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菲
摘要:对于小学生的学习而言,浓厚的兴趣有着极为显著的积极作用,是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技能不可缺少重要内容。教师在进行备课的过程中,要注重备方法、备学生,将学生的心理特点牢牢把握住,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让其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对学生学习兴趣予以刺激,进而把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质量有效提高。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兴趣;积极性
小学生尚未完全形成价值观和人生观,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对其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传统教学上教学形式较为枯燥、单一,小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很难得到满足,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进而难以取得理想教学效果。而要想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中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行培养,首先应对课堂设计予以改变,使课堂气氛更为活跃,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新课标精神落到实处,对教学办法进行创新,自然就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取得最佳化的教学效果。
一、创新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学习积极性中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1]。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来,对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予以培养,让学生愿意学习、善于学习,使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可以在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中认识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让学生立足于社会生活,借助实践和探究对社会进行观察和感悟。对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借助对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予以创设,使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积极主动性得以调动。
例如,在教学《家乡的美景、家乡的人》一课时,教师要和本地特点相结合,向学生布置学习任务,让其对家乡的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旅游景点、名胜古迹以及社会中的道德模范和先进人物等进行调查。在调查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扮演小记者,借助对调查对象本人、邻居或自己亲属的采访,将调查材料形成,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交流,小组汇报交流结束后再在班级中进行汇报交流,借助这种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可以增添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使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能得到充分发挥。
二、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教学氛围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的心灵往往都较为脆弱,对周围的事物十分敏感,但与此同时,小学阶段的学生也有着极为强烈的好奇心,对所有的新鲜事物都有着浓厚的兴趣以及探究欲。所以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和谐的师生关系予以构建,营造更为融洽的课堂氛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放低自己的姿态融入学生,让学生接受教师,只有这样才可以真正有效的实行教学策略,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教学《社会呼唤诚信》一课时,为了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体现出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朗读课文,然后实际探究文中有关诚信的问题,教师可以用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例向学生举例,这样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并让学生认可自己,将良好的师生关系构建起来,只有学生接受并喜欢上教师,才能在课堂学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三、联系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小學品德与社会课程和生活、社会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其从生活中来,并最终运用于生活[2]。从教学实践表明,只有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或生活背景,学生才更容易接受。但从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教学中可以看出,一些小学品德和社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重视学生生活实际和需要,不能生活化处理课本教材,只知道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导致课堂教学和学生生活实际极不相符。所以,在教学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时候,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例如,在教学《做聪明的消费者》一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这样一个生活情境: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商店,你们肯定都去过,也看到了商店中各式各样的物品,但你们知道怎样合理购物吗?能够单独购买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吗?你们的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强吗?这些内容就是本节课所要讲的主题。借助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既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和认可本节知识点,同时还能使学生的学习爱好和积极性得到有效激发,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让学生融入社会、融入生活,开阔学生的眼界,使学生的视野拓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而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结语:
总而言之,在教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只有不断探究,对教学理念予以创新,积极动脑,借助各种有效措施将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激发出来,利用课程资源,和区域特点相结合,创设形式多样的教学形式,就可以将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任务和目标顺利完成,获得最佳化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尹警平.唤起小学生参与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积极性[J].新课程:小学,2016(12).
[2]谢谦.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J].读写算:教师版,2017(40):189-18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