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 崔姗娜
从1978-2012年,中国改革开放的35年间,特别是在改革初中期,由于当时的市场需求远没有得到满足,大量的生产要素、社会资源又处于非充分利用状态,在机制体制的市场化变革下,企业通过合理配置资源和要素,有效组织生产,提供基本满足市场需求的各类产品,就会带动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35年间,中国GDP年均增速接近10%,国内经济总量增长了20倍,中国GDP在2005年超过法国成为世界第五,2007年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三,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增长主要表现为粗放扩张型增长。
但长期粗放式生产方式导致的普遍性产能过剩、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在近几年逐渐显现。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判断一个圜家或实体经济的好坏,不仅要看增长的速度,更要看增长的质量。从2012年开始。国民经济增速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回落,增长周期由高速区间换挡转入中高速运行,继续走扩张型发展道路已近穷途。未来中国经济增长之路必将转变到依靠质量和效率提升的新阶段。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今后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
如何衡量和判定经济增长的质置,始终是经济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经济增长质量的关键在于效率,在考量经济效率的诸多指标和方法中,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由于其特有的综合性特质,使得它一经问世便受到经济界格外的关注和重视。
全要素生产率由索洛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首次提出,后经丹尼森等各国经济学者的不断充实和完善,形成了较为系统和相对成熟的全要素生产理论与测算方法。全要素生产率被定义为“生产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的效率”。TFP的增长率是指当全部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劳动、土地等)的投入量都不变时,而产出基仍有增加的部分,因而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可以用来衡量除去全部生产要素以外的纯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的生产率的增长。
自二十世纪中后期开始,一些有影响的大型国际机构在研究各国和地区经济发展时,就开始把TFP的变动情况作为衡量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手段。特别是近二十年,世界银行、经合组织等经济机构以及各国知名经济学者在有关亚洲、中国经济发展的研究报告中也都估算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趋势。其中比较著名的观点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对当时广被看好的东亚奇迹提出的质疑。克鲁格曼通过测算六十年代以来东亚新兴工业国家的全要素生产率。发现各国除规模扩张外的技术进步率几乎为零,这些国家持续了较长时期的高速发展主要依靠的是资本和劳动的大量投入,而不是技术进步或生产率的提高。在此基础上,克鲁格曼阐述了另一个更加引起广泛关注的结论:这种靠大投入而不提高效率的做法。容易形成经济泡沫,在快速发展的繁荣背后,危机不可避免的同时存在,并迟早会进入大规模调整。克鲁格曼对东亚奇迹的质疑和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掀起了国内外机构、学者运用全要素生产率测算世界各国特别是亚洲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第一次热潮。
世界大型企业联合会(The Conference Board,TCB)在经济指数研究和数据分析领域有着广泛的国际影响力。在2014年开展的一次业务合作中,我们对该机构运用TFP测算的我国自建国以来的经济增长效率有了初步的了解。他们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看法和观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从1952-2013年。中国TFP增长呈现波动变化走势,亮点出现在2001-2007年,这个时期全球市场规模出现扩张,而中国此时在劳动密集型行业的竞争优势也不断得到加强。此阶段TFP对国内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峰值。2.任何一个新兴国家,早期都会处于一个迅速赶超的快增长阶段。这主要是由于可以得到的先进技术之间存在差距.而且这些技术已经成熟,所以基本上通过一定的投入和适度的管理,当然也要有好的机制,就会呈现一个比较快速的增长。但即便是这种增长。其内在的增长效率也是不同的。3.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着劳动力成本快速上涨和人口红利减少的困境,生产率的提高必须更多的来自于结构性改革,企业效率和创新能力的提升。现在普遍的观点是中国的劳动报酬上升了,因此竞争力下降了,但如果劳动报酬上升的速度和劳动生产率上升的速度是一致的。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最好的结果当然是劳动生产率的上升超过劳动报酬的上升,竞争力得以保持下去。
全要素生产率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逐渐被国内学者所关注。最早研究全要素生产率的国内专家是李京文院士于1993年与美、日学者合著的《生产率与中美日经济增长研究》,该书首次对我国生产率与经济增长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研究和分析。近几年。国内知名研究机构和经济学者也就TFP展开了广泛、深入的研讨论证。并运用各种全要素生产率工具尝试测算中国经济的增长质量到底如何。重要的转折点发生在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当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增加研发投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克强总理指出,“全要素生产率是‘十三五规划编制中加入的一个新概念”,“企业要通过提高生产率提升效益,中国经济也要通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至此,关于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和运用开始由学术界进入到政府层面。可以预见,国内即将迎来全要素生產率研究和运用的又一次高潮。
不可否认,全要素生产率是宏观经济学、特别是是经济增长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今后一段时期,它都将成为分析经济增长动力和源泉的重要工具。但在借鉴使用的同时。也应看到该方法的局限性,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更要结合本国实际情况不断加以调整和完善。
(作者单位:国务院国资委信息中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