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严亮
对于制药企业,除了其构建的商业模式、掌握的核心技术外,与其同模块的设备、系统的运维管理、能源管理、成本管理、维持稳定的生产条件,也是检验企业竞争力和赢得市场的重要因素。因此,这也将使得设备、系统的日常管理、维护保养、运行维修等工作成为设备管理的“常态化”内容,并将上述工作作为一项战略举措予以重视,而不仅只是生产环节。十三五规划期间,国有企业的战略转型意味着制药企业即将进入或者已经进入精细化运作、管理的阶段,由粗放转为集约。对设备检维修、能源供应部门来说,这一课题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其中,一个重要集约精细型管理思维就在于对设备的运维管理、节能管理,以便发挥“最大效能”。其基本逻辑基础在于延长设备的使用周期、降低突发性故障率,保障设备的不间断运行来维持产品的高品质,从而保证公司效益,支撑企业“十三五”规划目标的稳步实现。然而现代企业管理的实践告诉我们,仅靠技术人员的重视还远远不够,其重要性应上至公司管理层,下至基层每位设备的使用者。只有企业核心管理层重视设备设施的运维管理,在有人力、物力等资源的投入和决策的优先及基层使用者的支持下,设备技术人员才能在其设备管理实践工作中把部门的工作做到实处。下面,通过从设备管理(维护保养,运行管理、故障维修、节能管理)的角度,浅析设备运维部门目前面临的问题。
设备运维管理部门现状分析
设备维修维护、保养及资源使用现状分析。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各动力、能源等设备设施全年保持不问断运行状态,且由于工作环境比较恶劣,而且负荷变化频繁,常因客观原因(受到振动、冲击、摩擦)或主管(操作不当、润滑不良和维护不及时)原因导致设备效能变差、磨损加剧等故障占比较高。因此,执行和落实各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还能降低设备运行风险和生产成本,保证生产安全。
部分设备资料和档案不全,缺少相应的维护管理制度。部分设备没有建立相应的设备台账和技术档案资料,无法建立完善的维护管理制度,而使得维护工作处于失控的状态,且使用操作及维修人员对设备本身熟知度不够,导致使用人员只注重设备的使用性能而轻保养,对设备没有明确的保养要求,不能按照正确的技术操作规范进行,导致了设备频繁地发生故障,甚至报废。这样不仅降低了维护工作的效率,同时也增加了设备维修的费用,难免影响了正常生产和设备使用。
维修工作较为“被动”,突发型故障时有发生,设备维修工作量大,疲于应付。现有维修工作仅仅围绕在“哪儿坏修哪儿”,“谁报修给谁修”的工作模式,在维修实践中发现,如果设备预防性维护工作的时限周期和技术质量落实不到位,劣化型故障的消除和预防得不到更好的解决措施,那么突发型故障就时有发生,这样势必导致设备维修人员疲于应付。
在线监控数据,仅作参考,重点应放在现场管理。运行人员依赖于(水系统、空调系统)在线监控系统,对现场巡检、监管的力度和频次降低,甚至当现场故障、事故已经发生,上位机监控系统出现故障报警时,才进行现场检查处理,导致动力输配、能源供应的连续性、安全性得不到有效保障。在线监控系统对设备使用和运行管理人员来说,可作参考,但重点应以现场数据和现场巡回检查为主,将设备突发性故障控制在劣化性故障阶段。
动力设备与实际需求不平衡,造成水、电、汽(气)等资源的“过剩”。各车间在初建时,从初期的负荷计算、安装设计、设备选型阶段均按照“最不利”因素考虑,存在设备与车间实际负荷不匹配,存在“大马拉小车”现象,如此一来,与设备配套的辅助设备设施及水、电、汽(气)供应亦大于實际需求。这样,不仅造成部分资源“过剩”,还会导致设备的偏工况运行,易损易坏。
生产设备的选型在满足生产工艺的前提,还应结合现场使用条件、使用环境等因素。对于生产设备,在初期编写uRs、选择型号时,除可满足生产工艺需求外,还应结合现场安装条件、使用环境等因素,综合考虑。以选择“最合适”的设备,避免发生设备的一次性投入过大,增加后续设备维护、管理成本。
维修维护工作除了做好合理配件的应急储备外,还应充分发挥“利旧”设备、配件的作用。
设备在使用过程中都有其独特的技术条件和环境,因此,在设备维修过程中要做好应急配件的储备工作,这是维修工作的重要内容。例如,对于已报废的设备,但若其配件仍具有一定使用价值,应考虑其使用性能和完整性的基础上,进行拆东墙补西墙的管理方式。
机房耗电主设备的运行管理、能源管理现状分析
机房设备主体分散,主耗电设备缺乏关联性和集成性、设备运行匹配性差,节能效果不明显。
如暖通空调系统中的冷冻站,由多设备构成,是需要冷水机组、冷冻水泵、冷却水泵、冷却塔、管道阀门、控制系统等设备相互协调联合运行从而发挥综合性能的有机整体,其本质上是一个系统工程。但在实际情况中,目前动力机房的实际运行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具体问题表现在:
分头行动,难以统一:车间冷冻站、空压站的工程管理,采用对各车间、各设备分开招标,暖通、强弱电专业分别进行安装的形式,并没有按照系统工程来组织,造成冷冻站的设备运行管理、整体性能等方面都不理想。
控制单一,全凭经验:制冷机房、空压站是基于设备运行的起停控制和面向机组的简单变频控制,依赖于运行人员的经验操控,无法保障机房实际处于高效运行工作点。运行效率较低。
各自为政,不成体系:冷冻站、空压站责任主体分散,各方只对自己工程内容负责,缺乏系统工程思想,一般采用独立、简单控制方式,各个主耗电设备控制缺乏关联性,无法达到资源的充分共享,设备运行匹配性、智能性、集成性体系不够,节能效果不明显,不便于节能管理。
废热回收,仍需挖掘:在暖通空调机房,当空调机在制冷时,从车间(低温热源)带出的热量再加上制冷机消耗的电能做功产生的热量,通过冷凝器和冷却塔将热量排放到室外(废热),因此,若将这些废热更进一步回收利用,不仅可以减少环境热污染,更可以达到节能的目的。endprint
今后运维部门的定位、使命、及发展导向
结合公司“十三五规划”的总体目标和要求,今后运维部门须进一步拓宽思维,明确任务,运用精细化管理这一思维,在运行好,预防性维护好、维修好各设备设施的同时,须调动一切可调动的资源,充分地发挥设备管理、能源管理、人员管理职责,落实好各设备设施、人员的主体责任,着力解决设备维修工作的同时,坚持设备运维的关键在预防,而非维修这一思想。并建议计划性的采取如下措施:
以“运行为基础,管理为主线”,管好、用好、维护好各设备设施;
强化业务技能,层层落实、推进岗位责任、提升员工的担当意识和积极性,培养一批责任性强、业务技能熟练、责任性强、有担当意识的业务骨干,掌握并担负起关键车间运行、关键设备设施、关键点的运维管理工作,并促进员工的个人发展;
继续深化各运行车间的布局调整,将运行维护工作做细做精,作准做实;
观察统计各车间设备、系统的运行用能动态及规律,深挖各车间的节能潜力。将节能降耗工作作为本部门一项持久的、可持续性发展的战略目标,在保证正常使用、运行的前提下分步骤、探索性的开展节能增效举措。
运维部门今后工作创新及展望
实时把握政策动向,引进现代企业设备管理的新方式方法和理念,以满足设备运行维护管理的精细化需求;
逐步完善设备管理制度,健全设备档案及资料,做到一切维护保养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常做多做事故预想,对设备的运行状态做到“心中有数”,有效掌握设备劣化型故障发生的“规律”,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提前开展适合设备设施的运行、维护保养和管理工作。把全面提升设备综合效率作为改进设备检维修的关键,将维修工作由“被动”转为“主动”;
严格落实好重点设备设施的主体责任,加强使用操作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識和注意事项,深化维修维护人员的现场实践专业技能训练,力争在设备运行的劣化阶段将故障清除掉;
加强和设备使用部门、班组的有效沟通和协调配合,让使用人员逐步了解设备的操作规范、努力使设备达到较为理想的使用效能,让使用科室理解生产部门与运维部门是同命运、共担当的关系;
根据设备的使用情况采取分类管理的方法,对于设备的运行状况建立完善的管理档案,特别是对于将要报废的设备进行综合评估和修复可行性分析,将修复成本和该设备创造的价值进行对比,从技术,经济效益、维修成本等方面综合考虑,决定是否对设备进行修复利用,避免二次投入过大。
继续深度挖掘各设备、各机房的节能潜力,对动力、能源站点进行系统性、智能性、集成性的深入优化整改,使资源达到充分共享,实现集中、高效、便利的统筹化管理,确保动力能源站点的整体效率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准。
综上所述,目前国有企业各设备机房、能源分配、运维管理等方面整体存在主体分散、供求不平衡,各关联设备设施匹配性不尽人意,管理人员、使用人员及运维部门思想较为传统,如将上述各设备设施相互协调,按照系统性的工程联合运行,势必产生显著的节能效果。
(作者单位: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