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勇 杨传杰 王 建 尼 普 德庆普赤
(西藏大学财经学院,西藏 拉萨 850000)
目前西藏高等教育毕业生就业选择及其结构性矛盾突出,据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西藏高等院校毕业生中约八成靠政府主导性计划实现,就业观念过于依赖政府扶持,面对当前就业政策的变化及公职岗位饱和的就业现状,大学生就业的观念未有明显转变;政府扶持性岗位一定程度而言与专业相关程度相应偏低,大学生就业效果和个人价值实现也成为一个疑问;政策扶持的公职就业及公益性就业直接导致毕业生选择非公有制企业、自主择业及区外就业的动力严重不足,间接造成西藏地区非公有制企业、私人企业劳动力相对短缺,创新力不足等问题。基于以上现象,本文的调查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深刻的意义。
据下发调查问卷数据情况进行处理反馈得到如下信息:
在专业选择的问题上,36%的同学反馈是以兴趣爱好为选择专业的导向,19.7%的同学是因为调剂被迫选择专业,37.2%的同学是因为父母意见而做出选择。而最终的结果是近50%的同学对专业的前景不太看好,32%的同学曾想过调换专业。以上数据能够看出大部分的大学生在选择专业时的迷茫和考虑欠缺。
在就业规划方面,数据显示仅有25.2%的问卷反馈对以后的就业已有目标,而65.5%的问卷反馈思考过但很犹豫甚至还有近10%的同学没有考虑过。这更加侧面印证了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不足,大学生对职业规划的迷茫甚至淡漠情绪。
在就业选择倾向方面仅有18.5%的同学首要考虑因素是专业知识的运用,27.1%的同学看重收入情况,32.6%的同学更加看重体面和稳定,21.8%的同学看重能锻炼个人的工作。
对毕业后就业的倾向问题,43.1%的学生表示更愿意参加公招考试考取公务员,仅有22.2%的学生反馈倾向进入专业对口企业,还有17.8%的学生意愿创业或其他途径自主择业。这间接反映出西藏籍大学生对政府公职政策福利的过分依赖,而在渐随政策红利淡化的当下,这种依赖也会演化成一种被动伤害。进一步通过数据比对发现,藏族学生更倾向于公务员的行列,而汉族区外学生更青睐于升学参加研究生考试。一方面反映了藏、汉族大学生不同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也折射出社会家庭背景的不同导致就业区间和职业选择的差异。
在西藏大学11个学院中,通过与财经学院、文学院、旅游与管理学院三个学院的已毕业大学生进行电话访问与就业信息咨询中得知,大部分学生就业通过公招考录参与到公务员的行列,毕业生就业专业的匹配程度相对较低,在师范专业和财会专业等专业性强和发展所需岗位就业水平匹配程度相对较高,但数量上相对较少。这一现象折射出毕业生就业与所学专业偏离的情况。
1.政府应该相应调整促、就业政策方针,协助监督市场发挥“看不见的手”的作用。
2.政府应发挥促进人才服务市场建立和完善的作用,积极扶持劳务和中介市场的发展,改善中介服务部门的总量配置规模较小、个性化服务发展滞后的状况。
3.政府应积极规范中介市场,使人才中介机构的服务产品逐渐标准化、规范化、多样性适应大学生就业市场的需要。
4.政府相关部门应积极整合就业信息资源,拓宽就业信息发布渠道,促进人力资源配置的完善,多元化推动大学生就业。
1.高校应继续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优化思想引导方式,积极引导在校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和择业观。
2.高校可适当降低学生转专业的难度,适当增加制度的灵活性、适用性,对于申请调换专业的学生,应根据学生的意愿和能力给予其选择自己热爱专业的一定照顾。
3.学校应加强大学生的专业技能教育,拓展知识广面、深度,锻炼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适应企业等相关人才市场需求,增加大学生毕业后从业的适应性与实用性。
l.加强与高校的联动与合作,就业信息共享,技术人才互通。
2.在校期间即可提供就业岗前技能培训和锻炼的机会,加深了解,适当筛选,积极吸收大学毕业生。
3.拓宽招聘信息发布平台,积极参与合规中介和政府主导的信息平台,并适当深入高校,开展高校招聘会,吸收人才资源。
1.毕业大学生应当首要审视自身情况,正确地自我定位,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
2.大学生要学好专业知识,扎实专业技能,课外时间更应该拓宽自己的视野,了解相关专业的课程,提高学习的能力。
3.大学生在校期间应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锻炼自己的各项综合技能,提升实践能力,以便将来可以更加从容地适应社会和工作。
4.大学生就业观念和意识应与时俱进,客观评级自己的同时应根据社会形势寻求自身的价值,具备自主创业的意识。
[1]陆陈龙,徐洋,鲁秉鑫,竺笑.大学生就业与其专业的对口性研究[J].企业研究,2014(18):157-158.
[2]王科文.大学生专业选择与就业相关性试析[J].改革与开放,2016(09):10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