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可
摘 要: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幼儿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于学生的成长而言,会产生特别大的影响。为了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获得理想的成绩,应坚持在幼儿园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更好培养,促进他们获得积极的成长、进步。文章就此展开讨论,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幼儿园;教学;学生;创新
从主观的角度来分析,创新能力培养,已经成为了现代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多方面都会对学生的进步造成很大的作用。幼儿园教学过程中,创新能力培养,不能通过传统方法来完成,要坚持对幼儿开展积极的引导教育,促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能够对自身的潜能更好的开发,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一、幼儿园教学现状分析
在我国的教育体系当中,幼儿园教育是非常基础的组成部分,对于幼儿的成长和进步,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为了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得到理想的成绩,需要在幼儿园教学现状方面,开展深刻的分析,寻找到教育的科学内涵,然后利用积极的手段来改善固有的缺失和不足。分析认为,幼儿园教学现状,主要是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日常的教育工作,虽然表现为平稳进行的状态,可是在活动的类型上相对单一,往往是对幼儿的情绪做出调动,没有对他们的能力做出积极的培养。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如果自身的能力表现为缺失、不足,则对于日后的挑战应对,以及学习任务等,都难以较好完成。第二,在幼儿园教学过程中,与家长的沟通、交流表现不足。幼儿园教学的体系虽然是比较正规的,但是在幼儿成长过程中,家长所占有的位置也不可忽视,单纯按照自己的思想来教学,对于家长的观点、看法、诉求等,都表现为忽视的现象,很难对日后的教育工作负责。
二、幼儿园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
(一)设置合理的情境
就幼儿园教学本身而言,幼儿自身是非常积极学习的,在教师的引导下,很多幼儿都表现为活跃的状态,他们对于知识的渴求度比较高。因此,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从情境教学的角度来完成。简单而言,我们可以在幼儿园教学过程中,结合具体的课程或者是活动内容,对于相应的情境做出创造,让幼儿在一个全新的环境下,对知识做出良好的理解和学习,减少传统课堂教育的束缚作用,促使幼儿在创新能力的提升过程中,能够表现为阶段性的特点。我们可以多给孩子们设置一些熟悉的情境,然后再提出我们想要开发他们智慧的创新性的问题,这样通过我们的主动性引导来让他们自己进行思考、操作,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孩子们的独立性。鼓励孩子独辟蹊径,与众不同。例如在社会活动“消防车”主题活动这个情境中,我就从着火了,怎么办?怎样灭火?怎样报警?怎样逃生等问题入手,全面引导幼儿去获得有关火灾的知识。通过这样的教育方法,对于幼儿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可以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鼓励幼儿异想天开
传统的幼儿园教学过程中,都是在教师的思想框架下学习,很多幼儿都表现为中规中矩的特点,表面上能够在知识学习上获得较好的成果,可实际上却走向了灌输式教学的道路。为了在幼儿园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需要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鼓励幼儿异想天开。从主观的角度来分析,创新教育的实施,就是要对常规更好的打破,不断的从一些新的路径来获取知识,或者是让幼儿在知识掌握、技能提升过程中,能够按照另辟蹊径的模式来完成,这样就可以更大限度的避免走向中规中矩的道路。鼓励幼儿异想天开以后,很多幼儿在学习知识过程中,会习惯性的从其他角度来出发,保持多元化的观点,在与父母、与教师交流过程中,提出一些非常好的想法,这样就可以在未来的学习上,为自身的创新体系,不断奠定坚实的基础。值得注意的是,鼓励幼儿异想天开的过程中,还需要加强科学的引导、纠正。
(三)引导幼儿独立思考
除了上述几项方法外,幼儿园教学过程中,为了对幼儿的创新能力做出阶段性的培育,还必须引导幼儿独立思考。从现有的情况来看,很多幼儿的独立思考意识并不强烈,更多情况下,已經是习惯于向教师请教,虽然这种好问精神值得提倡,但是过分依赖教师,并不利于今后教育的进步。对于幼儿的独立思考进行引导,能够让他们在创新过程中,坚持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实践、锻炼,而不是采用错误的模式来完成,减少了外界对其造成的不利影响。独立思考的引导过程中,要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不能出现封闭意识的现象,教师要及时的进行干预和帮助。
三、总结
本文对幼儿园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展开讨论,现阶段的教育工作开展,整体上的进步幅度是比较大的,在很多方面都没有出现强烈的恶性循环现象。日后,应继续在幼儿园教学方面,努力落实积极的手段,减少传统模式的不良影响,促使幼儿的创新能力,可以获得更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闫婕.基于培养幼儿创新精神的幼儿园课程改革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5,(24):153.
[2]谭赟赟.卓越幼儿园教师“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的创新与思考[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35(02):119-121.
[3]袁媛.幼儿园大班简笔画教学培养幼儿创新能力的调查与建议[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9(12):161-16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