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晓亲 徐 蓉
(山西师范大学,山西 临汾 041000)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种一个行为,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1],小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他们端正学习态度、积累丰富的学习经验、学习社会所需的各种知识技能以及形成健全的人格和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下将从教师、家长、学生以及家校合作四方面提出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方法策略。
学校教育对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影响至关重要,其中教师的引导和教育又是不可忽视的一环。教师居于主导地位,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应从课前、课上、课后以及课后延伸上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加以纠正和引导。
课前制定学习计划。课前好的学习习惯主要表现在课前预习、合理制定学习计划方面。首先,在小学,培养小学生课前预习良好学习习惯时要注意因材施教,对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要提出合理到位的预习要求。具体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课上集体预习(课上没有完成的同学可以课后自主完成预习),在此过程中教师所要做的(尤其是低段学生)是要对于预习内容、方法等加以引导,比方说要提醒学生将自己预习时不懂的知识点勾画出来或者是在笔记本上总结出来,在上课的时候有针对性的听讲。集体预习这种方法适用于低段缺乏学习经验的学生。当这种习惯达到一定的水平时教师可以将其作为家庭作业由学生自主完成,即第二种预习培养方法:自主预习法。这样之后会渐渐形成习惯,这种行为也就变成一种不需要要求的自主化行为方式,即课前预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其次,课前学习计划的制定与否和合理程度会直接影响小学生学习的效果,教师对于小学生制定学习计划要加以监督、指导和纠正。与课前预习相同,小学生学习计划制定的学习习惯要从低段抓起,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表明制定学习计划的重要性。通过观察学生学习行为或是及时的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的方式了解学生学习计划制定的合理与否,并且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对其学习计划的制定加以纠正和引导。
课上教师鼓励学生调整好状态,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课上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好的坐姿、专心听讲、做好课堂笔记、积极回答问题并参与讨论等。首先教师需要向学生传达这些要求,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其内心对这些要求有所意识。其次在上课中间遇到有坐姿不端正、不认真听讲、不认真做课堂笔记的同学教师要适时的在课上或是课后运用正面教育法或榜样示范法(同学或教师自身)对其行为进行正确的纠正、引导和教育,将小学生无意识的不良学习习惯或者是不良兴趣引发的学习习惯及时扼杀在摇篮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始终默默无闻的同学,教师要及时观察或者与其沟通了解学生不主动交流的原因,并针对性的采取适当的措施引导其养成主动表达的好习惯,并进行后续的观察指导。再者,教师注重课堂环境对于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影响,“课堂管理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进行的管理,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遵循一定的规则,有效地处理课堂上影响教学的诸因素及其之间的关系,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提高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发言,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2]抓好课堂管理有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鼓励学生课后主动与同学交流,及时巩固复习。课后良好的学习习惯主要体现在课后交流、复习巩固与认真完成作业等方面。同样地,课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也需要教师的督促与指导。一方面教师要传达课后交流巩固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教师可以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进行课后学习交流,并明确交流内容。再者要根据所学习的内容适当的布置家庭作业,并明确对家庭作业的完成时间、方法有所要求,如哪些问题是需要独立完成的,哪些可以在别人的指导下完成,以及在多长时间内完成等等。这有利于小学生养成独立思考、不耻求教、不拖延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当然,教师也要即时的通过观察学生完成作业情况或学习行为来了解学生课后的学习习惯,通过对学生不良学习习惯及时的指出,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后延伸方面,提升自我,养成良好学习习惯课后延伸上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体现在阅读的习惯、学习方法、学习品质等方面。“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读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起着很大的作用。教师在鼓励学生阅读的同时要为小学生阅读营造良好的气氛和环境,在班里设立图书角,学生可以将自己的书籍和大家共同分享,也可以使用班费购买一些大家喜爱的有益书籍,并根据个人爱好在教师的指导下成立阅读兴趣小组进行交流,促使小学生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在学习方法上,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监督和指导,引导养成定时定量学习的好习惯,并且做到不耻求教、虚心讨教。在学习品质方面,教师着重培养小学生学思结合、检验学法、爱惜时间、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坚持不懈等学习习惯,运用奖惩法,通过奖励促进学生学习动机和自我效能感的提高,激励和鼓舞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坚持发展。通过惩罚,及时纠正不良学习习惯的发展,抑制不良学习习惯对小学生的肆意侵蚀。同时为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形成树立好的榜样示范,为其提供方向指引。
家长对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主要体现在校外学习品质、阅读习惯以及配合学校工作等方面,可以运用以下两个方法进行培养:
情境引导法。情境引导即通过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来促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如果想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家长可以在家中腾出一间家庭小书房,根据孩子的年龄、兴趣等在书房内归置适合其阅读的书籍,同时如果有条件可以规定家庭阅读时间,营造阅读气氛,从而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从生活习惯入手,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乌申斯基说过:“良好的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的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用着它的利息。”小学生的生活习惯与其学习习惯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好的生活习惯对于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积极地推动作用,但不好的生活习惯将阻碍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例如,家长要让孩子养成按时起床、按时吃早饭、勤运动、不拖沓的好习惯,这样形成规律的作息,不仅有利于孩子身体的健康成长,而且对于其养成珍惜时间、不磨蹭的学习习惯有着有力的影响。
自我教育法。自我教育法适用于小学高段的学生,他们在接受老师的正面教育或受别人启发后进行自我反省,对自己的一些学习行为进行反思和检讨,找到正确学习习惯应该是怎样的,然后进行有意识的锻炼,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个过程需要学生具有较高的学习品质,能够凭借自己的意志力和自觉性坚持形成习惯为止。
借鉴法是小学生通过借鉴榜样的学习习惯来促使自己独特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借鉴法有两个内涵:一是榜样示范法提到的教师以及同学提供的榜样示范,二学生本身,也是借鉴法的侧重点所在,不管为学生提供的榜样学习习惯多么合理,如果借鉴者被动接受是毫无意义的。借鉴者需要从意识上意识到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并认识到借鉴对象的优点,选择借鉴对象,然后结合自身具体情况进行主动的学习借鉴。这一方法适用于中高段学生使用。
小学阶段,除了待在学校外小学生接触家长的时间最长,受家长的影响最大。再者,“教育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样的一致性,那么学校教学和教育的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3]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培养的过程中,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这里的联系不仅仅局限于学生出现问题的时候,在平常也应当进行适时的沟通联系。教师要及时的了解学生在家中的行为习惯和学习动态,对其的不良习惯进行及时的纠正,同时要将学生在学校的情况传达给家长,以便其在家庭教育中的要求与学校教育要求一致。与此同时家长也应当积极主动的配合学校工作。现在许多小学利用家校练习册、校讯通以及网络平台(如微信、QQ等)加强家校联系,这样双方的无缝衔接,极大的推动了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1]徐汉林.好习惯是培养出来的[M].北京:海豚出版社,2005.8.
[2]杜萍.有效课堂管理:方法与策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43.
[3]李治山.为了孩子的一生—浅谈小学生斤为习惯的培养[J].教育观察,2012,1(3):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