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京绣文创产品开发推动非遗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传承与研究

2018-01-25 17:26张琳琳隗合蕊高原
魅力中国 2018年52期
关键词:产业化应用型文化遗产

张琳琳 隗合蕊 高原

(河北传媒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1430)

作为“燕京八绝”之一,京绣自唐朝起便一直依附皇权而生,专供皇室使用,清朝覆灭后,京绣走出宫廷,开始依据百姓的需要做出改变,图案贴近民俗。2014年,“京绣”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种传习千年,几乎代表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思想的绣种才重新被众人所知。

在非遗久远的历史中,传承发展完全依靠少数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个人或群落在有限范围内的传播,“人”与“艺”密不可分,同生共亡,所以在进入现代社会之后,经济全球化与现代科技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打击几乎是致命的——社会传播速度成几何倍增长,非遗项目较长的学习周期、“落后”的生产技术及逐渐与时代审美脱节的产品,使其大多数传承人甚至无法顾己温饱,非物质文化也就逐渐凋零,成为亟待保护的“遗产”。

一、高校非遗传承的形式与做法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的传承,第一步是要提高非遗项目在社会中的普遍知名度,扩大传承人范围。将非遗文化引入高校,有利于非遗文化的理论知识框架构建,用现代科学整理传统文化,也为我国传统文化资料的补全与研究提供新依据。将非遗文化引入应用型大学课程体系,把非遗文化成为应用型大学产教融合的课题之一,有利于非遗文化在现代的创新与发展。但由于非遗文化的特性,传统非遗项目并不能完全实现普通科目的教授方式,也无法单纯利用普通科目的教授方法在大学教育系统中生存,需要学校根据非遗项目与学校实际情况对其进行特殊调整。

(一)工作室制度与校公选课

综合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普遍情况,结合国家近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要求,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项工作室可兼顾非遗项目与大学教学的特点。工作室非大学系统中一般意义上的具体课程,较之“课程”多了自主性与灵活性,又以学校为依托,并且在最大程度迎合全校各专业学生的课余时间,有效降低传承门槛,进而提高“准传承人”面积。

在工作室的日常教学中课程安排由浅入深,明确学习阶段或学习模块,寓学于练。以河北传媒学院京绣工作室为例,工作室对学生的学院、专业、年级和基础不设准入条件,专辟教室作为京绣教学用地,设专人管理。在课程设置上,工作室采用模块教学,每阶段学生都有作品完成,主观上缩短阶段性学习周期,增加学生获得满足感与成就感的频率,保持学习兴趣。

(二)非遗项目依托高校的理论系统建设与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想要真正融入现代教学系统成为一门课程,系统化的理论知识与研究发展是必不可少的,从文化历史和图形图案两方面对京绣理论进行整理及研究。学校将理论与教学双管齐下,逐渐完善。一方面调动专业教师对京绣图形图案的式样与内涵进行系统性的整理归纳,形成研究成果;一方面组成寻文字功底较强的校内团队,帮助特聘京绣传承人重现上世纪的京绣求学课堂,并根据此二项对京绣课程进行重新规划。在继承前辈经验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加入现代教育理论,提高教学质量。

(三)京绣文创产品开发与产业化发展模式探索

近年来国内各领域专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终该以何种方式留存于世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众多实际可行的保护方向,但不论是“非遗文化旅游开发”还是“非遗资源产业化的分析研究”,归根结底都是在说一个问题——只有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找准现代定位,融入现代生活,参与现代经济,利用现代规则自给自足,才能真正解决传承的后顾之忧。

(四)产业化定位

明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必然要以产业化形式存在才能够真正实现“活态传承”后,在京绣产业化的问题上,学校可依托强大且完善的专业配置,以艺术设计类专业为主,通过创意输出达到京绣产业化发展的目标,凭借教师与学生创意,可在京绣文创产品的设计中灵活运用现代材料,寻找新载体,力求提升京绣的表现力,刷新人们对京绣甚至是传统刺绣的固有印象。

(五)京绣产品的开发研究

在京绣产品的研发设计上,定以京绣特色图案元素为主题,集思广益。设计稿由专业教师筛选后送入工作室,再由工作室专任工艺老师与设计老师依据制作工艺的可实现程度二次筛选,并将再选的设计稿加以调整修正,最终定稿。作品设计稿定稿后,初版成品完全由学生制作,工作室不对质量做特殊要求,更侧重于激发学生创意思路,在制作过程中探索现代材料在京绣作品中应用的可能,通过新材料的运用增加京绣产品的表现力,增加作品的时尚感。通过学院师生的共同努力,河传京绣工作室从图案设计、绣制到加工制作都独立研发。在产品方面京绣与现代人的生活结合,创作出了京绣皮包、围巾、鼠标垫、腰封、布包、披肩、京绣双面绣团扇、镜子、戒指、耳环、吊坠胸针和茶文化衍生品等产品,真正做到了产品多元化。

(六)寻求对外合作

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努力为学生提供专业相关的实践机会,校企合作已成为应用型大学的常态,并且在长期的校企合作中形成了成熟的合作模式,并积累了深厚的社会资源。在非遗项目的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寻求对外合作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寻求对外合作不止是寻求与项目相关的现代企业力求融合,还要重视与各社会非盈利机构的联系,二者互为因果,互相推动。

二、总结

如何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得以生存,在信息极速化的环境中得以传播和发展,一直是党和国家前进的目标,本科院校应自觉承担起传承义务,背负保护责任,在非遗项目传承发展的过程中,灵活运用本校专业课程体系。非遗项目依靠本科院校发展,应认清文化传承为目的,手艺继承只是传承文化的手段,产业化发展是必然的“成活”方向,切勿本末倒置。

猜你喜欢
产业化应用型文化遗产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持续接力奋斗 推动山西农谷产业化发展
非织造材料产业化新进展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魔芋产业化,打开致富新大门
Tough Nut to Crack
富硒有机缓释肥产业化迈出大步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