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一定和:荀子的音乐思想

2018-01-25 11:09
北方音乐 2018年17期
关键词:乐者荀子精神

陈 伟

(德州学院,山东 德州 253023)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也是先秦诸子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于音乐,他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形成了系统的音乐思想,《荀子·乐论》即是荀子音乐思想的集中呈现。在《荀子·乐论》中,荀子对自己的音乐观做出了堪称经典的概括:“乐者,审一以定和者也。”一言以蔽之,荀子认为音乐具有“审一”的作用,其价值则在于“定和”。本文拟通过梳理分析《荀子·乐论》,探究荀子音乐思想的主要内容,并揭示其当下的启示意义。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引《荀子》文句均依据清人王先谦所撰《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版),这是目前公认的最为权威的版本。

一、审一:音乐的作用

(一)音乐的初衷在于顺乎人之性情,引导人心向善

荀子认为“小人乐得其欲”,追求快乐乃是人性使然,人生不能失却了快乐,而音乐正是能够给人带来身心愉悦的:“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人内心的愉悦感受需要外化出来,就必然会“发于声音,形于动静”。如果“声音动静”这些“性术之变”没有必要的限制,就必然会滋生邪乱,所以“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则不能无乱。”正是出于这一担忧,所以先王采取了“以道制欲”的办法:“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使其文足以辨而不諰,使其曲直、繁省、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使夫邪污之气无由得接焉。”这正是“先王立乐之方也”,也是音乐自古以来备受重视的缘由。所以荀子颇为精到的阐述说:“乐者,所以道乐也;金石丝竹,所以道德也。乐行而民乡方矣。”也就是说,音乐意在引导社会成员正当地追求快乐,钟磬琴箫等乐器意在引导人们良好地修养个人道德。优良的音乐得以推行,民众就会对道义心怀向往了。

(二)音乐具有涵养精神的作用

“礼乐之统,管乎人心矣。”众所周知,“礼”的精神内核是“仁”,其目的在于通过倡导人们日复一日地持守礼仪规范,来涵养人内在的仁爱精神。“乐”感化人心的作用更是毋庸置疑,荀子曰:“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所讲的正是音乐对于人内在心性的深刻影响。

荀子举例说明了不同场合的不同音乐会激发出不同的思想情感:“齐衰之服,哭泣之声,使人之心悲;带甲婴,歌于行伍,使人之心伤;姚冶之容,郑、卫之音,使人之心淫;绅端章甫,舞《韶》歌《武》,使人之心庄。”丧葬中的低沉音乐会激发人内心的悲痛,军旅中嘹亮雄壮的音乐会使人心生悲壮,正式庆典仪式中的《韶》《武》乐曲会使人内心严肃。这正是音乐的化人之效。

优雅高尚的音乐会使人的精神世界充满正能量,而邪恶的音乐则会毁坏人的精神,甚至成为国家的灾难,所以,自古以来国家十分重视倡导礼制雅乐,反对销蚀民族精神的靡靡之音。这正是“乐姚冶以险,则民流僈鄙贱矣。流僈则乱,鄙贱则争。乱争则兵弱城犯,敌国危之。如是,则百姓不安其处,不乐其乡,不足其上矣。故礼乐废而邪音起者,危削侮辱之本也。故先王贵礼乐而贱邪音。”

(三)音乐具有统一情志的作用

外在地看,音乐是一套富于变化的优雅节奏;内在地看,这套节奏中却也蕴含着某种精神。人的动作行止与音乐在节奏上“同频”,自然也会与音乐在精神上产生“共振”。荀子说:“目不自见,耳不自闻也,然而治俯仰诎信进退迟速莫不廉制,尽筋骨之力以要钟鼓俯会之节,而靡有悖逆者,众积意乎!”跳舞的人不看自己的形体,但是动作能够干净利落地迎合钟鼓的节奏,这正是动作精神同频共振的结果。

进一步地,如果所有的人都与音乐同频共振,就能够做到“行列得正”,“ 进退得齐”,最终实现人们情志上的高度统一:“听其《雅》《颂》之声,而志意得广焉;执其干戚,习其俯仰屈伸,而容貌得庄焉;行其缀兆,要其节奏,而行列得正焉,进退得齐焉。故乐者,出所以征诛也,入所以揖让也。征诛揖让,其义一也。”这样,征伐礼让,进退行止,就整齐一致了。

“乐”有助于统一众人的情志和行动。在这一点上,“乐”和“礼”的作用是相得益彰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礼”是为了明确厘定人与人之间的界限,设定个体社会成员的“分”(fèn,意为职分和持守),通过“分(fēn)而有分(fèn)使大家各归其位,各尽其分,各得其宜,所以“礼”侧重于化整为零,关注的是个体的尽分。 “乐”则相反,它的目的在于把众人的情志统一到同一个频率上,从而聚零为整,关注的是整体的和合。众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形成合力,才能成就大事,小到集体,大至国家,莫不如此。所以荀子认为制礼作乐是君王治理国家的重要凭借:“先王恶其乱也,故修其行,正其乐,而天下顺焉。”这里的“修其行”也就是通过颁布礼制来修正人的行为,确保人人良好地恪守自己的本分。这里的“正其乐”也就是整饬音乐,统合众人精神,使大家情志统一,凝心聚力。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荀子认为音乐“足以率一道,足以治万变”。

二、定和:音乐的价值

(一)音乐可以激发情感共鸣,促进社会成员个体精神世界的和合

个体精神世界的和合是社会和谐、国家安定的基础。“乐也者,和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穷本极变,乐之情也;著诚去伪,礼之经也。”也就是说,“礼”和“乐”都是不可变易的,“礼”蕴含着基本的道理,并要求社会成员依理(礼)行事,“乐”则意在触动本心,疏通人情,进而促进社会和合。“乐合同,礼别异”,打动心灵,匡正人性,熏染精神是“乐”的本真意旨,彰明真诚,去除虚伪则是“礼”的核心意图。“礼”“乐”二端对于君王治理国家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所以“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贤明的君王总是重视并善于运用中平肃庄的音乐来引导和塑建民众的情感,使民众安处乐乡,乐得其所。

(二)音乐可以促进社会生活中人际关系的和合

“乐在宗庙之中,群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乡里族长之中,长少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宗庙之中、闺门之内、乡族之间,大家分享共同的音乐,就可以激发情感共鸣,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敬、和亲、和顺。

社会生活中的人际和谐则是国家安定、社会稳定的关键。“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百姓莫不安其处,乐其乡,以至足其上矣。然后名声于是白,光辉于是大,四海之民莫不愿得以为师。是王者之始也。”音乐之所以具有引导民众和睦共处的能力,是因为它可以触动人性,促进人心纯善:“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分而言之,“乐”的实质是“和”,目的是使人们同心同德,意在实现人际和谐和社会和谐,而“礼”的实质则是“分”,即分别地厘定人各自不同的职分,区分人们的等级差异。两者分合互济,共同保障了社会生活的和合性。

(三)音乐可以促进国家治理过程中的和合

中国古人把和谐视为最重要的价值,而“乐”正是实现这一价值目标的关键。“乐者,先王之所以饰喜也,……是故喜而天下和之,……先王之道,礼乐正其盛者也。”音乐是用以诠释人民的喜悦心情的,人民的喜悦心情得以充分抒发,就会促进天下的和合。圣明的君王治理国家时,善于运用“礼”来规束人的行为,使人尽其事,善于运用“乐”来凝聚人心,激发民众的情感共鸣。

中国古代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就必须用音乐来感化民众,用礼制来规范民众的行为,人的内心和行为都得到良好的调理,国家就可以治理良好,天下就会太平。这正是荀子所申言的:“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相反,礼制不修,行为失守,音乐邪怪,情志低俗,这正是社会混乱的表现和缘由:“乱世之征,其服组,其容妇,其俗淫,其志利,其行杂,其声乐险……治世反是也。”所以荀子强调:“凡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乱生焉。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治生焉。”圣明的君王必须对音乐进行慎重的选择,去奸声,抑逆气,树正声,扬顺气,以期实现社会和谐,国家大治。而且荀子明言:“乐者,治人之盛者也”,“君子明乐,乃其德也”,认为倡扬积极向上的音乐乃是治理国家的重要举措,重视彰明音乐,这正是国家治理者仁德的表现。

三、荀子音乐思想的当下启示

(一)音乐的本质在于其人民性

荀子认为,音乐的初衷在于顺乎人民的性情,引导人民的情志,回应人民的精神需要。所以,音乐的本质在于其人民性,它当然应该以人民为中心,应该是为了人民的音乐,应该顺应人心、人性,体现民情、民意,也就是要张扬人民的纯善之心、善良本性、淳朴之情、昂扬之意。

有领导人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曾强调:“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文艺工作必须要深刻了解人民的需要,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绝不能脱离群众。同时也有领导人强调我们的文艺就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所以,包括音乐工作者在内的文艺工作者应该亲近人民,时刻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反映好人民的心声,踏踏实实地为人民创作文化精品。

(二)音乐的社会价值在于感化人心,激扬精神,为社会注入正能量

荀子认为,音乐有助于沟通人民的情感,激扬人民的精神,促进人际的和合,所以音乐还具有很重要的社会价值。音乐作品要感化民众,激扬精神,就必须能够打动人心,触动灵魂,引起人民的思想共鸣。

音乐有优劣之分,粗精之别。好的音乐作品具有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能够传递真善美,张扬向上向善的价值观,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粗制滥造、生硬模仿的音乐作品则绝难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甚至可能会传染颓废萎靡之风。所以,对于音乐作品,我们必须要善加辨别,激浊扬清,积极弘扬那些有正能量、有感染力,立时代潮头、发时代先声,彰显民族共同的情感、价值、理想和精神的优秀作品,以此来为我们的民族和时代树精神旗帜、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

(三)音乐的最终目标在于促进社会和谐,辅助国家的良好治理

荀子认为,“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可见国家重视“乐”,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在于它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秩序,实现国家的良好治理。如所周知,包括音乐在内的文艺并不是一种孤立的社会现象。领导人强调要“研究文艺工作和一般革命工作的关系,求得革命文艺的正确发展,求得革命文艺对其他革命工作的更好的协助,借以打倒我们民族的敌人,完成民族解放的任务。”他还强调:“在我们为中国人民解放的斗争中,有各种的战线,就中也可以说有文武两个战线,这就是文化战线和军事战线。”[1]可见,文艺工作是具有政治性的。

在国家治理过程中,音乐所蕴含着的巨大的鼓舞力量是不容小觑的。在当下全国人民同心协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推进音乐事业的创新发展,积极发挥文艺的引领作用,有助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坚定道路自信,强化精神纽带。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代表时代风貌,引领时代风气,同时也事关国运兴衰、事关国家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事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音乐工作者应该站在国家政治的高度来认识音乐事业,投身到人民群众生活中去,积极创作精品力作,熔铸精神正能量,致力于通过好的音乐作品鼓舞人民团结一致,同心同德,协力奋斗,共同实现新时代的民族目标和国家理想。

四、结语

“乐者,天下之大齐也,中和之纪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荀子传承了先秦儒家重“乐”的思想传统,他认为音乐绝不仅仅是一曲旋律而已,它是关乎人情、社会和国家社稷的大事,旨在维系社会和谐,保障国家安宁。当下我国正全力致力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伟大征程需要伟大力量。在此背景下,重温荀子的音乐思想,有助于广大文艺工作者认清使命,积极投身伟大时代,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贡献自身力量。

猜你喜欢
乐者荀子精神
SOUNDS OF THE VILLAGE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荀子“道心”思想初探
《荀子》的数学成就初探
荀子的“王道”观念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和谐
红粉影院《单人乐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