,由于刚毕业的学生缺乏职场经验,因此在找工作时并没有太大的优势,大部分的工作都是需要从基层做起的,因此,大学生要想顺利的走向职场,就必须要对自身专业前景有深刻的认知,要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学生作为就业的主体,必须要从自身出发,进行就业观念的转变,做好自身职业规划[5]。

三、结语

随着高校学生人数的不断扩张,就业局势也愈加紧张。为了让学生顺利进入职场,缓解就业压力,高校就必须要根据当前的就业环境,从全局出发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就业指导,对学生的就业进行宏观调控,宏观指导。

参考文献:

[1]单德伟,陈晓斌.论高校就业指导宏观策略[J].继续教育研究,2014,(07):76-78.

[2]魏伟,陈潮填.大学生就业管理系统工程的结构模型与优化控制[J].南方经济,2016,(05):87-96.

[3]秦波,隋勇.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宏观与微观”策略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06):53-54.

[4]周晓东.国内外高校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比较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34(11):79-80.

[5]贾杏,赵艳霞.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学改革——行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新举措[[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3(02):162-16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