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架上的他》 余秋雨
余秋雨的文字中始终贯穿着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渗透了文人的忧患意识和良知。《书架上的他》以深挚绵长的情感怀念与恩师陆谷孙先生交往的点滴。世事兴废沉浮,唯有独立人格屹立不倒。透过《书架上的他》,能深切体会到生命的短暂和悠长,友情的坚实和凄伤,同时也领受到文化的冷寂和悲壮。
《一个人的地图》 南帆
南帆的文字,充满智性的光泽,以一种冷峻的目光对周围的一切包括自己的躯体做文化的思考。这种“智性散文”不是以抒情或幽默为目的而是以追求智慧和理趣为主。《一个人的地图》是一个人隐忍、深微的生命轨迹,因为虔敬深刻的追寻与拷问,“没有人会在自己绘制的地图中迷路”,《一个人的地图》也蕴涵着他所栖居的土地上的兴衰变迁与家族的命运歌哭,是理解当代现实的重要参照。
《苏东坡的历史观》 熊召政
熊召政的散文,大气磅礴、文质兼美。以古人的传统和境界审视今人的世态人情,启发读者从浮躁的境遇中找到精神的家园,由执着外物回归广袤的内心,回到中国古典的诗性和思性中去。《苏东坡的历史观》,从苏东坡的史学的建树谈起,从苏东坡的策论中可看到他独具卓见的史识与史胆,也了解了苏东坡作为“士”的责任与担当。
《汉字简化是顺应世界潮流》 [中国台湾]陈若曦
陈若曦女士的文章,无论是谈论文化现象还是人事乡情,都是至情至性。既有深刻的认识价值也有丰富的美学价值,深入人心的寓意往往产生于极平凡的事物。《汉字简化是顺应世界潮流》的文字简洁有力,观点鲜明独到,彰显了作家的传统情怀与文化担当。
《春秋时代的春与秋》 李舫
李舫的文字,哲思中蕴涵着精神的大寄托,其用意并不在偶发思古之幽情,目光虽上溯至先秦,用心却全在当下。《春秋时代的春与秋》,也是文明形态的“生”与“长”、“守”与“藏”,还是中国思想的“阳”与“阴”,“刚”与“柔”,共同促进中国文化之生生不息。
《人的城》 邱华栋
邱华栋的文章,擅长打量“城市”深处,并不断地追问和质疑,与他擅长的城市题材小说不同,散文《人的城》中,邱华栋由一部城市传记《伦敦传》谈起,写到他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北京的城市记忆,将一个作家的个体生命与一座城市联系起来,有深度亦有温度,又不乏对社会发展的新锐探测,不妨看作是邱华栋先生的《北京传》。
《司马迁的选择》 徐可
徐可的散文,谈文品人,论古道今,堪称世事洞明,人情练达,情理相生,文理并茂。其文字的优雅具有老派散文的质地,也是人、文高度一致的体现。《司马迁的选择》中,以知识分子的责任感与自省意识,抒写了知识分子的风骨。
《走在天地间》 杨海蒂
杨海蒂的文章,题材开阔,具有古典的挚情纯朴、质地优美、刚柔并济。《走在天地间》这组散文,有悲悯的情怀、仰天的理想和纵深的觉悟。开阔大气,泼墨之余又不失精致。
《评酒师》 任林举
任林举的文字,平朴中彰显力道,展现了散文创作中应有的宽度。《评酒师》一文展现了国家级评酒师韩树峰身上孤独、复杂、精进的匠人精神。评酒也是品人、评人。是淬炼心性,养成自我,唤醒每个人内心的过程。
《晴朗》 姜念光
姜念光是军旅诗人,他的散文和诗句一样,注重词语的内涵力量,注重铿锵和鸣的音乐性,寻找表达时驰行的速度感。《晴朗》一文,看得出作者受自然主义影响,他对万物的细致体察,如他的诗歌一样开阔、精警, “只有自觉并且醒着,晴朗的日子才会真正到来”,若非一颗诗心,如何能体察到“我”与世界如此奇妙的关联。
《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
——习近平和特朗普时代的全球领袖》
[美]罗素·邓肯 胡宗锋 译
美国富布莱特杰出教授罗素·邓肯(Russell Duncan)先生长期致力于思考、研究中美关系,以比较的角度看待中国的变化与美国的发展。本文论述翔实,视角平和客观、研究独特、观点创新又具有相当的亲和力与说服力。通过大量列举对中美领导人行事风格作了比较,探讨了作为超级大国的利益攸关者,如何在世界秩序中尽到责任,邓肯教授尤其称赞习近平对经济全球化的负责体现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合作中。他称“西方应当承认在世界舞台上,没有哪位领袖像中国的习近平主席那样当之无愧地受人尊敬”。
《“丝绸之路”的起点》 [英] 罗宾·吉尔班克
历史上的“絲绸之路”起点就在今天的西安,而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保护和展现的遗址,正是隋唐时期“丝绸之路”商品的集散地和贸易中心。《“丝绸之路”的起点》是罗宾博士的著作《罗宾博士看陕西》中的重要篇章。罗宾·吉尔班克是英国中世纪文学博士,来到西安九年的时间,罗宾已经融入了这座古老的城市,和楼下小饭馆的服务生“谝闲传”(陕西方言,意为闲聊),与熟悉的朋友见面和他的“乡党”侃侃而谈,与当地作家交流时也能用流利的陕西方言对话。作为“陕西通”的罗宾博士,以深厚、开阔的视野,从不同的角度和维度生动描述了作为丝路起点的大唐西市的商业功能与历史文化,并对“一带一路”这一造福沿途各国人民的宏伟事业阐述了自己的见解。
《怀念吴天明》 [美]叶坦
《怀念吴天明》是美国著名华裔电影理论家叶坦教授纪念原西安电影制片厂厂长著名电影导演吴天明的文章,叶坦教授以深挚的笔触描述了他以电影为因缘,与吴天明的生活和艺术交往的过程,洋溢着痛彻心腑的感人力量。吴天明的每一部作品都和中国的人、事、精神“有着切肤情感”。拍好中国电影,讲好中国的故事,是贯穿于吴天明作品里的一条主线。读完叶坦教授的文章,也更能理解为什么众多的观众也在怀念吴天明。
《我与西安的故事》 [巴勒斯坦]扎卡利亚·马哈茂德·阿卜达布塞
扎卡利亚博士是巴勒斯坦前驻华大使,《我与西安的故事》中,作者饱含深情地回忆了在西安学习、工作、生活的点滴,也见证了古城西安的飞速发展与焕发的新魅力。“如果我重回十九岁,有人问我想在世界上的哪个城市学习,我会告诉他我还是选择西安。”这是扎卡博士对西安的深情告白,同时他由衷地感谢中国人民和政府对巴勒斯坦人民正义事业的支持。中华文化,静水深流,若不是扎卡博士对中国与中国文化的深度认同,很难有此真切深挚的文字诞生,西安已然成为扎卡博士的第二故乡。
《中国的“农耕”与阿拉伯的“游牧”》 [埃及]叶海亚 阿拉伯游牧文化和中国农耕文化的差异造成了阿拉伯人和中国人从生活习惯到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文化和阿拉伯文化都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在对照两种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方面很难一一顾及。埃及的叶海亚先生从两个民族的一些最突出的特征出发,展现了两种文化的基本样貌及他对两种文化差异的解读。我国已经与阿拉伯国家建立了战略合作的关系,其意义不仅在于可以增加中国文化在阿拉伯世界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更有助于实现文化的融合与增进。叶海亚的文笔流畅,条理明晰。难能可贵的是他并没有做价值判断,能看出他对两种文化都饱含热爱与尊敬。
《存在、虚无、浪漫、绝望与〈伤逝〉》 [古巴]乔治·路易斯
古巴作者乔治·路易斯从存在主义的视角出发对鲁迅的小说《伤逝》进行了剖析与思考,用“存在、虚无、浪漫、绝望”这四个关键词探析了子君与涓生的爱情悲剧,优美贴切的语言,精微娴熟的理论分析,细心探求与被阐释者对话的广阔途径,展现了乔治·路易斯灿烂的艺术才能。
《波斯女性》 [伊朗]纳莉
伊朗作者纳莉由在北京生活多年的见闻,风趣地总结出“中国至少北京是一个母系社会”,由此谈及波斯女性的地位与权利。伊朗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明的国家,作者通过对史实的描述,表明女性的地位已在伊朗当代文学中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今天的伊朗女性,在文学作品中已被描写得有身份、有自信、有自由。”从伊朗女性身份和地位的变迁也可窥见伊朗文明中既东方又西方,既伊斯兰又现代的特色。
《浪漫主义在越南》 [越南]陈氏海瑛
陈氏海瑛是越南著名文学评论家,她的《浪漫主义在越南》,从越南诗人春妙的詩歌谈起,展示了越南浪漫主义文学的本土渊源,与民族文脉千丝万缕的联系与延续,以及在诸多浪漫主义诗文创作中澎湃的乡土之情、自然之情。凸显了浓厚的人文价值、民族价值与生态价值,体现了带有越南浪漫主义文学特色的自然观念。陈氏海瑛在文中提到:“深受中国文化渊源与中国唐律山水田园诗歌的影响,越南浪漫主义者自觉地渗透着中华文化遗产‘天人合一思想。”足见陈氏海瑛对多元文化的深刻领会以及广博的理论视野,超凡的艺术洞察力。
《老鹰和乌鸦》 [伊朗]叶席
伊朗作者叶席的文章用寓言的形式表达了深刻的人生内涵,文笔简洁质朴,极具波斯文学特色。《老鹰与乌鸦》是波斯诗歌的不朽杰作之一,诗歌讲述了一只老鹰和一只乌鸦的故事。作者对诗歌的理解也由此生发——“这首《老鹰与乌鸦》讲述了人类的生活,我的生活、你的生活、他的生活。诗歌中摆在我们面前的不只是老鹰和乌鸦,重要的是它在美好与丑恶、光明与黑暗、仁慈与残忍、神与魔鬼、现世与后世这些永恒矛盾冲突的方式之间进行了选择”。
《以色列人眼中的儒家智慧》 [以色列]鹿欢
以色列作者鹿欢,表达了她对儒家思想精髓的理解,同时与犹太教相比较,二者都与道德密切相连,又有所不同。这主要是因为它们来源于不同的文化并且为不同的民族服务。《以色列人眼中的儒家智慧》思想立论谨慎、圆融,展示了鹿欢卓越的思辨能力,与对多元文化碰撞与融合的深层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