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虞自求
毛滂诗、词、文俱佳,苏轼赞其:“今时为文者至多,可喜者亦众,然求如足下闲暇自得,清美可口者,实少也。”[1]1571毛滂一生著述甚多。据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载:“其著作有《东堂集》六卷,诗四卷,书简二卷,乐府二卷;《东堂词》一卷,至明散佚。今传世者,为清代四库馆臣据明代《永乐大典》搜集所得编辑而成,共十卷,其中诗四卷,文六卷。”[2]171近人周少雄先生将其诗、词、赋、文合编于一册进行点校辑补,以《毛滂集》[3]面世,共收文106篇,是现存数量最多的毛滂文集。
毛滂现存106篇骈俪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炳炳烺烺。其于举官劝勉、国运民生、歌功颂德、说文论道、劝官修学、秉公执事、举才自荐等方面,皆有所施。现分而论之。
以心系国运、举官劝勉为主题的文章,可谓碧血丹心。毛滂出生世家望族,家道殷富,“公家昔盛时,阡陌连三衢。仓廪济寒娥,婚嫁营羁孤。千金赴高义,脱手曾须臾”[4]214。其祖父毛德拱千金赴义,出手大方。“吾祖过而慨,开橐为营之。一旦黄金宫,突兀清江湄。其徒则以安,其道犹远而。吾游童且白,仅乃见此禧。”[5]9“某为儿童年,见祖父客道天下儒宗文师”[6]200。世家望族的特殊背景、客道儒宗文师的浓厚文化氛围、家道处世风格、性格的遗传养就毛滂性格豪放、恃才傲世的秉性。“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7]342。个人秉性决定文章的内容风格。毛滂为官以后,以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宗旨,怀着以文治国、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留下了许多荐举英才的优秀骈俪。其中,《朝议大夫守吏部尚书曾孝宽可资政殿学士知颖昌府制》开篇为“人正六联,出分近辅;眷维旧弼,推锡龙章”[8]151。六联即六合,泛指天地或宇宙;古代谓六方面的政务须官府各部门联合行事。行文大气,恢宏开阔。“温厚端方,淹详博敏;早闻邦论,久典治官”表现出作者浓厚儒家思想底蕴、忧患国计民生的责任感。思辨深沉的政治教化、浓郁深沉的情感宣泄、说理透彻的文章脉络,展现出宋代文人以天下为重之心。
此类文章言辞凿凿,情真意切。“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9]331。作为中下层地方官员的书生,“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之念根深蒂固。其为官之时,执事以天下苍生为重,以文为治道之根本为理念,撰写了一系列秉公办事、劝官修学的优秀制文。制文以《唐书·循吏传》所载田仁会、薛元赏两位执法严格,为民除害而成为著名循吏的典型事例破题,阐述自己为官之道:行事果断、严格执法,即所谓的“盖行辟者,将以止辟,故辟而不疑”。制文结尾回顾为官二年的政绩。毛滂虽是江东鄙细之人,以拙自许。“某诚不欲雷同苟且,缄默为自安,以负执事”。然而其为国为民、隳肝沥胆之气、拳拳赤子之心,凛然可见。
毛滂文中还留有许多举才自荐优秀之作,作品奋进又无奈,字里行间露出失望和忧伤。“学而优则仕”是古代文人报效国家,实现人生价值的梦想。然毛滂读书中举之路颇不如意,“仆用子弟入官,天资椎陋,不自敢与进士齿;然又窃好此名,颇愿学焉”[11]181。人生残缺金榜题名之喜,如骨哽喉,这对希望能凭自己努力实现自己梦想的书生来说终究是终身的憾事。毛滂生活的时代恰逢政坛在剧烈动荡中逐渐走向黑暗、腐败与灭亡。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专权,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攘权夺利,蔡京腐朽政坛的贪权窃柄,政界形势险象环生,造成士大夫人生道路的坎坷不平。元丰二年(1079),毛滂与赵抃长房孙女赵英结为伉俪,赵抃在北宋政坛声名显赫,为旧党重要成员。父亲毛维瞻与旧党也渊源颇深,带着其父与旧党千丝万缕的联系,靠恩荫释褐,投身仕宦。故而,社会背景、家族渊源、妻族瓜葛、人生理想诸多原因造成毛滂仕途的坎壈与苦辛,这在其留有的制文中均有体现。如《上曾太尉书》引刘向《说苑·政理》孔子学生宓子贱赴单父县做县令并聘请年高德重又有才能的人共同治理的故事为开篇,劝诫曾太尉用人必须明察秋毫,任人唯贤。毛滂洞察社会状况,面对积重难返的黑暗现实、生计及政治前途,回归本位,“去其犯分,逆耳难听之语十八九”,无奈之心情溢于言表,奋进而又无奈,失望与忧伤的心情明晰可见。
毛滂仕途并非一帆风顺。朝政日坏,党同伐异,在利用与猜忌中度日,于官场倾轧的漩涡中饱受凌辱,字里行间浸透着辛酸、无奈、苦泪。“窃恨击壤之世,不应有向隅之夫,妄意庙堂或念之矣”。面对盘剥愈重、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作为地方的父母官,看着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内心的煎熬、报国无门的痛楚、灵与肉的冲突,皆非外人可体会。特定时代背景、个人理想追求、独特人生履历为毛滂以举才自荐为主题的骈俪文烙上哀诉、辛酸、悲痛、愤懑的印迹,表现作者心中的痛楚与忧愁
毛滂骈俪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写作技法高超,极具艺术特色。
这是毛滂文最显著的特征。苏轼在《荐毛滂状》中称其“新授饶州司法参军毛滂,文词健雅,有超世之韵,气节端丽,无徇人之意”[12]255,还赞其“定非郊与岛,江河笔势宽”。《文渊阁四库全书总目》曰:“文亦大气盘礴,汪洋恣肆,与李廌足以对垒,”[13]171“语与兴驱,势逐情起,作不由意,气格自高”[14]110。毛滂骈俪之作大多势逐情起,或以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宗旨,荐举英才,报效国家,如《朝议大夫守吏部尚书曾孝宽可资正殿学士知颖昌府制》;或以天下为己任,语与兴驱,以地方官员之职责,为民请命,如《上监司乞修县学书》;或以国之盛事,发自肺腑,赞国家治理之英明,如《进<恢复河湟赋>表》;或以天下为抱负,毛遂自荐,施展自荐之才华,如《上中书侍郎启》《谢举主启》《上曾太尉书》等。笔调恢宏,顺情而发,感情真挚,水到渠成,别具特色。
“物虽胡越,合则肝胆。拟容取心,断辞必敢。攒杂咏歌,如川之澹”[18]417。作者运用丰富的联想,将主观与客观、内情与外物高度统一,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化虚为实,展现出了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如《进连理木表》中的连理木本,蕴含祥瑞之意,是恩爱夫妻的表现。作者以连理木为喻体,叙写上下同心、君臣合力、共创天下天平之象。破题新颖,立意高远;入笔细腻,丝丝入扣;引经据典,说理到位;表志陈情,水到渠成。句子两两相对,妙笔生花 字字珠玑;语言清新,优美自然,引人入胜。真正实现“‘兴’之托谕,婉而成章,称名也小,取类也大”[15]413的艺术效果。再如《上苏內翰书》云:“饥者甘食,渴者甘饮,是未得饮食之正,饥渴害之也。今之学者类于是,某请试为先生言之。”[16]174以人生需求谈论当时为学之道,显示出文学的重要性,符合宋朝以文治国的统治理念,又把当时文学存在的问题用浅显的道理阐述清楚,实谓大家之笔,化简单为深远,化腐朽而神奇,意蕴深远,语义质朴、清新、自然。
简练的叙事、说理的通透、情感的交融、端庄的语言,使毛滂文呈现出脱俗的新气象。如《上曾太尉书》引刘向《说苑·政理》劝诫曾太尉用人必须明察秋毫,任人唯贤。书中引经据典,运用自然,叙事简明扼要,说理通透明了,达意不亢不卑、端庄得体,达到了最佳的艺术表现效果。此种叙事必举的写作手法在《谢举主启》《通问监司启》《再答苏子瞻书》《重上时相书》等骈俪文中广为运用,成为毛滂文的鲜明特色。
骈俪为朝廷官场用文,故宜宣宜读是基本要求。唐朝时期骈文因韩愈、柳宗元等人倡导的古文运动,褪去骈文辞藻华丽的唯美色彩。但宋文依旧追求节奏铿锵抑扬,朗诵悦耳动听,文辞典雅源深。秉承自我创作个性,毛滂常常运用色彩鲜明的词语,使文章风格亮丽,犹如芙蓉出水,天然浑成。如《上苏內翰书》曰:“当时历金门、上玉堂,纡金拖紫、朱丹其毂者,一出王氏之学而已。”[17]175用金、玉、紫、红等色彩鲜亮词语,以通感之法表达文章的优美,巧妙自然,别有新意。文中还经常运用江河湖海、春夏秋冬、花草树木等自然界事物来表情达意、抒发胸怀,使文章自然隽永,清新可口,“性本爱丘山”的创作特色在毛滂文中一览无遗。
客道儒师的家族理念、浓厚的家族文化熏陶、个人的文学禀赋,练就毛滂的创作能力;对社会现实的洞察、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特殊的人生履历,成为毛滂创作的发源;取士的科举制度成为苦心研究的创作动力,天时地利人和促成毛滂从数量到质量的集成。毛滂在骈俪文的创作中所取成就颇丰,制、表、启、书等一应俱全,上为治国献言献策,下为百姓利益请命,内容丰富。他在创作理论上勇于探索,在艺术上大胆创新,既能继承唐宋创作的优秀传统,汲取欧阳修、苏轼、王安石等大家“以文为骈”,运之以散体之法,以说理达意为宗旨,博采众长而又推陈出新。毛滂文学性的交融创作,“把对政治的理性思维和对艺术的审美把握完美融合起来,使政治具有了美的外衣,让艺术有了政治的内核”[18]313。文章的可读性,说教的愉悦性和特有的鲜明个性、独特魅力,堪称宋代中下层地方官员制文的典范。
[1]苏轼.苏轼文集·第五十卷 答毛泽民七首[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16](清)永瑢,纪昀,等.文渊阁四库全书总目(第四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3][9][11][13](宋)毛滂.两浙作家文丛 毛滂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
[4]陈宏天.苏辙集卷十一·送毛君致仕还乡[M].北京:中华书局,1999.
[5](宋)毛滂.两浙作家文丛 毛滂集·赠禧上人[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
[6](宋)毛滂.两浙作家文丛 毛滂集·上曾太尉书[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
[7](宋)毛滂.两浙作家文丛 毛滂集·上姜朝议论发冢狱书[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
[8][18]王志彬.文心雕龙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
[10]汪正楚.揭示《论语》智慧之奥秘[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12](宋)毛滂.两浙作家文丛 毛滂集·答汪发秀才书[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
[14](宋)毛滂.两浙作家文丛 毛滂集·重上时相书[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
[15]黄诚.清漾毛氏族谱·艺文选[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8.
[17](唐)皎然.诗式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