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 峰
(重庆商务职业学院,重庆 401331)
抗战大后方日本侵华战争罪行文献既记录和揭露二战期间日本战争罪行,同时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国战场重要文本载体。通过文献的整理研究融入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中,是适应当前习总书记提出的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极端重要工作的实践,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和人才保障。
抗战大后方日本侵华战争罪行文献进行全面系统的发掘整理,从时间维度来说,是指1931—1945年的十五年中日战争时期,其中以1937—1945年的全面抗战期间为重心。从地域范围来说,是指大后方,即未被日军占领的“国统区”,侧重于以战时首都重庆为中心的西南、西北地区。从具体内容来说,在狭义上是指日本在大后方犯下的一切战争罪行,包括大轰炸、大屠杀、强制劳工、对平民的迫害等。在广义上则泛指日本在大后方做出的违反国际法和危害人类的罪行,包括破坏和平罪、战争罪等。这些历史材料的整理,让我们更加懂得铭记历史的重要性。
爱国主义教育是通过情感教育、认识教育和行为教育,将爱国主义思想、精神使受教育者认可、升华并转化为社会实践的过程。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对抗战大后方历史的认知,抗战精神的世代传承,可形成一股强大的爱国主义情感传递给大学生。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是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根基。回顾整理抗战大后方历史文献,就是一部部中华儿女胸怀崇高理想信念,义无反顾地抗击日寇的英雄诗篇,对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至关重要。如重庆大轰炸中重庆人民不屈不挠展开英勇的反轰炸斗争,这些文献的整理研究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培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树立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
抗战大后方精神是抗战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精诚团结、共御外侮的大局意识。在当下这个充溢着竞争的、多元的时代,部分大学生淡漠他人、集体,大局观念缺失。抗战大后方历史精神中所蕴涵的集体主义大局观念会给大学生以警醒和启迪,正是四万五千同胞团结一致,才取得了抗战的胜利,每位大学生都应该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牢固树立集体主义的大局观念。
抗战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理念和精神内涵一脉相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抗战精神的继承和发展,中国革命先烈们的伟大抗战精神又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载体,将其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当中,将更好地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和传播的效果。
抗战大后方历史文献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中国抗日战争持续时间长,过程复杂,内容丰富。这场战争历时14年的斗争历史,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而其中的每一项内容,都是爱国主义教育的资源。不论是历史事件,还是历史人物;不论是历史过程,还是历史结果;不论是实物,还是文物等等,都是珍贵的教育资源。深入挖掘文献资源包括故事、歌谣精神内涵,必将很大程度上丰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传统的思政教育大多是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但是抬头率却很低,利用抗战大后方文献整理的文献资料,鼓励大学生自己到档案馆、图书馆、纪念馆等场馆,查阅自己感兴趣的抗战故事,可能只是一个人物一个小的行为能够影响到大学生思维方式的转变,这是思政课教学中单纯的理论说教无法达到的效果。同时以“勿忘国耻,圆梦中华”为主题开展阅读优秀抗战图书,抗战征文比赛等文化活动,创新爱国主义教育方法,激发大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情感。
校园文化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和环节,将抗战大后方历史事件与革命先烈感人事迹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营造红色校园抗战文化氛围,这样可以使大学生耳濡目染地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抗战精神的熏陶。将抗战大后方等红色资源融入互联网,借助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网络新媒体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传播,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在网上的自由空间里潜移默化地受到红色文化熏陶。
[1]惠晓峰,郝琦.延安红色资源对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现场教学方法的借鉴价值[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2).
[2]张莹.论抗日战争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历史经验[J].南方论坛,2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