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女大学生情绪管理的几点认识

2018-01-25 05:18黄兆凡
山西青年 2018年2期
关键词:观点情绪大学生

黄兆凡

(桂林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一、绪论

女大学生的情绪管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从学生个体而言,女性心理有着其自身的特点和相应的问题,做好自身的情绪管理是个人人际关系、身心健康和思维境界提升的重要环节。就社会关系而言,相比于男生群体而言,女性更加倾向于结伴生活,具有更强的群体性,女性和女性之间的生活交集更为复杂,因此当群体中一个女生的情绪管理不当时,不仅仅是给这个小团体带来负面作用,甚至会造成小团体的分化和对立。从长远来看,女性的情感较为细腻,对爱人以及将来的小孩的情感输出最大,一个女人的情绪管理出色将影响整个家庭的生活和谐,相反则可能给后代带来负面影响。女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复杂而系统的,本文仅仅对女大学生“情绪管理”这个侧面进行考察,尝试从三个方面来解释女大学生情绪管理的问题,尤其是“情绪爆发、情绪失控”的表现。

二、常见的女大学生情绪失控的问题

情绪问题是普遍存在于所有人生活中的现象,偶尔的情绪发泄是健康人格的表现之一,但是在健康人格的范畴里主张一个人情绪的平衡合理,从不主张压抑自己的亢奋情绪,并且从身心健康的角度来看,健康的情绪管理应该始终让自己处在一个较为平静的状态,不走极端,是所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将个人和社会环境有机结合在一起。一般的对于情绪问题的分类是分为三类:情绪过度暴躁、情绪抑郁、情绪变化无常,这都是因为外力作用下产生的情绪失控问题,核心表现就是因为情绪放弃了原有的事物判断标准,并消极审视原有的人际关系。按照情绪的类别分有三类:因为喜悦、高兴的情绪使得人变得低龄幼稚容易满足,是所谓“心情好的时候好说话”;因为伤害造成的愤怒放弃一切外在的逻辑和判断标准,批判一切并毁坏关系,是所谓“火冒三丈,逮谁咬谁”;因为失落而抑郁,使得人内心狠狠地下决心改变世界观和人生观。其中第三类情绪失控带来的危害最为严重,女大学生的心理敏感同时渴盼成长,当重大事件造成的影响在情绪的控制作用下形成错误的认识,女大学生心理会有一种“伪成熟”的状态,这对于个体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三、传统文化对女大学生性格的影响

分析女大学生的情绪管理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对女性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庞大,本文无法完整叙述,只能谈起几个观点。中国的传统社会是一个男性主导的男权社会,男权社会下的男女平等意识匮乏,女性的地位往往由其丈夫或者儿子决定,是所谓“母凭子贵”,而女性是这一套社会制度最忠实的拥护者。当代社会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加之女权主义运动方兴未艾,整个社会的男女平等实际情况和男女平等意识普遍得到认同,这一点从女性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情况可见一斑,但是传统文化对性格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我们知道健康的情绪管理需要完整的人格基础,而完整的人格基础依赖于个体独立的价值观和理想信念,在正常的人际关系相处中,女性的注意力往往不在自己身上,相反在另一半身上投入过多,在这样密集的情感投入和价值赋予中,这样的情况下女性的人际关系问题往往更加紧张。在性别平等意识越强烈的地方,夫妻关系会更加稳定,在江浙一带的女性经济地位较全国平均水平较高,因此获得了较高的家庭地位,这直接导致了家庭夫妻关系的和睦,使得浙江成为全国离婚率最低的地区。

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中的观点对于人的影响很有裨益,任何事物都有两方面,我们要求得一个事情的正面就要多思考一下事情的反面,这样不仅可以闪现出正面的灵感,而且这样思考产生的事情的正面才是真正思考过的正面,才能经得住反面的考验。运用矛盾正反面的思维来看待事物,会让人的观点变得强大,强大的观点是能够接受失败的,因为已经提前想到了。能够从正反面思考问题的人一般是不被情绪控制的人,因为被情绪控制的人早就在某一个观点的方向上“一条道走到黑”了。

四、在亲密关系中的争执

《巨婴国》中的部分观点很有解释意义,共生和全能自恋在每一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地有所体现,两者经常纠缠在一起形成“共生绞杀”,这样的思维方式往往会影响到我们对现实情况的判断。全能自恋的人以自我为中心,认为正常的自己是对的,并不要求自己全程正确,在有利于自己的标准下判断一切人和事。人不可能没有情绪,任何以他人情绪化为由指责他人观点偏颇的论词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是在实际的分歧中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在情绪中的人受到关于情绪的指控只会变得更加偏激,因此解释是无力的。在务实层面,情绪可以扭曲人们对于客观事实的认识;在务虚层面,情绪产生的影响加倍放大,人与人之间的争执在情绪的作用下将会影响关系,或者是将争执的要点转移到关系上,例如“你总是说我这不对、那不对,老这样诋毁我,打击我的自信”、或者当你把对方生气的心理过程都分析得清晰可见的时候,对方会以“你少来忽悠我,你说得难道都对吗?”这样的观点来回应。争执双方的各自立场我们不予多想,在这样的争执关系中不存在客观正确的第三方给予正确答案,这里没有任何正确的指导办法,只能是个人的内心体悟,旁人能做的就是给予爱和理解。

[1]刘青兰.乡土中国的生存启示[D].曲阜师范大学,2016.

[2]陆益龙.乡土中国的转型与后乡土性特征的形成[J].人文杂志,2010(05):161-168.

猜你喜欢
观点情绪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观点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业内观点
情绪认同
新锐观点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