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市东城区崇文第三幼儿园 王 辉
教研活动中无论是个人想法的表达,还是不同观点的辩论,抑或是对问题解决方案的研讨等,交流与表达都是必不可少的。而每到此时,我们的青年教师往往会出现没的说或说不清的情况。语言是思维内容的载体、思维结果表现传达的手段,善于思维,表达才会丰富、缜密、有见地。所以,想要培养和提高青年教师的表达能力,首先要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先做到思之有物才能做到言之有理。为此,我们尝试在教研活动中借力“思维导图”唤醒青年教师的思考,让他们爱上思考、学会思考。
在“借力绘本以主题活动促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教研主题背景下,如何抓住绘本中亲社会教育的价值点、抓准从绘本切入主题的对接点、拓展绘本在主题活动中的延展点,对青年教师来说是有难度的。为此,我们借力“要点图”让老师在发散与提炼中学会抓“点”。
研讨是从一个苹果开始的:关于苹果你会关注什么?让大家用头脑风暴的方式展开思考和联想,把尽可能相关的要素写成字卡,通过同伴间合并同类项形成关于苹果的要素图,再请老师分别从购买、健康、科学认知、联想等不同角度提取关键要素,形成了不同角度下表现苹果相应性质和关键特征的要点图,如购买角度的新鲜度、价格、品种等,或者联想角度下的电子产品、音乐作品、服装等不同的要点,使老师了解了提取要点的方法。
在此基础上,请老师从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的角度,对绘本进行“要点图”的绘制。由于有了如何抓“点”的思路,老师们很快提取出了绘本中的榜样角色形象、亲社会行为、激励性语言、积极的情绪情感及行为与环境的关系等关键要点,并将每一个要点在主题活动中的实施、拓展思路以关键词的方式进行了呈现。老师们还以年级组教研的形式,共同研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与亲社会行为相关的目标、幼儿典型性行为表现方式,尝试梳理了结合亲社会教育需要的绘本开发思维图,明晰了主题活动的切入点和绘本在主题活动中的延展点。
创设主题墙是一项常规工作,但青年教师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主题是什么”直接跳到“墙上贴什么”,对于环境和幼儿活动之间、活动和呈现的方式之间的关系缺少思考。因此,也就会出现冥思苦想、加班加点布置环境的现象。为此,我们借助班级主题环境实例,用反推的方式帮助老师理清环境和活动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墙上贴的是什么?你为什么要贴这些东西、想要达到的最初目的是什么?你觉得这样的呈现方式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需要调整吗,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调整?可以呈现的方式还有哪些?什么样的内容适合什么样的呈现方式?这些内容又是从哪里来的?什么样的活动可以得到什么?这样,从墙面的具体布置倒推到了幼儿的活动,使老师明晰了环境与幼儿活动之间的内在逻辑,明确了环境在促进幼儿发展方面的价值、实现这样的价值的环境应具备的特点、从主题到环境中间应该做的事情等。
最后,我们用流程图的方式正向梳理出了环创的设计思路。环境不再是教师冥思苦想的结果,而是活动中水到渠成的自然积累。伴随活动的计划墙、问题墙、统计墙、任务墙、游戏墙、投票墙、分类墙以及多种活动过程的记录墙等环境自然呈
组织开展领域活动是常规工作内容之一。但是,在备课时青年教师往往关注的是活动环节,而不是对目标、材料、幼儿特点和组织方法策略之间关系的分析。所以,即使关注了环节,但对于可以用什么形式、为什么用这样的形式、为什么要分环节、不同环节的目的有什么不同、环节的顺序怎么安排、为什么这样安排……也是没有思考的。为此,我们采用分类、归纳的方法和他们一起梳理备课的思路。
请老师先结合自己的已有经验,把备课中所有想到的点,用字卡的方式呈现,然后对这些字卡进行分类和归纳,哪些是同类关系、哪些是包含关系,用逐层摆放和添加包含符号的方式呈现,再分别与备课计划中的活动目标、重难点、活动准备与活动过程对接,初步形成了备课的思维图。在此基础上再针对每一层、每一项中还应该有什么进行研讨后的补充,备课备什么、从哪里入手、如何思考的思路清晰了。
运用同样的方法,我们对青年教师感到比较困难的观察儿童的思路进行了梳理,将观察中的“行为记录”“分析反思”“指导策略”等抽象的内容变成了老师可以看、听、问、想、做的具体内容,为老师们观察幼儿提供了支持。
画图不是目的,我们也没有非常规范的使用思维导图的画图模式,只是借助图表的方式支持青年教师学会分析问题、理清思路,向他们传递一种思考的意识和方法,为他们后续的发展提供助力,这才是我们的重点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