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德铭
麓塘和横畈是两个相邻的村庄,但也是世仇,起因就是因为水。水是农家的命脉,从这个意义上说,那条响水溪就是两个村共同的命脉。但响水溪是条山溪,俗话说,一涨一歇山溪水,这条在汛期时可造成洪水泛滥的响水溪,平时的水量并不大。所以为了争水,两个村的人经常发生械斗。民国三十六年,横畈村的人在一次械斗中打死了麓塘村的一个人。凶手被捉拿归案,最后死在了牢里,因此两个村更是结下了不共戴天之仇,老死不相往来。
解放以后,经过人民政府的协调,在响水溪的上游人工开凿了一条支流,通往横畈村,并在支流上设了两道闸门,一道由麓塘村人控制,另一道由横畈村人控制。但由于响水溪是在麓塘村的地界上,所以麓塘村人在修筑堤坝时存了私心,将朝横畈村一侧的堤坝修得比里侧的高许多。目的就是一旦再为水发生争执时,可以将外侧的堤坝当作城墙,防御横畈村的人前来抢水。想不到这样的事果真发生了。
那一年大旱,原本水量就不充沛的响水溪只剩下了涓涓细流。麓塘村人见状就将己方一侧的闸门一关,把水都引向了自己村的田里。这么一来,横畈村的田地就干了。横畈村的人当然不干了。他们找到区里的鲍区长,说大家都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横畈村受灾将直接给国家造成损失,领导不能不管。这事区里如果再不采取措施,他们也顾不得许多了,大不了来个鱼死网破。其实横畈村人的这些话也只是吓唬人的。因为麓塘村人早做好了防备,已经派了人24小时在堤上巡逻,村里人也都进入了“一级战备状态”,再加上像城墙一样的堤坝,横畈村人想要来抢水,几乎是不可能的。
可是站在鲍区长的角度上,就觉得问题非常严重,要是两村再发生械斗,死了人,他这个当领导的难辞其咎,必须尽快解决这一难题。他找来了麓塘村的村支书朱雪生,要他回去做好村民的工作,开闸放水。朱雪生四十多岁,担任村支书已近十年,平时在村里也颇有威望,但他知道,这次工作的艰巨是前所未有的,因为如果让横畈村的人把水引走,本村的田就要减收甚至绝收,这可是关系到全村人能不能填饱肚子的头等大事,村民们怎会轻易答应。果然,当朱雪生把开闸放水的话对村民们说了后,立刻遭到了村民们的坚决反对。有的说,当年你的伯父就是被横畈村人打死的,你这是数典忘祖。还有人说,你要是把水放给横畈村,你就是全村的罪人,麓塘村将再也没有你的立足之地。
众怒难犯啊!朱雪生到区里把情况向鲍区长做了汇报。鲍区长听了很生气,敲着桌子说:“这些村民怎么一点觉悟都没有?!下午我就带上派出所的干警过去放水,看谁敢阻拦。”朱雪生一听这话,心想这可不得了。他深知村民的法制意识还很淡薄,要是强行去放水,不知道会闹出什么样的事情来,就赶紧阻拦,并承诺一定会把这件事处理好。鲍区长这才转怒为喜,微笑着说:“这才对了嘛。坚决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是一个共产党员应尽的责任。你也是个老党员了,组织相信你,一定会把这件事处理好的。”
朱雪生回村后,要老婆收拾好行李。晚上十点,他带着酒菜来到堤上,对两位负责当晚巡逻警戒的村民说:“你们辛苦了,来喝点酒吧。”两位村民见村支书亲自来慰问他们,都很高兴,乐乐呵呵地吃喝起来。朱雪生在一旁频频劝酒,没多久,两个村民都有些醉了,朱雪生就让他们回家去休息,由他来顶岗。那两个村民就高兴地回去睡觉了。等他们走后,朱雪生立刻把通向横畈村的闸门开到最大,眼看着一泓清泉汩汩地流向那条干裂的支流,他的脸上露出了一丝苦涩的笑。
第二天早上,村里人起来一看,发现水都流向了支流,这还了得?就去把那两个值守的人从床上拖了起来。那两人一看闯了祸,就把昨晚上村支书请喝酒,又让他们回去睡觉的事都说了出来。这一下大家都明白了,原来这一切都是朱雪生干的,于是村里人群情激愤地都涌向了朱雪生的家里。可到了他家门前一看,他家那幢旧瓦房正由“铁将军”把门,夫妻俩都已不知所踪。
朱雪生夫妇此时已到了县城,住到了女儿家里。鲍区长知道这件事后,找到朱雪生说:“雪生啊,你放心吧,我派人送你回去,村民们那里我负责给你摆平。”
可是朱雪生却说什么也不肯回去,他说:“区长,其实我住到城里来并不是因为乡亲们。我女儿快生孩子了,需要我们,我们是来管外孙的。我只希望您帮我一个忙,给麓塘村派个新支书,他们不能没有带头人啊。”而他真实的想法却是,经过那次放水事件,乡亲们对他的误解不是一时消除得了的,毕竟这是关系到全村人温饱的大事。这时候要他再去做乡亲们的带头人,效果肯定不会好,所以才会要求鲍区长给麓塘村另派一个新支书。
又过了几天,朱雪生女儿家的门被敲开了,原来是横畈村的村支书余根国和几个横畈村的村民来了。余根国上前一步握住朱雪生的手,感激地说:“朱书记,你的事我们都知道了。你到我们横畈村来当书记吧,我们全村人都服從你的领导。”朱雪生婉言谢绝了。
不久朱雪生的女儿生了孩子,但是带外孙的事朱雪生的老婆一个人就能行。朱雪生身强力壮,自然也闲不住,就去砖厂打零工用板车拉砖。过了几年,他居然开了一家物流公司,当起了老板。
光阴荏苒,转眼三十多年过去了。这一年的汛期,由于受到连续强降雨的影响,响水溪河水暴涨,几乎和麓塘村这一侧的堤坝持平。麓塘村的时任支书朱锦昌看着一寸一寸往上涨的溪水,心里急得像一锅滚油。村里的青壮年大都出去打工了,尽管留下来的妇女老人全都动员了起来,但面对汹涌的溪水,人的力量显得那么的渺小,一旦溪水漫过堤坝,后果不堪设想。这个时候如果能将支流上的闸门开启,将洪水分流,就能有效缓解麓塘村这边的险情。但是朱锦昌也知道,由于横畈村没有堤坝护村,突然有大量的水涌入,会给横畈村造成很大的损失。尽管如此,朱锦昌还是决定给横畈村的老书记余根国打了个电话,向他求助,毕竟这边要是决了堤,将危及到无数的生命。可是就在朱锦昌拿出手机准备拨号时,有人过来告诉他,说余根国已经带着几个人奔闸门而来了。朱锦昌吃了一惊,心想莫非他们来护闸了?如果是这样,那么电话打了也是白打,还是赶紧组织村民们转移吧。朱锦昌正这么想着,忽然发现脚下的洪水渐渐低了下去,就在这时,有人喊道:“横畈村开闸放水了。”朱锦昌放眼望去,只见在支流的入口处,奔腾的洪水一分为二,似千军万马呼啸着涌入支流,主流这边的险情瞬间得到了解除。朱锦昌这才知道,余根国他们不是来护闸的,而是来开闸的。
不一会儿,余根国一行人也上了堤坝。朱锦昌含着激动的泪水隔河喊道:“余书记,谢谢你们救了我们村,此恩此德我们一定不会忘记的。”
余根国也喊道:“朱书记,你不用谢我们,要谢也得谢你们的老书记朱雪生,三十多年前要不是他做出榜样,今天我们或许也不会这样做。”这时,麓塘村一侧的堤坝上已经站了很多人,尤其是经历过当年那次事件的一些老人,想起当初自己也曾参与逼走朱雪生的事,不由得惭愧。
麓塘村的人一致决定去请回朱雪生。朱雪生是麓塘村人,当初因为他们的错误,使他背井离乡三十多年,现在他们要把他请回来,诚恳地向他请罪。于是村里就派出了以朱锦昌为首的一个代表小组,来到了朱雪生的女儿家。来开门的正是朱雪生的女儿,她告诉大家,朱雪生已于两年前病故,再也不能回麓塘村了。听到这一消息,来的人个个痛惜不已,全村人都想弥补以前的过错,但可惜还是迟了一步。这时,朱雪生的女儿从里屋捧出了一个包袱,当着大家的面打开,里面是一个骨灰盒和一张银行卡,说:“我爸曾交代我,一定要把他的骨灰葬在家乡的土地上。还有这张银行卡,里面是我爸这些年赚的两百万元钱,他也交代我,一定要用在家乡的建设上。”
朱雪生的骨灰运回村里的那天,全村人都到村口去迎接了,有的还专程从外地赶了回来。他们把朱雪生葬在响水溪的堤坝边上,还造了一个漂亮的坟。大家都叫它书记坟。
〔特约编辑 缪 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