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phie
与陶瓷同属硅酸盐领域的玻璃器早已是生活中的常见器皿,丰富多变的色彩和易于塑形的特质,不仅使其具有实用性,也为生活增添了美感。但在大多数公众的刻板印象中,往往认为玻璃器多是透明的、单一的,这透露出了公众对于玻璃器起源和发展史的认知缺失。古埃及人发明了玻璃器,那时是为让这一人工制品来替代天然的青金石,所以玻璃从起源之初,其色彩就是多变而不透明的。此外,玻璃器作为一种产品,通过经贸关系,在不同的国家间流通,西方玻璃器通过中亚、印度洋流入东亚,而东亚各国之间的玻璃器也开始着区域内的流通,中日韩三国的玻璃器交流也促进了其美学的发展。所以了解玻璃器发展史和交流史后,再赏鉴它时,会有新的感悟和想象,这就是艺术的力量。
属于西方还是属于东方?
根据现代科学检测结果显示,因助熔剂的不同,古代玻璃可以分为三类——钙钠玻璃、钾钙玻璃和铅酸玻璃。
玻璃是埃及人的发明,在埃及先王朝巴达里文化期(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4500年)已经出现挂釉的冻石,为了满足社会对于青金石的大量需求,埃及人利用挂釉的冻石制造色彩美丽的人工石制品。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制作的玻璃被人们称作“埃及·法依恩斯”,公元前1550年左右,在古埃及和两河流域出现了玻璃器。公元前4世纪埃及人又发明了玻璃铸模工艺、车花、镌刻和镀金工艺,公元前1世纪,叙利亚人创造了吹制工艺,可以将玻璃液体随心所欲地吹成各种形态的器皿,此后又相继出现了模具吹制法。公元1世纪,地中海国家罗马又成为玻璃制造业的中心,罗马帝国的玻璃工艺有吹制、吹模、切割、雕刻、镌刻、缠丝、镀金等。学界一般认为埃及西亚发明的玻璃属于钙钠玻璃。
在我国古代文献和诗词中有对玻璃的大量记载,《尚书·禹贡》中提到“谬琳”,汉书·西域传上中提到“出……虎魄、璧流离”,实际上“谬琳”和“流离”是琉璃和玻璃的统称。古时的琉璃有时也指玻璃,至今在山东等地仍习称玻璃为琉璃。公元前1世纪罗马建筑家维特鲁威在其记述中称玻璃物质为caeruleum,这可能是璧琉璃、谬琳等词语的元音。但实质上琉璃和玻璃在古代是有区别的,琉璃专指施有铅釉的陶制品,如“汉绿釉”和“唐三彩”;而中国古人称玻璃为“水精”,这是因为他们认为玻璃是聚水之精华而成。由于古代文献的记载常常在时间上晚于实际,因而时至南北朝的梁代才有“玻璃(玻琪、颇梨)”的明确记载。中国玻璃的出现较西方晚了一千多年,最早的原始玻璃出現在西周,可能源于西亚玻璃技术逐步传播的结果。在公元前5世纪左右,中国开始逐步独立制造玻璃,当时出土的常见的蜻蜓眼珠就是源自西亚玻璃样式和技术的本土化产品。在两汉时期,西方更多玻璃制品开始输^中国。20世纪70年代,干福熹先生等学者根据查阅的资料和科学检测的结果,提出中国铅酸玻璃的“自创说”,这意味着玻璃的产生可能有不同的中心,但随着考古资料的不断发掘,该学说仍处于验证阶段。
玻璃的起源可能存在多中心说,不能一概而论玻璃是西方的发明还是东方的发明,还需考古资料的不断发掘验证。
华丽又创新的罗马玻璃
虽然玻璃器发明在埃及,但其繁荣发展则在罗马。公元前16世纪的埃及18王朝制成含石英和多种氧化物的釉料和玻璃制品,从亚历山大城和开罗之间的玻璃作坊遗址仍能看出当时制造玻璃的整个过程。继古埃及之后,玻璃工艺转到地中海东岸的腓尼基等地继续兴盛,相继涌现出以西顿等地区为代表的一批玻璃制造中心。腓尼基的玻璃工艺通过古希腊人又传播回古埃及,使得古埃及在传统玻璃工艺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至公元前4世纪以后,红海以北地中海东岸的叙利亚地区和红海以西地中海东南岸的亚历山大里亚地区成为两大主要的玻璃制造中心。随着古罗马军事扩张的深入,这两地都被纳入古罗马统治的版图中,埃及、叙利亚的玻璃工匠为了接近巨大的消费市场而纷纷迁入罗马腹地,从而促使东方传统玻璃制造技术和风格迅速传播罗马各地。
古罗马人不断革新玻璃制造技术,用熔炉代替坩埚提高熔炼温度,“砂芯法”、“滚压法”和“吹制法”都被古罗马人继承和发扬,他们还利用添加剂制造更多的彩色玻璃。
“吹制法”通常来说是有一个金属管子,在管子的那头蘸着玻璃浆,这边用嘴吹气,像吹气球一样,前面那部分玻璃冷却以后里面是空心的,容器就形成了。但是如果说你要做一些装饰什么的,一定是在它冷却之前进行加工、处理,这种技法在我们现在的玻璃制作还在使用,像今天的意大利威尼斯这个地方有一个木拉诺岛,木拉诺岛就是一个玻璃制作基地,当时是为了技术保密所以设在这个岛上,可以说欧洲几乎所有的玻璃在当时都是从这个地方出来的,垄断了整个欧洲市场,现在有很多国家元首访问意大利的时候,有时会安排贵宾到这个岛上去参观“吹制法”制作玻璃。此外古罗马人还喜欢用热熔马赛克,这种技法我们称其为热熔镶嵌法,就是把各色玻璃切成马赛克式的碎片,把它们并在一起,在窑内加热以后相互熔接而成,形成一个连贯的图案,这样制作出来的玻璃色彩和图案都十分华丽。
萨珊风格玻璃器在中日间的传播
隋唐时期是我国古代历史的辉煌时期,公元589年隋文帝灭陈,短暂的统一中兼容了周边民族的文化与手工技艺;开凿运河沟通了南北交通,国内经济迅速发展也带来了皇室与贵族的奢靡,尽管如此,从出土的隋墓中还是可以看到在这短暂的37年中还是有较之以前数量更多的玻璃器被使用。随后李渊灭隋建立唐朝,大唐帝国的经济、文化、对外交流都达到过前无仅有的地步,玻璃器之类的稀有之物大量进口到中国,而国产玻璃的制造业也在此时有了较大的发展,比如制造吹制的薄胎玻璃器皿、高铅等化学成分的更准确运用等。在目前出土的唐代皇室贵族墓中虽发现有玻璃器皿,但是据判断也多为从西域进口。本地国产玻璃在作为装饰品和礼佛用品时较为常见。
从目前出土的隋唐时期我国自制的玻璃器来看,不仅有铅酸玻璃还有钙钠玻璃器,可以看出在隋唐时期我国的玻璃制作匠人应该已经掌握了这两种不同配方的玻璃制作工艺,从体泉坊唐三彩烧制窑坊唐西市遗址中出土的钙钠成分的玻璃料块以及烧造出半成品玻璃器,证实了在唐长安城中当时具有生产钙钠玻璃的能力。并且当时对玻璃器皿的制作工艺越来越成熟,器型透明度与造型更加规整,制造出了一批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玻璃器。此外玻璃器的适用范围呈现出扩大的趋势,从专属于皇室贵族的宝物到佛教中的宝器、再到妇女流行的配饰,也显示出玻璃器的生产趋于成熟。但是唐代玻璃的制作和使用并不发达兴盛,其原因当然有对原料采集、提炼的全面掌握不够有关,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中国有丰富成熟的金银器、漆木器、特别是还有十分精美的陶瓷器,可以满足当时生活用品的需要。晶莹光彩、极具观赏性的玻璃主要丰富了贵族的生活和寺院器物的使用。玻璃器虽然已证明在早期中国就有自制品出现,但是对玻璃器的制作及使用远不及西方国家成熟,隋唐时期出土的玻璃器中具有西方风格的器物不在少数,隋时以萨珊风格为主,唐代开始萨珊风格的玻璃器数量逐渐减少,具有伊斯兰特色的玻璃器开始出现。endprint
日本掌握自制玻璃的技术出现较晚,大约出现在奈良时代(公元710-784年),此时日本的自制玻璃多为小件物品,如玻璃珠、玻璃挂钩之类的,并不能生产如杯、碗、瓶这样的完整大件器。对目前日本玻璃器掌握的资料来看,日本现有的隋唐时期玻璃器主要以正仓院收藏的为主,正仓院藏的中国隋唐时期玻璃器能够代表当时日本拥有玻璃器的最高水平。
正仓院宝物主要来源有三种:一种是唐代传入日本的中国精致物,二是经由中国传入日本的西域物品,三为奈良时代日本对中国生产的物品进行模仿后生产的本国产品。藏品中包含玻璃品等不同种类的物品,这些物品大部分是由遣唐使和留学生带回日本的,保存完整的物品是日本奈良时代和中国唐朝优秀文化的代表,并且通过对正仓院藏的具有西方风格的器物进行研究可以更进一步证明当时中日文明的交流情况。
正仓院所藏的玻璃碗是明显的萨珊中期的四形龟甲纹磨花玻璃器,口径为12厘米、高8.5厘米、重485克。圆底,球腹,口微敛。腹部有4排M球面磨饰,由于4排小四球面有规则地相互错叠排列,底部有一大的磨饰。因为这些向内凹的球形磨饰从正面看所得磨饰纹形似由小六边形构成的龟甲纹,所以称为龟甲纹。
蓝色玻璃唾壶为吹制而成,表面气泡较多,属钙钠玻璃。壶高9厘米,口径为11.7厘米,腹径8.3厘米,据《东大寺别当次第》的治安元年(公元1021年)条记载:“十月一日前左卫门尉平致经施^绀琉璃唾壶有由缘仰藏纳之”,平致经是平安中期住在伊势国的豪族,于治安元年将此件玻璃唾壶施舍于东大寺。这种唾壶的器型为中国所独有,自魏晋开始流行,口大腹小的器型是中晚唐以后的唾壶特征,所以这件玻璃制品也应该为唐代中国制造的钙钠玻璃制品。
蓝色环纹玻璃杯为正仓院所藏玻璃器中又一件极具特色之物,口径8.6厘米、高11.2厘米、重262.5克,圆唇、侈口、筒形腹、圆底,杯体有21个同色凸起的圆圈纹装饰。这件玻璃杯是7世纪中叶伊朗生产的萨珊风格玻璃器,而它的银足则被认定为是唐代中国所制。
繁荣的清代料器鼻煙壶
料器是玻璃器的一种类型,清代康熙皇帝向往西方玻璃的精巧美丽,为了制造玻璃鼻烟壶,请来德国玻璃技师格林斯托姆夫在玻璃厂任技术指导,开创了中国玻璃制造传统技术与西方技术结合的先河,在品种、加工技艺等方面有所增加和创新。玻璃由石英砂、石灰石、纯碱等混合后,在高温下熔化并经冷却而成,可制成各种形式的器物。相传清康熙时北京玻璃厂不烧炼玻璃,从益都县颜神镇(今山东博山)进玻璃条,经低温再熔后制造各种玻璃制品,北京简称进来的玻璃条为“料”,再加工称为“烧料”,成品则称为“料器”。
玻璃鼻烟壶在中国鼻烟壶的发展历史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故宫专家夏更起先生曾佐证故宫史料有关北京玻璃厂的记载,总结出四个“最”:“一是造烟壶最早,二是生产烟壶的时间最长,三是制作的烟壶最多,四是所制烟壶的工艺品种最多。”
玻璃之所以能成为鼻烟壶制作最常用的原材料,是由玻璃的特性决定的:
第一,玻璃的化学结构缜密,不容易泄气,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持壶中鼻烟的原始味道,长久不变,
第二,玻璃质地坚硬,避免了潮、湿之气对鼻烟可能造成的侵蚀,保证了鼻烟的质量;
第三,玻璃一般是透明或半透明的,这样,使用或观赏者从外面便可以鉴别壶内盛放鼻烟数量的多少和成色的优劣;
第四,玻璃器皿制作比较容易,不仅节省费用,而且可以根据需要烧制成各种造型;
第五,通过对玻璃施加不同的着色剂,能够生产出不同颜色的鼻烟壶,同时还可以在壶的内外描绘不同的色彩,满足更多爱好者的要求。
玻璃可依不同的配方烧造出各种单色、混合色和透明度不同的玻璃材质。各种单色玻璃能仿各种天然材料的颜色,如宝石色、玉石色、玛瑙色、珍珠色等。
按玻璃透明度又可分为透明、半透明和不透明玻璃,透明玻璃又称亮玻璃,不透明玻璃又称涅玻璃,半透明通常就直接称其颜色如霏雪色、蛋清色、唾沫色等。玻璃制作主要有手工吹制、模范吹制和雕琢掏制等方式。可想而知,玻璃鼻烟壶品种极多,且各具特色,为识别方便,以下就主要类别分别介绍。
单色玻璃鼻烟壶,是玻璃鼻烟壶中最早出现的品种。单色玻璃系呈单一色彩之玻璃,据目前所见,有白、粉、红、黄、紫、绿、蓝、黑等多种。这些单色玻璃的成色,都是在烧炼过程中某一氧化金属作用的结果。每一种颜色,不同时代烧制者又有深浅色泽的差异,又有透明、半透明、不透明的不同。因为当时烧制全以手工配料,其温度、成分的差别都会在制品上显现出来。
复色玻璃鼻烟壶是指使用一种以上的单色玻璃以各种工艺手法使之熔化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具有多种色彩的玻璃制品。或是在一种基本单色玻璃中杂有或深或浅的细微的色丝、色晕、色块,形成极似天然材质中的自然花纹纹理,如雠黄、仿绿松石,或是所谓的花斑,在一种底色玻璃中杂有或大或小、或深或浅、或疏或密的色斑,如仿玳瑁、仿鸡血石等,或是由多种色彩不同形状大小不一组成的自然彩色斑、块、带,互相包容渗透,如仿玛瑙玻璃,酷似天然玛瑙的缠丝,很有特色等等。
套色玻璃鼻烟壶由中国工匠首创,旨在通过不同层次色彩的琢碾,达到一种优雅的艺术效果。制作时先用一种色料作烟壶胚胎,再将熔融的其他色料与烟壶胚胎熔连一体,然后用雕花技术研磨出浮雕图案,并剔除多余部分精雕细磨,直至能显露出烟壶胚胎,使外层具有浮雕效果的深色花纹在洁白的胚胎料地上显露出来,一深一浅,对比强烈却又和谐醒目。
玻璃胎画珐琅鼻烟壶是外来珐琅工艺技法的一种。清初传入中国,先后在广州和清宫造办处创烧成功,受到康熙帝的至高崇爱。因玻璃与珐琅釉的熔点不一样,绘画后入炉焙烧时,烧成温度难以控制,易致使玻璃壶变形而成废品,这就是物稀为贵的原因。
(编辑/刘星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