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内外战争

2018-01-24 17:11秦浩轩
老友 2018年1期
关键词:中原战争文明

秦浩轩

不同时期的战争或同一时期发生的不同战争,有其特殊性及特定的意义。历数古代中国历史上的战争,依据是发生在中原王朝与周边部族之间还是与其他国家之间,可将其分为民族战争和对外战争。

民族战争

夏商两朝耕耘于黄河之滨,其方国部落特征还很明显。姬周西出岐山,东渡黄河,牧野之战,定鼎中原,因疆域辽阔而行分封,随着诸侯率领族人、国人奔赴各地履职,周文化得以传播四方,华夏族基本形成。

春秋时期,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號,称霸中原;燕、赵、秦经营塞北,教化戎狄,为防御匈奴南下抢掠,三国分别修筑了长城;楚王经略东南,融合苗越,楚辞应时而生;秦扫六合,筑长城,修驰道,统一文字,政治一统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匈奴自现身西北,以铁骑游牧为生,骁勇善战,始终是西汉武帝的心头之痛;为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张骞出使西域,中原文明经丝绸之路向四周传播;卫青、霍去病远征漠北,赢得了战争也耗尽了国力,但为中央政府管辖西域提供了法理依据。

汉末魏晋,天下纷争,特别是经永嘉之乱、五胡乱华的冲击,中原政权难以为继,被迫南渡,淝水之战奠定了胡汉南北对峙的基础。面对先进的中原文明,北魏孝文帝誓弃胡俗,全面汉化,顺应了民族融合的大趋势,极大地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隋唐统治者因兼具胡汉血统而获得广泛认同。北伐突厥、西征高昌,让丝绸之路成为坦途。

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宋辽、宋夏、宋金之间有战争也有互市,人们迁徙频繁,民族融合加速。蒙古人以铁骑弯弓征服了中原大地,元朝的民族歧视政策激化了社会矛盾,元末纷争,朱元璋异军突起,蒙古人再次退居长城以北。

有明一朝,北方威胁不断,先有瓦剌鞑靼,后有东北满清。清朝建立后,联袂蒙古,南征北战,开创一代基业。清代统治者因地制宜,北伐噶尔丹,南改流官制,统一多民族国家基本建立起来。

中原政权与周边部族间的民族战争,是不同文明和生产方式间矛盾的必然产物,虽有破坏性,但也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融合,传播了先进的中原文明,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还给中正庸和的传统中原文明注入了血性刚毅和生机活力。

对外战争

古代中国的对外战争,大致可分以下几类:

一为宣示宗主国威严或帮助藩属国捍卫安全而战。如唐高宗受新罗之邀征伐百济、高句丽,明军受阮氏王朝之邀出兵越南,明万历朝李如松奉诏驰援朝鲜李氏王朝抗击日本丰臣秀吉入侵等。

二为捍卫中华文明而战,属于典型的文明间冲突。如公元751年唐朝与大食(阿拉伯帝国)间的怛罗斯之战,就是东扩中的伊斯兰文明与形成于隋唐时期的中华文化圈之间的文明冲突。此役基本将中华文化与中亚阿拉伯文化分隔开来,划定了各自的势力范围,中华文明从此逐渐退出世界舞台,趋向内敛和保守。

三为捍卫领土主权而战。如中俄雅克萨之战。清朝建立后,南向而治,严禁百姓进入东北,从而便利了沙俄的东扩。中俄两次雅克萨战后签订的《尼布楚条约》,基本奠定了近代中俄东段边界的基础。

古代中国历朝固守重农抑商政策,小农经济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内敛中庸的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由此决定了古代中国的对外战争,其政治目的远远大于经济目的。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原战争文明
漫说文明
文明过春节
新时代的啊哩哩
绿色农业逐梦中原
校园足球中原行活动掠影
对不文明说“不”
象牙战争
文明歌
战争催生的武器
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