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鲁兆明
“真正的智能化不需要人去控制,它无时无刻都在你身边,但你却从来都看不见它。”
近些年来“智慧住区”一词频繁出现,但是拥有智能化产品不代表就是智慧住区,建设过程中要避免3大误区,做到以人为本。
智能不是噱头,落到实处才有归属感
智慧住区,归根到底研究的是住区的归属感。这看似简单,实则不易,从单个用户到群体,住区内每一个项目的智能化,均要考量住区用户的生活方式、家庭结构、生活配套等方方面面的需求。
自房地产市场化之后,中国住宅几经变革,从平房到楼房,从毛坯到精装,再到现在的智慧住区,可谓发展速度飞快,甚至可以说走在了世界前列。比如智能化的普及范围,仅短短数年就已呈现出爆发式增长。
这一方面是因为政策扶持:2012年12月5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布《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运行)》;2013年,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201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这些都为智慧住区建设的生根开花提供了沃土。
而另一方面:伴随市场竞争的加剧和人们居住需求的提高,住区市场也急需转型,再加上互联网、科技的不断进步,促使各大开发商纷纷“试水”智慧住区,比如2014年恒大、万达、绿地等开发商分别同TCL、小米、海尔达成合作;2015年,正荣集团公开宣布和小米科技在智能家居领域合作,并首度推出“正荣+”品牌计划;华远牵手奇虎360打造智慧住区;方兴求婚腾讯共同探索“智慧家”等。
在天津房地产市场中,智能化也成为不少开发商推销的“噱头”。不少楼盘尤其是高品质项目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加入很多高科技设计,配置智能家居,并以此制造卖点、促进营销、提升楼盘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不可否认,智慧住区是时代变革的产物,也是未来城市发展的一大趋势。但同时也有一点不容忽视,那就是——我们对智能化的研发已经陷入过度营销的误区。“智能”不是噱头,不是贴在脸上的标签,而应该落到实处,沉在整个住区里。
智能化的最终目的是功能性。
智能化不能泛滥,不能为了智能而智能。有用的智能化可以提高你生活的便利程度,为你的居住体验提供更好的环境,而没用的智能化只是画蛇添足,没有什么价值和意义。
举个例子,现在有些住区安装了智能窗帘,只需简单按个按钮就可以轻松实现拉开窗帘、关闭窗帘的操作,但这到底有多大意义?再比如,有些高品质住区在入门口安装的智能家居场景模式,回家、离家、会客、睡眠等多种模式交替循环,尽管很好,很美,很新鲜,但很多老人却根本不会操作,那它的价值又如何体现?
智能化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拿着一堆遥控器或者遥控app,不停地派发指令、监督进程,真正的智能化不需要人去控制。现实是人们已经硬生生“被智能化”,而真正需要智能化的地方却并没有做到。比如小区安防、交通系统等这些都是首当其冲急需智能的方面做得却远远不够,智能化绝不是把人养成懒人、废人,也不是等火灾、偷盗等既成事实后采取的措施,而是通过各种信息分析和科技手段,将一切危险防范在发生之前并予以控制。
智能化≠信息化,实质还是人性化。
智能化不是简单的信息化,也不是无人化。它诞生的初衷是为了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智能,而不是被各种操作指令所绑架。任何智能产品、智能设计都首先要以人为本,从人性化的角度去进行设计研发。而不是为了智能而设计,增添N多个新功能、新技术。
比如逐渐兴起的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缩写)即人工智能,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1门新的技术科学。就其本质而言,是对人的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
智慧住区应该使得建筑物融为一体,同时又和人融为一体,集安全、舒适、便捷于一体,不是简单重复的程序,不是不会思考的伪智能,而是有温度的活数据,比人脑还好使的逻辑分析,避免危险或不好事情发生的预警系统。它的本质其实还是人性化。
当提及未来发展趋势时,智能化未来的方向应该是无时无刻都在你身边,但你却从来都看不见它,这才是真正的、有意义的智能化。而这个过程是无穷无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