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
进入年底,随着气候转凉,北方省份的部分老人又开始了一年一度的南飞之旅。人们形象地将这些每年天气变冷就飞往南方、第二年春天气候转暖再返回居住地、随气候而迁徙的老人称为“候鸟”。近年来,“候鸟”式养老渐成时尚,成为一部分老人孜孜以求的生活方式。
一般认为,这种“候鸟”式的生活属于“季节性休闲养老”,是指长期居住地和临时度假地分离的季节性养老方式,其特点是休闲度假、旅游与观光相结合。“候鸟”式养老的主要形态是短暂流动,而非永久迁移。这种迁徙式养老是否是老人们最佳的生活方式?“候鸟”是否适合所有的老人?对此,我们应该进行一些理性思考。
一、“候鸟”养老应遵循“顺四时”原则
古代先哲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认识到养生思想、养生方法应当顺应自然环境,而地域养生思想的形成,更是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黄帝内经》中涉及到地域养生的描述有很多,如《素问·宝命全形论》日:“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日人”;《素问·六节藏象论》中云:“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灵枢·岁露论》中云:“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灵枢·邪客》中云:“人与天地相应也”,等。这一系列理论表明,地理环境的不同,可以直接影响人体的健康,甚至导致疾病发生。《黄帝内经》奠基于中国传统哲学的基础之上,是中国古代养生文化的集大成者。它运用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总结了先秦时期医药学丰富的实践经验,集先秦诸子理论及医药学实践之大成,形成了系统的养生观,为中医养生学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也对地域养生思想之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黄帝内经》提出的“顺四时、适寒暑”等思想,至今仍有重大指导意义。
顺应四时的变化调摄起居,是古今中外养生的共同之处。中国自周秦以来就已经注意到四时季节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和疾病有着重要的影响。《灵枢·本神》道:“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强调顺应四时和气候变化,才能健康长寿。
二、“候鸟”更适合“青年老人”
在我国古代,“五十而知天命”,到这个年龄就算老年了,还有60花甲,70古稀,80~90 岁为耄耋之年,100岁为期颐之年之说。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新的年龄分段:60岁至74岁为年轻老年人,75岁至89岁为老年人,90岁以上为长寿老人。这个年龄段的划分,把人的衰老期推迟了10年以上,对人们的心理健康和抗衰老意志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大量研究顯示,适合参与“候鸟”式养老者,应该是身体健康或基本健康、具有中高收入的青年老人。这是由于在当代,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学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人均寿命不断延长,大多数60岁至74岁的年轻老年人,保持了身体相对健康的水平,对于“候鸟”这一需长途跋涉、温度湿度大幅度变化的旅游养生养老方式基本能够适应,不至于对身体造成较大的伤害。
近年来,老年养生旅游潮兴起。离退休老年人的一大特点是有充足的闲暇时间,目前中国每年老年人旅游人数已经占旅游总人数的20%以上。“候鸟”式的生活,标志着我国的养老服务业从过去的居家养老、社区照料、机构养老的静态养老模式,逐步向休闲式养老、度假式养老的动态养老模式转换。老年人的生活空间得到了拓展,老年人愉悦了身心。黑龙江等北方省份的老人,能够在北方冰天雪地的日子里,在海南等地享受温暖的阳光、金黄的沙滩、碧蓝的海水,与椰林相伴,与海风为伍,品尝鲜美的鱼虾,吃上新鲜的南方水果,的确令人心旷神怡,这种“候鸟”养生得到了相当一部分青年老人的青睐。
“候鸟”养老改变了传统的养老观念,大大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是老龄产业链的重要环节。只要有足够的经济条件、观光旅游的消费能力和良好的身体条件,老年人就可以实现在不同季节到不同地方换季养老、移地养老的梦想。“候鸟”养老的做法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在全国范围内盘活商业化养老资源的重要机制。“候鸟”养老激活了被闲置的养老资源,满足了老年人旅游观光、走亲访友、治病休闲、文化养生、生态养老的需求。“候鸟”养老既使老年人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也使老年人的养生需求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值得肯定。
三、健康状况,决定您是否做“候鸟”
研究发现,由于健康等原因,75岁以上的老年人做“候鸟”存在一定的不利因素,可引起许多不良反应,诱发严重疾病,应引起高度重视。特别是患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支气管哮喘、安置心脏起搏器、消化道溃疡、肾病综合征等疾病或患两种以上重大疾病的高龄老人,更应特别谨慎。这是因为高龄老人各种组织器官功能减退,例如神经组织萎缩,导致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消化吸收功能减弱;肝脏解毒功能减退;心肌萎缩,心功能减退;醛固酮、睾酮、黄体生成素昼夜节律振幅明显减小或消失等,都是引发重大疾病的原因。
高龄“候鸟”老人易出现以下几个问题。
1.体温调节功能较低易中暑。一项日本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显示,在一定气温和湿度环境内,75岁的高龄老人与65岁的老人相比,前者的体温调节功能较低,体温上升幅度是后者的近两倍。日本每年因中暑而死亡的人中,65岁以上老人约占80%。科学家发现,在气温32.5摄氏度、湿度60%的环境中待上90分钟,20多岁年轻人的体温只上升0.17摄氏度,65岁老人上升0.34摄氏度,而75岁的老人则上升0.66摄氏度,相当于65岁老人的1.9倍。
2.南北方饮食差异较大易出现水土不服。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北方的高龄老人在多年日常生活中形成了自己的生活、饮食规律和特点。来到南方,气候变化,加之南北方饮食结构、种类有很大差异,可引起老人生物节律的改变。老人的适应能力相对较差,极易使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加重。在南方地区有时会连续降雨,造成气候潮湿闷热,湿热交蒸,使老人受感“暑湿之邪”,临床表现出纳呆食少、尿黄、苔腻、倦怠乏力、身体困重、口苦口粘等水土不服的症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