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迪智库集成电路研究所 ■ 江华
北京时间9月1日,欧盟委员会提前宣布,决定在9月3日午夜结束其对我国太阳电池和光伏组件的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至此,欧盟对我国光伏产业历时6年的“反倾销、反补贴”告一段落。这也意味着自2012年以来,欧、美等国家或地区对我国光伏产业设置的各类贸易壁垒无疾而终。6年来,我国光伏产业不仅未受到贸易壁垒的影响,全球竞争力反而越发增强,因此,总结我国光伏产业贸易壁垒应对经验,对当前愈演愈烈的中美贸易应对工作应有些许借鉴与启示。
欧洲和美国都曾是或现在仍是全球最重要的光伏市场,也是我国重要的出口市场。2012年,欧洲新增光伏装机量占全球的56.9%,位居首位;同年,我国对欧光伏产品出口额占我国总出口额的67%,并连续多年占据出口总额首位;我国对美国光伏产品出口额占比达到11%,仅次于欧洲。美国于2016年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光伏市场。但美国和欧洲却先后发动了对我国的贸易保护调查。
美国是最先开始对我国光伏产品出口“发难”的国家,其分别在2011年10月和2014年先后2次发动了对我国光伏产品出口的“反倾销、反补贴”(简称“双反”)调查,并分别于2012年10月10日和2014年12月17日出台了高额反倾销和反补贴关税。2017年,美国又启动了对全球太阳电池及光伏组件的“201调查”,并于2018年1月宣布了对进口太阳电池片(2.5 GW以上)和光伏组件征收30%关税的决定。可以说,美国这3次贸易保护措施直接堵死了我国光伏组件产品直接出口美国之路。2017年,我国太阳电池产品对美出口金额为6.2亿美元,较2011年贸易措施前的24.9亿美元下滑了75%。
欧洲于2012年9月立案调查从我国进口的光伏组件与关键零部件,并于2013年底与我方就光伏产品贸易争端达成限价限量的价格承诺(承诺最低价格和最高出口量)。除价格承诺外的企业,对我国光伏组件与电池征收47.7%~64.9%不等的“双反”税。在此措施下,我国对欧光伏产品出口也出现下滑。2017年,我国太阳电池产品对欧出口额仅为7.6亿美元,较2010年下滑95.6%。
此外,其他国家也开始对我国发动针对光伏产品的贸易壁垒调查。2017年,土耳其发动了对我国光伏产品的反倾销调查,并宣布了针对不同出口企业20~25美元/m2不等的反倾销税。同年,全球第三大光伏市场——印度也发动了对进入印度的光伏产品的保障措施调查,并出台了“第1年25%,此后逐年递减”的保障措施税。可以说,我国光伏产业自2012年以来,一直面临严峻的贸易形势。
尽管接连受到主要光伏市场的贸易制裁,对其出口也受到限制,但我国光伏产业并未一蹶不振,反而持续巩固了全球光伏产业的领先地位,产品产量不断增长。2013年至今,我国光伏制造各环节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并在全球占据了较大市场份额。2013~2017年,我国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的产量分别由8.46万t、29.5 GW、25.1 GW、27.4 GW提升至24.2万t、91.7 GW、72 GW、75 GW,全球产量占比分别由34%、75%、62%和65.7%升至53.7%、87.2%、69%和71.1%。光伏产品出口也未受贸易制裁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反而出现增长。2017年,我国太阳电池出口额为114.2亿美元,较2011年下滑49.2%,但考虑到出口价格下滑了77.7%,实际出口量是大幅上升的 。
反观对我国光伏产业发起“双反”的美国和欧洲,其光伏制造业规模不增反降,美国多晶硅、组件产量分别由2012年的5.9万t、1.4 GW下降至2017年的4.16万t、1.3 GW,欧盟组件产量也由2012年的4.2 GW下降至2017年的2.6 GW。
近几年来,我国量产化太阳电池的转换效率以年均0.3~0.5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并且打破了高效电池转换效率的多项世界纪录。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政、企、学、研”的共同努力。
1)政策方面。工信部《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的实施,在规范市场发展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技术进步及管理提升;国家能源局光伏发电领跑基地的实施为超高效电池创造了市场空间,加快了PERC、n型双面、HIT等高效电池技术的产业化进程。科技部、工信部等部委也在通过多种资金渠道支持和引导光伏制造企业开展智能制造升级和关键技术创新。
2)企业研发投入方面。我国光伏企业随着销售收入的不断增长,科研投入也在不断增大,直接的体现就是专利申请量不断攀升。截至2017年4月,我国光伏领域国内企业累计专利申请量达到54780件,2016年新增专利申请量近12000件,是2010年的近6倍。
3)产学研合作方面。除与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外,多家行业领先企业均同光伏领域的世界著名高校和研究院所,如牛津大学、耶鲁大学、新加坡太阳能研究所、澳洲国立大学等开展了合作研发。
我国光伏制造企业在发展初期主要通过在海外上市获得融资支持,但自2012年之后主要依靠A股市场融资,快速扩大生产规模,才造就隆基股份、东方日升等大中型企业,通过规模效益不断降低生产成本。此外,我国光伏产业也在通过产能合理化布局及产业配套的国产化替代来降低全产业链成本。如耗电量和电价成本占比较高的多晶硅料提纯和单晶硅棒拉制环节向电价相对便宜的西部地区转移;而电池、组件等生产环节向配套相对齐全的江浙一带集聚;与常规光伏产品生产相关的配套辅材辅料、生产设备等已基本完成国产化替代,国内配套率达到90%以上等。目前我国光伏组件及整个系统的造价比10年前下降了约90%。一方面,我国光伏产品制造成本的快速下降和产品性能的不断提升使我国光伏制造业在全球持续巩固竞争优势,并且即使征收一定贸易关税,相较其他国家,我们的产品仍有一定竞争力;另一方面,我国对技术提升和成本下降的快速推动使光伏发电在全球范围内相较其他能源利用形式越来越具有竞争力,甚至在部分条件较好的国家和地区已经能够实现平价上网,促进了越来越多新兴光伏市场的快速崛起,进而降低了欧美等国家和地区贸易保护对全球出口市场的影响。
2012年和2013年的欧美“双反”带来了国际光伏出口市场的急剧萎缩,给我国以出口为导向性的光伏产业带来了严重打击。为推动我国光伏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2013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度电补贴政策,推动了我国光伏市场迅猛增长。2013年我国新增光伏装机量即达到10.95 GW,同比增长143.3%;至2017年,我国新增光伏装机量已达到53.06 GW,5年间年复合增长率达到63.8%。快速扩大的国内市场弥补了欧美等国外市场的剧烈下滑,我国光伏产品的出口依赖度也得以下降,由2010年的90%下降至2017年的42%。
1)一方面,我国光伏企业加快拓展非欧美区域的新兴光伏市场,优化出口区域结构,降低出口市场集中度,增强抗风险能力。2012年,欧洲还占据我国光伏出口市场的67%,但至2018年5月,其占比已降至6%;而对印度、澳大利亚、墨西哥等新兴市场的出口快速增长。我国光伏产品的出口区域也更加分散化,2018年1~5月,对前10个国家的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76%,同比下滑7.6个百分点。
2)另一方面,为规避贸易壁垒调查,我国光伏企业纷纷赴泰国、马来西亚、越南等人工成本低、配套较好的东南亚地区建设生产制造工厂,并通过海外工厂供应欧美市场。以美国市场为例,2016年,我国光伏企业对美光伏组件出口量为6 GW左右,而直接从中国出口的仅为2.6 GW。截至2017年,我国光伏制造企业海外产能已遍布五大洲,主要位于东南亚国家,电池片和组件产能均已超过8 GW。
加大关键技术领域的研发投入,一方面实现关键领域的技术突破,摆脱进口依赖,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中国在中美经贸谈判时的砝码,使美国放宽对其技术出口的限制,进而平衡中美贸易。引导企业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提升创新意识,鼓励企业升级制造工艺与流程,应用智能制造,在提升产品质量的同时,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传统出口商品档次,大力开发新产品,提高出口商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环境。
加快经济发展模式转变,采取有效措施真正加速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逐步减少经济对对外贸易的依存度。开展物联网、智能制造、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应用示范,培育信息消费新需求、新业态、新模式。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和开放合作力度,刺激和培育内需,对内减税、减负、简政、放权、反垄断、促竞争。提升消费能力和水平,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实现扩大消费需求和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稳定金融市场信心,合理把握金融去杠杆、严监管的力度和节奏。探索差异化融资政策,对那些具有成本、技术、规模等优势,且整体实力较强的企业的关键技术创新、兼并重组、“走出去”等重点项目择优集中支持。创新多样化融资方式,支持金融机构开展融资租赁、融资担保、租金保理、信贷资产转让同业等业务。鼓励银行通过与经营状况良好的上下游企业合作,探索供应链融资方式。开拓多样化融资渠道,对于前沿技术研发项目,引入风险投资资金;对于“走出去”项目,通过丝路基金、亚投行、国开行、进出口银行等金融渠道,支持企业在“一带一路”区域投资设厂或进行海外优质产能的并购。
贯彻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引导企业在配套条件较好、劳动力成本较低或市场前景广阔的国家和地区进行全球化生产布局。在稳定欧洲、北美、日本等传统出口市场的基础上,鼓励企业拓展东欧、南美、中西亚、非洲、中东、澳洲、俄罗斯等极具潜力的新兴市场。加强行业组织作用,引导企业在出口时充分调研国际市场价格和当地市场容量,避免一哄而上和恶性竞争引起的贸易保护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