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茹
(西安音乐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1)
新媒体是在大数据时代迅速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的社会环境,从概念上来说,新媒体是指当下万物皆媒的环境。简单说,新媒体是一种环境,它涵盖了所有数字化的媒体形式,包括所有数字化的传统媒体、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移动端媒体、数字电视、数字报刊杂志等。它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严格地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
新媒体迅速而悄然地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同时也对人类的信息接收和学习方式产生巨大的影响。目前,在大众普通的学习课堂里的运用已经非常普遍,甚至是教学的重要手段。但是,在艺术专业的教学中,尤其是钢琴教学中的运用极少,毕竟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再加上乐器演奏教学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传统的口传心授的模式依然是主流。随着数据时代的到来,钢琴教学中也需要更多的突破和创新,使其更加适应现代人新的学习理念,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尤其是在一些具有中国传统文化风格的钢琴作品中,比如戏曲元素钢琴作品,新媒体的应用能更好地展现其独特性,通过多种手段,使得听众和学习者对它有一个更好的认识和理解,并形成新的教学模式。
戏曲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精髓,其音乐元素也成为音乐创作者的灵感源泉,他们创作了大量与戏曲音乐有关或者借鉴戏曲音乐元素的优秀作品,同时也通过多种多样的音乐形式和作品,将中国古老的戏曲音乐传承下来,让更多的人喜欢它。钢琴作为社会普及率最高、学习者最多的乐器,成为作曲家们特别喜爱的音乐表现手段,涌现出很多具有戏曲元素的优秀的钢琴作品,如倪洪进的《钢琴练习曲四首》,第一首采用京剧《小开门》曲牌,第二首采用京剧《柳青娘》曲牌,第三首采用昆曲《石榴花》曲牌,第四首采用昆曲《柳摇金》曲牌,以及丁善德创作的钢琴曲《序曲三首》中的《降G大调序曲》的主题部分采用昆曲《玉簪记》中轮唱的音调,江文也的《北京万华集》和《断章小品》,其中一些段落采用京剧元素,朱世瑞的《夜深沉创意曲》取自京剧《击鼓骂曹》中一部分,郭祖荣的《小奏鸣曲》采用豫剧元素创作,陈培勋的《双飞蝴蝶》《卖杂货》《思春》等作品采用粤剧音调元素创作而成,谭盾《看戏》采用花鼓戏中的元素,张朝《皮黄》采用浓厚的京剧素材等,这些大量优秀的经典之作,也是钢琴教学中学生们特别喜爱的一类中国作品。
以往,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是针对乐曲本身进行技术和音乐的讲解和示范,教学过程比较单一,尤其对于这些具有浓郁传统特色的作品,它们来源于民间、来源于承载它们的土地,所以,在教学中如果能让学生追根溯源,切身感受到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演奏作品,新媒体手段便可以起到这样的效果。同时,也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最有效率地提高演奏水平。
以往,在教学中,教师主要以讲解为主,阐述乐曲的基本风格、弹奏方法、音乐表达等。通过新媒体,可以利用手机、电脑、数字媒体等多种网络终端,直观地向学生展示这些具有中国传统风格特点的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社会背景和地方特色。
比如钢琴作品《皮黄》这首作品,是当代作曲家张朝采用京剧中的西皮和二黄元素,以及戏曲音乐中板式变化与现代作曲技法相结合创作而成。
在教学中,谱面所展现的是非常客观的,也是学生很容易认知和理解的,但作品表达的京剧韵味以及板腔体形式的曲式结构,对学生而言是很抽象的。而这些抽象问题的解决正是新媒体所擅长的。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网络终端,尤其是手机这一便捷的移动设备,首先对钢琴作品《皮黄》所引用的京剧元素,通过直观的京剧表演视频,对戏曲的曲调、唱腔等特点让学生有更加深入的感受,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大数据,以及多种的网络平台,搜索出有关该曲所采用的板腔体结构元素:导板、原板、二六、快三眼、慢板、快板、摇板、跺板等,有选择的展现给学生,使学生通过更多的作品,更加准确地理解京剧的曲调特点和韵味。通过新媒体平台,在课堂教学中,打破以往教师以讲述为主的单一方式,更加生动地将音乐的特点和演变展现给学生,讲解与演示相结合,使学生在课堂上以极短的时间了解戏曲音乐的风格,对于指导学生学习乐曲演奏的音乐表现力有着极好的引导作用。
这种基于新媒体手段的交互式学习,使教学课堂更加灵活生动,将理性语言转化为感性演奏的这一复杂的逻辑转化过程变得更加简化和直接。通过新媒体,教师可以将语言与视听感受同步传达给学生,理性与感性的结合使得学生更加准确地抓住乐曲的特点,演奏更加具有深度。
我们知道,学习钢琴不仅是童子功,更是需要大量的时间去练琴,这样的学习和练习方式比普通学业的学习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随时随地毫无限制地进行学习,但是通过新媒体我们可以延伸并打破钢琴学习的时空。尤其是对于音乐素养的提高,和自我技术能力的反复训练和学习有着很好的帮助。
首先,音乐素养的学习是随时随刻的,而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和练琴时,尤其是一些具有地域特点的音乐作品,真正的演奏好它,是需要长时间潜移默化的理解和感悟,对该地区作品大量的涉猎和学习,包括民俗民风、音乐风格、表现特点等,尤其是对于当地文化、民貌的了解和学习,直接影响对于乐曲风格的把握,毕竟音乐是离不开文化的土壤的。
中国传统戏曲中的腔式韵味是独特而细腻的,作为钢琴而言,在模仿和表达中是非常难的,作曲家用调式、装饰音、节奏的自由变化、震音、半音、大量华彩形式的快速连音等等各种手法力求比拟京剧的曲调特点。演奏者是否能够在弹奏演绎中领悟这样的特点,借助作曲家的创作表现手段,通过钢琴这样一件西洋乐器表现出戏曲的特点和意象,我们就必须对戏曲的起源、发展以及各个地方独有的戏曲种类有所认识,感受这些独特地域文化民风民俗而形成的独特的音乐风格。这些音乐素养的学习可以通过新媒体的便捷和及时性特点,随时随地展开,管理学生的碎片时间,始终可以将音乐的学习伴随在课堂和琴房以外的任何时空。
其次,在钢琴教学中,可以通过新媒体的形式对学生的演奏进行录制、回放、对比,甚至可以使用相关软件进行深层次的音频音质对比,使得教学中一些比较抽象的听觉体验具有一定的理性辅助手段,这在钢琴教学中可以快速明确地帮助学生辨别触键音质和音乐风格。
对于钢琴学习而言,一对一现场教学是传统而必须的教学方式,它可以因材施教,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足,面对面的交流和教学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途径也更加多元化。
如今,互联网在线学习在已经渗透到社会的领域,其快捷、便利、直观、灵活的学习方式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青睐。而在钢琴教学中,在线学习的使用和普及还没有被更多人接受,传统的教学模式还是占主导地位。如何发挥新媒体网络在线的优势,并灵活运用到钢琴教学,这是我们这个数字时代的趋势。
一方面我们通过网络在线学习打破地域、人群、客观环境等的限制,把在不同地方的学生、教师、教学资源等联系在一起,并且大大降低教学成本。尤其是在学习一些具有地域风格的作品时,我们可以及时建立与研究这些地域风格的音乐家、学者以及当地的民间艺人的在线联系,扩大课堂的知识宽度。比如,在学习饶余燕的秦腔元素作品《秦腔曲牌奏鸣曲》时,乐曲将陕西地方的秦腔和碗碗腔元素融入到西方曲式结构中,从唱腔韵味、音乐表现力等都充满着黄土地的辽阔豪放和当地人特有的委婉细腻,尤其是秦腔特有的调试和旋律特点,在演奏中,为了能够更好地通过钢琴把这样一种独特的音乐风格表达得更加贴切,在教学中,可以建立和陕西当地的秦腔演唱家、民歌手、民间艺人及学者的网络在线联系,开展在线学习,请他们直观地讲解音乐的内涵和曲调的特点,掌握第一手资料,缩短距离,更加直接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另一方面,通过网络在线学习可以随时随地建立课堂,通过网络、手机登终端设备,及时和指导教师取得联系,解决练琴中的问题,开展在线视频教学。
钢琴教学模式主要是一对一形式,学生练琴也都属于比较封闭的形式。只有在音乐会、比赛、考试中才有机会展开学习之间的交流。但是,音乐会、比赛等平台相对较少,同时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参与,需要一定的水平和较好的准备。因此可以说,钢琴的学习中,由于乐器本身的特殊性,与外界的分享和交流非常少,而新媒体的出现,为钢琴教学和学习创造快捷便利的条件。
我们可以通过网络终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或者不同程度的演奏建立网络学习群,通过学生的视频分享、线上讨论等多种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把自己的学习和练琴心得以及演奏上传到网络,相互分享促进,让学生进行横向比较,提高学习效率。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新媒体技术颠覆了人们以往的传统生活,信息和技术的革新,让各行各业都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教育领域的影响尤其突出,在传统的钢琴教学中,我们借助新媒体的手段还比较薄弱,如何借助新媒体的优势,让传统钢琴音乐教学,尤其是富有民族地域色彩的钢琴作品教学,更加直观和形象化,将成为一个新的课题和研究方向。
戏曲元素钢琴作品可以说是个比较有针对性的民族地域风格的作品类型,希望可以借助新媒体手段,让我们的民族音乐越来越被人们熟识和喜爱,并传承下来,给予它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