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绍龙
现代人用伞,用的是它遮雨挡阳的功能,只有在拍照的时候,红的,绿的,黄的,花的伞,才成为一种装饰。而作为工业时代的产物,现在的伞生产起来已经十分简单,统一的标准,流水线作业,钢制伞骨,机器印刷的伞布,组装后可以伸缩折叠,携带轻巧方便。打开一把机器伞,钢铁碰撞发出的声音十分清脆,同时也有些冷硬。
而水竹傘不同,它的原材料来源于大地上的竹木,其工艺起源于民间,出自于手手相传的匠人世家。而现在仍保留着水竹伞传统制作手艺的人,往往深居山里,他们很少受工业气息的影响,过着与世无争的散漫日子,日复一日地重复着那种繁复的手工制作。
一个草木茂盛的夏日,我从丘北县城出发,驱车60多公里,来到官乡的向阳村。这个只有138户的壮族沙支系聚居村落,分成四个片区分布在白马河谷的两岸,村子选择了稍为陡一些的山坡建房,而相对平整的山冲和谷地,则留做耕地。村子背后的山冈上古木森森,房前屋后除了梨、桃、李、柿子等果树外,多种植大蓬大蓬的水竹,高高的水竹弯下头颅,好像在垂钓瓦房顶上的喜鹊。河谷里的水稻,坡地上的玉米,山梁上的树林组成了一片绿海,古色古香的小村仿佛漂浮在绿色浪潮中的古船。
做水竹伞的人家姓张,已经传承了10多代人,有260多年的历史。最老的艺人叫张荣华,已经87岁,他的儿子张文清没能接过这门手艺,而29岁的孙子张国庆成了最年轻的传承人。
水竹伞因选用当地优质的水竹作为原材料,做成伞帽、伞把、伞托而得名。做一把水竹伞从选择竹子开始,之所以用水竹来做,是因为这种竹子筒粗节长,竹质坚硬,韧性和弹性很强。砍竹子的时间,选择在立冬后至次年立春前,冬时腊月,天气干燥而又寒冷,害虫都进入了冬眠,此时正是砍竹的黄金季节。这时竹子生理机能活动迅速减弱,养分和水分都集中到根蔸里去了,竹株养分含量极低,水分含量也很少,而且竹材组织结构紧密,质地坚韧,强度也大,蛀虫难以侵害。
我去采访的时候,很想从头到尾目睹一遍水竹伞的制作过程,但一把水竹伞的制作要一周时间才能完成,我只有半天时间,只能看主体骨架的安装。伞的结构不复杂,但要完成这么多的部件的制作和组装,光工具都有数十件之多。锯子、砍刀、削刀、大小扯转、凿子、尺子、支架、印花模子、刷子、针等一大堆。
伞是一种有轴的器物,从上到下由伞帽、伞托、伞把三部分构成,其实伞帽和伞托是连在一起的,也是伞的主体。但伞把是一把伞的主心骨,伞打开时靠伞把来支撑,收拢时也是以伞把为中心。伞把的制作是最简单的,选择一根直径为2厘米的笔直竹竿,根据需要取舍好长短就行。有了伞把,制伞就从破竹子做伞骨开始。伞骨的数量根据需要做成28根、32根或者是36根不等,根数越多,伞骨越细,细的伞骨宽度只有1~2毫米,粗的也不过4毫米左右。我去的时候,已经有一套制作好的伞骨,工序就从伞帽轴和伞托轴的加工开始。
张荣华老人身板硬朗,精神矍铄,除安了一口假牙和耳朵有点背外,其它都没什么毛病。伞的组装就由他来完成。因为加工的工具不是集中在一个地方,所以制作的过程老人不断地转换地点。他先在木马上用锯子锯下两截直径3厘米,长5厘米的嫩松树,用来做伞帽轴和伞托轴。然后拿到支在墙脚的一个破旧木板搭成的棚子里,那里有一个用双脚踩动踏板来带动旋转的扯转。制作伞帽轴时,他把松树筒子中间钻一个圆柱型的孔,然后把它套在木轴上,在踩动扯转带动松木飞快旋转的时候,用锋利的宽口削刀把树皮削了,把木头削到自己需要的粗细,再削成上小下大的形状,伞帽轴就做好了。伞托轴和伞帽轴一模一样,只是使用时,伞帽轴要固定在伞把顶端,大头朝下。伞托轴套在伞把上,大头朝上,可以上下滑动。
接着又转到一间房里在伞帽轴和伞托轴上刻槽,因为树嫩(张国庆跟我说,本来伞帽轴和伞托轴都应该用木质坚硬的树来做更好,但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做给我们看,只能选择嫩松树)这个过程刻得比较轻松,要安插28根伞骨,所以要在伞帽轴的下端、伞托轴的上端均匀地刻出28个槽。伞骨安好后,用铁丝捆扎作临时固定,然后用细小的钻花在伞帽轴和伞托轴上连着伞骨一起钻孔,4根伞骨做一组,分7次钻完,再用一根长针穿上棉线沿所钻的孔穿过去结好,这样就把伞骨固定在了伞帽轴和伞托轴上。他把伞帽和伞托安在伞把上,在伞帽的伞骨上找到预先开好的槽,将伞托的伞骨对应着一一插好,用棉线穿过打好的孔拴好,伞帽和伞托就连接起来了。伞面打开,老人开始在伞沿上绕线,用一个小卡子卡住两根伞骨之间的距离,一圈绕下来,伞骨就被均匀地固定好了。
伞托和伞帽的制作一样。只是伞帽在上,伞骨长,向下斜张开。伞托在下,伞骨短,斜着向上撑开,与伞帽上的伞骨相对应,对伞帽起着支撑拉动作用。伞打开后,要有个类似弹簧的开关弹出来抵住伞托轴,伞帽才能固定下来。这就必须在伞把恰当的位置安一个开关。此时我才真正目睹了民间艺人的智慧。老人先找准位置后在伞把上开了一个2厘米多长的口子,然后拿出一截带着竹节的5厘米长的竹片,带竹节的一端,横截面变宽,受力面大,能抵得住伞托的轴。老人把竹片不带节的一端削成孤型,然后斜着别进伞把里,因为是用力硬塞进去的,竹片被牢牢地固定在那个位置,而带节的那端是翘在开口外面的,竹的弹性好,闭伞时,把竹片按进伞把里,伞托轴自然滑下,伞跟着关闭,开关又自行弹回原位。
一旦伞帽和伞托连接上,一把伞的骨架就齐全了。接着就可以在伞面上裱上优质的白绵纸,糊上伞边,然后刷桐油,刷好,凉晒两天,再刷第二道。除了在白绵纸上刷油,还要把所有的棉线都刷透。桐油具有防虫、防水的作用,可以增加白绵纸和棉线的强度,而且无论日晒雨淋,都不会破裂、褪色、变形。
上色和印花是提升一把水竹伞形象的关键环节,整把伞面的底色是要保留原汁原味的白色,还是要染成其它大红、暗红、金黄、紫色、蓝色还是绿色,这时全由制作者的兴趣决定。染了底色的伞面还可以在上面画上山水、花鸟等简单的图案。而白色的伞面上会印上一些图案作为装饰。张荣华的印花模子有大、中、小三种,伞骨与伞骨之间的空档,从伞沿向上越来越窄,印上去的图案也是由大到小。大的图案是壮族民居吊脚楼,也是壮族的图腾;中等的图案有花、燕子、喜鹊、蝴蝶等;小的图案是类似于象形文字的一些符号。印花的着色也由制作者自行发挥,可以着单色,也可以着双色。
有的伞为了增强观赏性,还要在伞托上缠绕上五彩的花线,织成精美的图案,并在每根伞骨上吊一个毛线编织的小饰品。
看着结构似乎极为简单的一把水竹伞,却要经过选材—锯竹—刨青—劈条—削骨—锯槽—钻孔—锯伞帽(托)—蒸煮—晒干-装柄—装键—绕伞圈—裱伞—糊伞边—上桐油-印花—收卷—穿饰线—套伞把—结顶等80多道精细繁琐的工艺。张荣华制作的水竹伞直径约50至120厘米规格,伞越大,把越长。
现在的人越来越没有耐心,而张荣华和张国庆在制作水竹伞时,必须拿出足够的耐心,认真对待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部件,做到不厌其烦、精益求精。他们也许追求的是同一规格的伞尽量按统一的标准做成一模一样,但手工制作不可能达到标准化,因而做出来的伞就不存在有相同的两把。一把伞凝结了制伞人的心血和技艺,欢乐和苦闷。交谈中得知,爷孙俩在制伞过程中都要保持充沛的精力和愉快的心情,并不断探索和改进制作的方法,力争把伞做得最好。长把水竹花伞是壮家人举行婚礼时的必备物品,他们在制作时就会猜想花伞下的一对新人长得怎么样,会把自己的祝福贯穿在整个过程中。当想到那些年轻的妈妈每次背刚出生的孩子出门都要打着他们制作的水竹伞,用来驱魔辟邪时,他们就在心里不停的祈愿,让伞带着某种神力去保佑孩子们健康成长。
张荣华的水竹伞一把只卖300元左右,现在这种充满了壮族文化元素的伞,基本不再用来遮阳搪雨,多数是作为居室、店铺的装饰,也有用来演出时做道具的。不管怎么说,张国庆作为年轻的一代壮家人,还能耐心地向爷爷学习制伞的技艺,成为这一宝贵工艺的非遗传承人,已经十分难得。
每一把水竹伞都有一个故事,打开一把水竹伞就是一个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