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市达活泉小学 贾 真
因工作之需,到基层学校与一些校长、老师们交流,一位校长提出了困扰他的一个问题:如何给老师们(主要是班主任们)的德育工作“打分”?他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感觉老师们做德育工作的积极性都不高,比如学校搞德育活动,老师们都不太投入。因此,想通过赏优罚劣的手段激发老师们的动力。
这位校长的困扰想必非他一人所有。因为德育效果具有滞后性,有些方面滞后期还相当长,现做现比较效果是不现实的。
校长负有管理的职责,当然希望老师们都出工又出力。然而,校长的最根本的职责是办好学,管理是为此服务的。办好学的标准是什么?无非是看立德树人的工作做得怎么样。而立德树人的成绩,正如我们前面所说,是要经历时间才可验证的。也就是说,在办学这件事上,做为教育人,要追求长期效益,不能奢望立竿见影。
想方设法提高教师们的积极性,这,一点错没有,但简单的赏优罚劣值得商榷,特别是在德育工作上——优或劣常常无法摆在明面儿上比较。德育是走心的工作,活动搞得再出彩儿,没有触动学生的心,也不能算是成功。更进一步——要让学生换心移性,那就需要长期的滋养、熏陶才可做到。老师和学生在一起的一言一行,都是德育,要想评价,就要把这些都算进去。
老师们为什么没有参与德育活动的积极性?因为这无法给他们带来直接利益。上级、家长最看重的是教学成绩,这些活动无法促进教学成绩,甚至还消耗时间。
但我们要自问一句:我们办教育的初心是什么?
我们搞各种德育活动是为了给别人看的吗?是为了比较参与者(包括老师和学生)的表现优劣吗?非也。我们做这些,是为了学生的成长,是为了让我们的教育工作更本色,更不辱使命。一句话,我们做德育工作是为了“用”,而不是为了“看”。假如我们的德育工作确实做到了位,相信学生都会拥有学习动力、成长动力,教学会事半而功倍。老师们尝到了甜头,还怎么会不情不愿呢?
所以,校长们要与老师们一道,常温教育初心,让德育成为不需奖赏的自觉。
●王心仪的故事之所以被刷屏,正是因为它在当下显得十分稀罕,《感谢贫穷》一文中也一笔带过地提到了,“贫穷狭隘了我的视野”。贫穷的教育环境不仅影响了孩子的学习,更将影响他们对社会的认知和人脉关系,而想要弥补这些差距,王心仪们只怕还要付出百倍于在学习上的努力才能办到。“感谢贫穷”也许的确是王心仪的个体体验。但如果我们整个社会跟着她个人的情绪走,将贫穷浪漫化,就可能沦为一种自我麻醉。
(《齐鲁晚报》)
●一项调查显示,72.9%的受访者周围有“慢就业”的大学生。62.4%的受访者认为,大学生选择“慢就业”的最常见原因,是没提前规划好未来。“与其拖延进入职场的时间,还不如拿出勇气步入职场。”中国就业研究所副研究员夏青云认为,从长远来看,求职速度的快慢其实并不重要,大学生应强大自己的内心,不再逃避。
(《新民晚报》)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8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1.1%的受访者坦言自己会假装合群;69.5%的受访者坦言假装合群会让自己觉得“心累”;58.0%的受访者认为假装合群的人容易压抑内心真实想法,48.0%的受访者认为经常假装合群容易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
(《中国青年报》)
●不得不承认,“出国”在某种意义上象征着家长为教育加码的能力。但“游”和“学”的比例各占多少?带孩子认识世界的方式有千百种。只要在能力范围内,尽量给孩子输送物质、心智的养料,就无愧做父母的职责。对于那些不断出现的横向比较,还是保持几分清醒为好。
(《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