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企业老年人养老需求与实现路径调查研究

2018-01-25 11:36吕油彩

吕油彩

【摘 要】随着经济与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引发老人各种需求不断增加,加之家庭结构愈加核心化、社会分工更加具体化、人口流动更加频繁等方面的变迁,传统照顾功能的减弱与缺失导致我国养老照顾方面出现的问题日益凸显,传统照顾模式面临极大挑战。三线老一辈员工集群步入老年、迁居异地、子女回迁等特殊原因,更加剧这一矛盾,可通过社会、政府及社区动员与整合社区资源助力这一集群化老人,实现老人社区照顾路径减缓传统养老压力。

【Abstract】With the gradual improvement of economic and living standards, the need of the elderly is increasing, and the change of family structure is more kernelization, social division of labor is more specific and population mobility is more frequent, weakening and loss of traditional care function led to China's old-age care problem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the traditional mode of care is facing a great challenge. The special reasons of aging at the same time, moving to other places and children moving back for the third line old staffs, this exacerbated the contradiction, we can help the elderly through social and government and the community mobiliz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community resources, to realize elderly community care path slowsing down traditional pension pressures.

【关键词】三线建设企业;养老需求; 社区照顾

【Keywords】The third-lin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pension demands ; community care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8)01-0138-03

1 引言

三线建设,是指自1964年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中国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1,2]贵州安顺区位优势突出,是“三线建设”的重镇,遂接受飞机制造业并建立了安顺中航工业基地。53年前,他们在三线建设的大时代背景下来到安顺,他们用坚强的意志、毅力和生命致力于三线建设,一代一代背负着对国家的责任与使命,他们奉献、燃烧自己的同时,他们的子孙也加入三线建设的洪流,为国家的发展出谋划策。60年代迁居安顺的他们,眼下“告老未能还乡”,正集群性变老。

本文基于对三线老人日常生活照顾的需求分析,结合安顺三线老人社区照顾模式探索,对适合三线老人的养老模式进行探索。

2 三线老人生活现状概况及养老需求

安顺三线企业退休老年职工现主要居住于安顺开发区的雅沐园、云马小区、双阳以及云马厂几个小区。笔者以位于安顺市开发区双阳附近,交通便捷的安顺雅沐园为主要调查点,它分为A、B两个区,入住的居民目前有5000余人,基本上都是三线建设企业者,其中80岁以上的三线老人有500余人,已退休的三线人70岁及以上有2000余人,35-45岁的将近1800余人属离退休。笔者以参与观察和访谈为主要手段,辅以简单的统计调查方法,对这一特殊群体的生活状况与需求及日常生活照顾模式及其存在的缺陷进行调查。通过对调查资料的分析整理,得出的结果是:多数老人以家庭照顾为主,不选择院舍照顾,因院舍照顾费用高,不自由、不舒服。受傳统思想影响,认为院舍照顾会被他人耻笑,脸面上过不去。虽有极少数老人愿意选择院舍照顾,但也表示其存在服务差、不系统,不够自在、人情味淡薄等弊端,大家不愿去院舍机构,希望在原本熟悉的社区就可以得到比较专业化的照顾。

通过访谈了解到这批老人迁居安顺发展至今,家庭繁衍基本为三代、四代,加之他们以工作单位为纽带形成区别于当地社会的聚居区,家族力量较为薄弱,宗族力量缺位,在日常生活、病痛、丧葬等重要环节中,需要社会各界、当地社区及政府部门的支持。调查发现三线老人对社区照顾的实际需求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2.1 生理方面

随着年龄增长和各身体功能的衰弱,加之疾病缠扰,体能衰弱,三线老人丧失了工作能力,甚至有些连生活都难以自理,需要更多帮助和关心,那些没有子女在身边的老人,生病住院时,只能靠两老互相搀扶,更显落寞无助。而丧偶的那些老人,日子就过得更加艰难,渴望得到外界力量援助与支持。

2.2 生活方面

随着年纪不断增长及退休的打击,老人们心理产生了很多变化,他们往往产生不安全感及不正确的认知,认为自己没用了,自己不再是家里领导者及家里人对自己没有那么看重等,这些变化冲击着老人的尊严,从而使他们压抑自己真正的想法和对生活方面的欲求。另外,现在步入老年的基本为第一代三线人,平均年龄在70岁以上,他们的子女辈——第二代三线人基本在40-55岁,皆为在岗员工且年龄偏大;他们的孙子女辈——第三代三线人基本为20-35岁,有着繁重的工作任务,还要照顾0-10岁的第四代三线人,且多数第三代三线人多为独生子女、多为异地就业,遂三线家庭养老照顾能力严重缺失,家庭照顾功能减弱,很难满足老人身心照顾的需求,老人更加需要亲情的慰藉和生活照料,加之三线老人告老未能还乡,常出现孤独、失落等心理问题。endprint

2.3 经济方面

三线老人以退休金为主要生活来源,退休金因退休前职位不同而有所差别,访谈过程中了解到,大多三线老人基本每月退休金在2000元左右,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经济压力相对较小。但在医疗费用上,每月70元的医保返还金只能用于看小病,多数老年人都身患一些慢性疾病以及一些常规老年病,在调查过程中了解到,老人们每年医疗费用花销很大,“生不起病”仍是最大困扰。

2.4 社会互动方面

退休后三線老人未返回原居住地而一直戍居安顺,主要是由于家乡亲缘关系多已疏淡,已习惯安顺的生活方式,若回原居住地或搬迁到其他地方很难适应。加之近年来安顺发展较快,三线老人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三线老人“告老未还乡”的心理虽没之前强烈,但三线老人的后辈多数都生活在外地或国外。并且随着“三线建设”时代任务的变化以及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变迁,他们曾经的优越感及自豪感也逐渐暗淡,老人们尽量掩饰这种心理,可在访谈中仍可以强烈感受到老人们的失落感。三线老人的社会关系网络很窄,仅限于本厂的同事、邻厂工人及一些同乡等,与当地人互动较少,老人们的后代也很少与本地人通婚,与 当地人的融合度不高,这也是造成老人们在日常生活、病痛、丧葬等重要环节中外援微弱、宗族力量缺位的重要原因。

现在城市小区中居民竖起严重阻隔人们之间情感交流的“无形墙”,人们的关系愈渐冷淡,85岁高龄的徐爷爷在云马小区住了7年之久,与邻居基本上零交流,邻里关系改善迫在眉睫,三线老人目前最希望加强邻里联系,获得足够多情感依托,渴望减少“无能”感,增强自我效能感等。由于传统照顾功能减弱,无法有效解决这些需求,为填补传统照顾模式的漏洞,社区照顾模式的介入更加重要。

3 社区照顾概念及内容

社区照顾是社会工作者动员社区资源、运用非正式支持网络、联合正规服务所提供的支持服务与设施,让有需要照顾的人士在家里或社区中得到照顾,在其熟悉的环境中向其提供照顾和帮助的福利服务模式[3]。社区照顾的重点内容有:①行动照顾——如饮食起居的照顾、代办事务及管理等;②物质支援——如直接提供衣物等;③心理支持——如定期上门拜访或电话访问等(最鼓励“亲情慰藉”);④整体关怀——留意生活环境,发动周围资源以支持,家庭关系、邻里关系等要注重服务的针对性和及时性,了解社会关系网络状况。因老年人的需求涉及具体物资、行为、心理和社会条件等多方面,因此应全面开展对他们的照顾。社区照顾模式整合了传统家庭照顾模式与院舍照顾模式两者之长, 更人性化, 更关注老人心理方面的变化, 促使老人过上正常生活, 让老人在原本生活的环境就享受到专业服务,并且与儿女在一起,享受着天伦之乐。这真正体现了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用、老有所梦,是符合我国老人照顾需求的一种新型照顾模式。

4 社区照顾模式的实现路径

通过对被调查的三线老人情况分析,老人心理方面的需求较为突出,而这一点恰恰是社区及其子女忽视的,建议从以下社区照顾路径来丰富老人们的心理生活,减少他们的落寞与忧伤,满足他们在生活和心理上的需求。

4.1 重申家庭养老功能

三线老人的子女大多没在身边,社区与社工要充分发挥倡导者和教育者的作用,加强三线老人与子女的联系和交流,增强家庭养老的功能。社区及社工应根据三线老人的实际需求,督促与监督三线老人的子女尽到照顾、赡养老人的义务,比如可以依据在社区建立的信息档案,定期联系并提醒三线老人的子女关怀及看望老人。对于高龄、丧偶、有疾病的三线老人,社区可以建立家政服务中心,聘请受过专业培训的工作人员或保姆,为高龄、丧偶三线老人提供上门服务。同时,对丧偶的三线老人,社区、社工及子女应鼓励、支持老人寻找合适的生活伴侣,并为其提供一定的帮助,让老人们相互扶持,享受幸福的晚年[4]。

4.2 建立社区宏观服务系统

一方面,社区应当建立准确的老人信息档案库,特别是“三线老人档案库”,内容要包括三线老人的详细信息,如基本信息、社会交往活动与邻里关系状况等。相关部门及单位可备份信息,并依据档案库的信息开展相应服务。另一方面,依据社区功能平台不断推广、完善,应开通专门为老人服务的绿色服务通道,更好地为三线老人及子女服务。

重点发展社区服务系统,依据社区特有的优势,本着为社区居民办实事、操实心、谋实利、全心全意为居民服务的原则,整合社区资源,助力三线老人这一特殊群体。如社区应发挥好社区各功能室的功用,为三线老人提供实际服务,处理其基本需要。社区及社工要发挥资源联络者的作用,整合社区及社会资源为三线老人服务,让他们享受晚年生活[5]。

4.3 赋权增能:重温三线精神,实现三线老人的身份重构、价值重构、地位重构和社区秩序重构

三线老人社区照顾要取得更好的发展需要国家、社会等多方合作。社工的介入显得尤为重要,社工可根据三线老人的特殊性,开展相关服务活动,协助三线老人组建“三线往事”故事分享活动。社工还可以与社区协作,将辖区内退休的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老战士、老模范组织起来,让他们继续发光发热,同时把低龄老人与高龄三线老人连接起来,一对一的帮助三线老人[6]。

充分利用辖区的中小学,邀请三线老人给学生们讲三线历史、谈老人们早年的一些经历,如开展三线老人人生故事分享、红歌比赛及“那些年我们的三线”朗诵等活动,以引导青年一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三线老人在对下一代进行精神教育的同时增强自我价值效能感。同时在社区开展活动时,可邀请三线老人参与表演、展现才艺,如教小学生写毛笔字、做手工和剪纸等;在春节时候可邀请老人们给其他居民写春联,让三线老人发挥余光余热,重拾生活信心,进行再社会化,对老人们的身份、地位、价值等重构,增强三线老人自我效能感及对生命价值的回顾,减少三线老人的无能感和孤独感。

社区可依据自己独有的条件,充分利用周围资源,如有高校的,可调动学校组织学生志愿者为三线老人开展有针对性的服务,如提供心理咨询、法律援助、医疗保健及节目表演等。同时要重视发展社会志愿者的参与,如吸纳社会爱心组织、老年人公益组织等一些在医疗卫生、营养健康及心理方面的专家加入到老年志愿服务队伍中,为三线老人开展专业服务[1]。

社区要构建丰富多样的社区服务机构,尽可能满足三线老人的需求,实现社区照顾与家庭照顾的完美结合,增强社区服务功能,培养专业人才,切实为三线老人服务,打造一个幸福、温暖、可信赖的“家”型社区。

5 结语

三线老人正集群性老去,在传统养老模式十分局限的实际境况下,我们倡导从三线老人个体特殊性着手,加强社区及社会力量的支持与介入三线老人在日常生活、病痛、丧葬等重要环节中;增强对老人们“告老未还乡” 的心理疏导以及加深三线老人人生价值的回顾与“三线精神”的彰显。社区照顾模式的介入,不仅弥补了传统养老模式存在的缺陷,也丰富了养老照顾的内容及方式,社区照顾作为养老照顾的一种新方式,要不断挖掘社区内潜在的养老资源和潜能,展现社区照顾模式独有的养老作用与魅力。从长远发展来看,社区照顾模式将不断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养老模式,这不但是大势所趋,而且也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需要。同时社区要重点发展规范合理的社区照顾机构以及非正规的社会支持网络,结合社区实际,不断发展、丰富社区照顾的内涵,为老人们建设一个放心、温暖、安全、和谐、有爱的社区。

【参考文献】

【1】夏建中.社区工作(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夏建中.社区工作(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3】吴华,张韧韧.老年社会工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4】张恺悌.老年社会工作实务[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报,2010.

【5】李昺伟,等.中国城市老人社区照顾综合服务模式的探索[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6】张勇.社会史视野中的三线建设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14(6):116-119.

【7】朱小泳.浅谈当前社区老年服务工作的重点[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31-3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