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丽萍 青岛农业大学
“社区舞蹈”一词源于英语“Community Dance”,它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欧洲。日本著名舞蹈学者和舞蹈评论家稻田奈绪美曾对社区舞蹈进行过比较全面的界定:“任何人在任何地点在引领师的引导下以任何舞蹈方式一起创作的舞蹈就是社区舞蹈。”社区舞蹈是伴随着当代日益丰富的文化生活发展起来的一种舞蹈现象,具有群文性、自娱性、艺术性相结合的特点。社区舞蹈将传统民间舞蹈和先进文化、群体特点有机结合,形成具有时代特性、地域特点、经济层次特质的群体性的舞蹈。具有区域社群性质的 “民间舞”——社区舞蹈,与国家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的思路以及地方推进现代化城镇的精神文明建设的思路相契合,对当代中国城市文化建设具有积极意义[1]。
大众建身是一种全民运动,它既包含了各种体育运动,也包含了近些年新兴的适用性极强的社区舞蹈。在众多的健身运动中,社区舞蹈更具有简单易行、实用性强、可操作性大、群体性强、创造性广的特点。与其他的健身运动相比,它不需要固定的设施建设作为基础,对于场地的需求也并不强,不需要额外的辅助工具,同时也不受时间约束,这种对外界条件需求并不高的特点让其传播速度更快,可接受的人群更广,在短短几年的发展中就被广大人群所接受了解,从小孩到老人,不分男女都可以随时随地地投入其中。因此社区舞蹈在大众健身中起着重要作用[2]。
可以将高校大众健身形象地概括为社区性的大众健身,因此与大众健身有着相当大的相似性。社区舞蹈在高校大众健身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高校的高素质人才对社区舞蹈又起着指导作用,高校社区是地方社区中最为先进的组成部分,对地方整体的社会发展有很明显的指导作用。通过社区舞蹈可以实现高校社区文化向全社会开放,以便向社会移交更多的高校社区资源,让高校社区的先进思想和专业知识得到广泛传播,让“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的时代理念深入人心,从而促进社区舞蹈的健康持续发展和大众全民健身的科学蓬勃发展[3]。
从任何一种体育运动的数量来讲,社区舞蹈人群的庞大就足以占据大众健身的半壁江山。首先,社区舞蹈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特点,就让很多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加入运动。为上班族、学生族、自由职业爱好者在时间和空间上提供了可能性。他们不需要考虑这项运动需要花费的时间长短,地点远近,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生活进行调节和安排,减轻了对生活按部就班的模式,也让参与者更加倾向于这种运动的选择。高校广大教职工和学生业余时间也组建各种舞蹈团或舞蹈队,或干脆直接就近加入社区舞蹈队伍中,调节了身体的需求,减轻压力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尝试和体悟。
当一群社区舞蹈爱好者进行舞蹈时,会吸引更多人因好奇心理去尝试,去体验。最后,它并不对参与者的身体状态有更多的限制,因此,社区舞蹈会让老人到小孩,都更加愿意通过参与来提升自己的身体状况,达到自娱自乐的目的。正因以上几点,这种更具包容性的社区舞蹈的参与者与日俱增,数量越来越庞大。
社区舞蹈的文娱性,让它身兼文化和娱乐双重含义。首先,作为肢体语言,对大众的道德观念上有深远的影响。中国作为文化大国,从远古时代就通过诗词歌赋来培养人民的德育观念,而舞蹈作为兴衰的见证者,从“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到一段段惊艳世俗的霓裳羽衣舞,都包含了各种鲜明的道德观念的审视。据调查发现:驻青各高校都有专业舞蹈人才和高水平舞蹈爱好者,包括民族舞、现代舞和体育舞蹈等,各高校也都有教工和学生舞蹈团(或队),经常参加各种舞蹈比赛或演出,业余时间她们也参与各个社区舞蹈队中,许多退休的教师更是成为社会各文艺团体的骨干和社区舞蹈队的指导者。这些专业舞蹈人才的掺入大大提高了社区舞蹈的专业水平和艺术表现力,如《十送红军》《阿瓦人民唱新歌》《青稞美酒献给毛主席》等红色歌曲的演艺,宣传了昂扬向上、催人奋进的革命主义精神。不论对于演绎者,还是欣赏者来说,这种精神的传达都是一致的,对于高校的文娱活动而言这就是最好的文化宣传[4]。
通过肢体的训练,来促进左右脑的均衡发展,加强感知力,对身体的控制力,以及对艺术的创造力。同时,对于歌曲的演绎,也需要更多的表情、眼神来传达,培养了人们的情商,以及对于事物的细腻感触,增强了记忆力。
社区舞蹈的多元化元素吸引着人们去尝试,去体会,从而产生更大的兴趣。而一旦有了兴趣,就会激发人们想要达到极致的渴望,激发高校学生的挑战心理,从想要征服,以及从中得到的切身的益处,也会让参与者不断地投入,加之群体的效应,更让人们更乐于坚持下来[5]。
由此可以看出,社区舞蹈不论从占绝对优势的数量上,还是在不断精进的质量上,都会引领大众健身向着一种更加积极健康的状态趋近,让大众健身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融入更多元素,吸纳更多文化。
虽然社区舞蹈在大众健身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但是也不得不承认,现在的社区舞蹈并不是十分成熟,也存在着一定的不可避免的问题。
首先,虽然社区舞蹈对于这些外界的条件要求不高,但是作为一种运动,对于场地的设施也是有一定要求的,例如地面的平整度,活动范围的大小,是否露天,在天气状态不允许的情况下是否有相应场地进行锻炼,以及休息场地的设施提供等。其次,参与群体素质良莠不齐,而且参与群体年龄结构不合理。这就增大了人与人之间的摩擦,每个人的观念,接受的教育程度,以及待人处事的方法、态度都不尽相同,这样的群体活动,会增大人群的摩擦,会产生相应的负面情绪,导致冲突加大。而且,这种影响一旦产生,就会给整个社区范围内的人员带来排斥现象,并不利于社会发展。年龄结构不合理就会让人们在锻炼的时候,并不能充分正确地找到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会存在受伤的可能性。
地区发展不平衡、管理机制相对保守,也会使社区舞蹈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所能带给人们的精神体验不尽相同。缺乏专业性指导,根据相关研究,大多数问题不能得到及时、妥善解决,不能充分利用相关的知识,使得许多社区舞蹈只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自由发展[6]。
社区舞蹈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起着重要作用,参与人数多、覆盖面广、居民乐此不疲。但又是机遇与问题并存,为了使社区舞蹈文化更好地发展,更好地体现城市发展的精神文化生活品质,展现当代人的精神风貌,推动社区舞蹈文化健康持续发展,特提出以下建议:
社区舞蹈是终身教育中的一部分,是社区居民维持和改善个人社会生活质量的一种文明、优雅、健康活动方式,全社会应该大力支持和鼓励其发展,因此,建议各级政府部门加大资金投入,改善活动场所条件,解决不必要的纷争和扰民现象。
社区舞蹈发展不平衡,许多社区相对于落后的原因有很多,但是,缺乏高素质人才的指导却是最明显,也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高素质人才因集聚了高质量的文化知识,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和吸纳程度高于他人,同时,对于已有事物的创造性具有更多可能性,能够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高素质人才也会结合已有知识对于社区舞蹈的参与者,给予更多更切合实际和因材施教的指导意见,提升参与者的参与质量。从而让健身的方式更加科学化、合理化,让健身的效果更加明显,对身体的健康有更明显的辅助效果,当然健身效果也能吸引更多人的尝试,从而推广这种健康、科学的锻炼方式,使这种锻炼更具系统化,体系化,科学化。政府的职能部门应加强与高校的合作,经常为地方社区做专业培训,不断提高地方社区舞蹈水平,促进地方社区舞蹈持续健康、科学的发展,让参与者以正确的方式进行运动。可以让参与者在锻炼自己的同时,改正生活中的不良习惯,帮助其强身健体。这种在科学化指导体系下的强身健体,不仅仅是灵活关节,加强肌肉弹性,激发力量与活力的联系,更应该是一种促进人们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也应该是一种可以带动其他领域的调节剂。开阔视野的同时,为我们的生活工作创造出更多可能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从生活的追求来讲,社区舞蹈在大众健身中更具有充分的重要性。它不仅仅是一个以区域为单位进行生产、生活、繁衍生息的产物,更是一个关系到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课题。这种群居性产生了区域性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文明,从而促进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而社区舞蹈不仅仅在高校大众健身中充分地体现了这一优势,而且在社会生活中更是对身体健康有重要作用。它简单易行、可以激发身体肌肉力量,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新陈代谢,增强体质,提升审美情趣。从而推进城镇化文明的建设,与地方的现代化城镇的精神文明相适应,为当代中国城市文化建设提供更多可能性。
从国内外的发展趋势来看,英国是最开始提倡这种不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何种方式进行舞蹈的国家,而日本对此的继承和发扬就相对比较广泛,不区分男女,甚至不区分健全与否,更加具有包容性。因此,我们不能忽视社区舞蹈对于我们身体、心理、智力、精神上的供给。我们更应该投入相应的知识力量,来发展和协调社区舞蹈,让其结合我们的传统文化,以及先进的知识系统,打造更具中国特色的社区文化,形成相应的体系,创造更多的产业效应,在提升审美和文化的同时,带动相关产业和知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