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从明 张彩霞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7)
随着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进一步关注,高职院校大多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课程体系以期取得更为显著的效果。目前在高职院校里,一般将该课程作为学生的公共必修课或选修课,以合班形式进行大班授课,每周一次,每次两课时进行实施,总学时为16或更多,由专职或兼职心理教师任教。它并不侧重心理理论知识的传授,更为强调的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目前,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都考虑到从学生需求出发,有针对性选择内容。由于课时相对偏少,课程一般都选择和学生生活学习密切相关,学生关注多的主题,比如“自我认知”、“新生适应”、“学习策略”、“生涯规划”等。这些内容大都受到学生的欢迎。
高职院校学生本身在学习上缺少主动,认为老师教多少我就学多少,很少能主动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学生普遍对公共课的态度不积极,在互联网盛行、智能手机过度使用和依赖的情况下,以讲授为主的课堂上很容易走神,注意力难以集中。为了能较好实现课程目标,改变课堂组织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显得尤为重要。
通常情况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依据是学生的出勤、作业完成情况,这种相对单一的评价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最重要的是,无法通过评价知道学生是否掌握了心理调节的方式方法。
高职学生思维活跃,喜欢新鲜事物,但注意力难以保持;有热情,思想开放,但心理承受能力薄弱。将团体辅导的技巧和方式运用到心理健康课程中可以体现实践特性,也可以使师生关系、课堂气氛更为融洽。这种教学方案的设计更强调班级学生之间的互动,可以使班级同学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积极体会感悟,改变教师一堂言的局面,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身心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个完整的团体辅导应包括暖身活动、主题活动、结束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暖身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在正式上课前集中注意力,为进入正式教学而开展准备性教学内容。主题活动和结束活动则是通过老师创造情境,引导学生体验、思考,帮助学生完成正确的价值构建,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
在课程实施初,老师向学生明确本课程的性质和要求,同时将大班进行合理化分组,可以增加学生之间的互动,也可以利用小组成员间的相互督促尽可能保证课堂内大家将注意力放在学习的主题上,并且能在对问题的讨论和分享过程中交流想法和信息,从而减少学生游离课堂外的情况。
每次开始上课时,老师结合主题内容选择合适的小游戏或互动环节,采取这样的暖身活动让大家尽快进入到上课状态,尤其是让大家能主动从手机信息的浏览中转移到课堂内容中来。比如“人际交往”主题,老师要求大家在正式上课开始时先在小组内和大家一起分享下自己名字的取名过程,然后让每组出代表在课堂内分享感受。活动结束,老师总结活动的意义并导入到正式内容。从实施效果来看,大家都谈到了名字背后的意义并能体会到父母的期盼和爱心。学生更容易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运用团体辅导的相关形式,就大家面临的共同问题或困惑进行分析及探讨,在讨论过程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听取他人的意见,完善自己的看法,使学生能体验到一些以前没有意识到的情感和态度,并达到宣泄情绪、减轻压力的目的;老师指导学生通过学习放松训练、自信训练、情绪表达训练、人际交往技巧训练等,使学生学习并强化适应行为,纠正并消除不适应行为,这样的课堂组织形式能够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大家对自身的身心状况有更好的领悟。
在小组化学习的形式中,可以在课程评价中增加小组内成员的评价。老师可以从小组内互动情况、态度、行为表现等方面由小组成员互评,这样综合个人的考勤、作业完成情况可以使课程评价更为综合合理。通过这样的评价反过来又可以促进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动性。
团体辅导的理念和技术应用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需要考虑到学生个人特质。教师在组织课程的过程中还要善于观察,对于那些仍然成为课堂“旁观者”的学生适时提醒。同时,教师在课堂中仍然起着重要组织者的作用,及时对大家的讨论分享进行总结。另外,强调团体辅导活动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优化组合各种教学条件,有效地将讲授与团体辅导技术相结合方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1]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
[2]张晴,钱淼华.试论团体辅导课程的实施[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