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鹤图》创作于北宋政和二年(1112),传为宋徽宗赵佶30岁时所作的“御笔画”。绢本设色,纵长51.8厘米,横长138.5厘米,堪称北宋院体画中的经典之作。画面严谨写实,富有装饰效果。《瑞鹤图》中所表现的绘画观念、视角构图、装饰色彩等方面都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次大胆尝试,图中所绘的城楼建筑庄严耸立,结构清晰,画法独特,设色精细,虽只露出屋顶和部分斗拱,却是解析北宋城楼建筑内容的重要途径。
《瑞鹤图》生动地描绘了京都汴梁宣德门发生的祥瑞之景,城楼四周祥云缭绕,上部以淡石青添染天空为背景,20只姿态各异的仙鹤,飞动如流,蹁跹多变,神韵生动,盘旋于宣德门之上。其中两只立于殿脊左右两端“鸱尾”之上,两相呼应,若有节奏。一只翘首观望,怡然独立;另一只则立足未稳,两翼微张,与空中群鹤交相呼应。庄严肃穆的城楼衬托着姿态各异的群鹤,显得更加轻盈生动。巧妙地截取了宣德门正面屋顶为画中主要元素,其中鸱吻、嫔伽、蹲兽等建筑构件精细可见。屋顶下方彩云缭绕,云隙之中,檐下结构仍清晰可辨,甚至成为后世研究北宋建筑的图示样本。左边为赵佶瘦金书题跋,结尾写下“御制御画并书”款并签押“天下一人”,其后附七言诗一首。整个画面线条细劲、设色富丽,从构图到色彩及内容的应用,各种要素均着力为体现北宋院体画高超的水平。
宋徽宗的绘画,尤其注重写实,以精巧传神著称,讲求画理法度。《瑞鹤图》是工笔与界画的结合之作,具有极强的创新意识和装饰感,与其他同时期的绘画风格相比,既符合宋代绘画主流的共性,同时又不失其特殊性。
画中仙鹤以工笔的绘画手法深入刻画,笔致精细,栩栩如生。因为尺幅大小的关系,限制对仙鹤羽毛更细致地刻画,所以在仙鹤的腿、脚、颈部及尾部的黑羽部分用没骨渲染的方式来描绘,仙鹤的喙和眼睛则是用漆烟勾线之后,再进行染色的方法来表现,从而对仙鹤的细致刻画表现得淋漓尽致。为了兼顾画中群鹤整体的造型,仙鹤翅膀和身体基本以正面呈现,头部以正侧面为主,表现仙鹤的整体美感。
画面中的宣德门是以界画的方式进行描绘,界画因其准确性、标准性和规范化在宋代极受推崇,这种方式是宋代绘画追求理性与严谨的表现。画中城楼整体结构精致结实,屋脊工细不苟,涨漫的云气隐去部分楼层,避免了界画建筑过多的平列线条造成画面呆板。屋顶的坡面、脊端及檐边的曲线配合界画的表现形式更显城楼建筑的柔和与壮丽,整体的城楼建筑烘托出仙鹤飞翔的动态之美。白鹤在黛青色的天空中翻飞,多而不乱。绘画中对表现景物的角度和取舍关系,在如今的绘画中仍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瑞鹤图》中城楼建筑不论是在画面构图还是取景视角都开创了北宋院体画的先河,别出心裁的构图形式与极富装饰性的色彩效果,使画面极富诗意,是宋徽宗表达情感和彰显个性的体现。
城楼建筑在画面正下方的位置,庄严耸立且均衡对称。屋脊的脊线将画面分为上下两部分,用极其简单且大胆的方式,通过直线分割的方法将观者的视线引向天边,在视觉上增加了群鹤的活动空间。萦绕在天上的彩色祥云将原本单调的平衡打破,使画面显得庄严而又巧妙。鸱尾两端的立鹤便成为画面的中心,一左一右,相互呼应,其视线相交于画面中心。白鹤、天空与城楼之间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飞舞的群鹤与静谧的城楼构成动与静的结合,增加了绘画的故事性,体现了皇帝所特有的高贵气质。
《瑞鹤图》明显并非全景构图。整个画面几乎为中景,画面格局平稳方正,这种构图因为其缺少变化,是绘画中较少使用的形式,但在此幅中恰好以其中正、沉稳的视觉效果,传达出画面端正庄严的基调。通过画出殿顶而不是完整的宫殿的方式,是截景式构图的一种尝试,它有了一些截景式构图的倾向却依然保留有全景的影子,突出了天空的辽阔和深远。加深了仙鹤这一主题,合理地把屋脊的水平线以及鸱尾之上的两只仙鹤刚好摆放在画面中央。为中国绘画史上的一次大胆尝试,所以显得分外迷人。
对于城楼的处理,也显出一种岿然不动的稳定与平衡。祥云与宣德门的屋顶构成了画面的下半部分,斗拱和屋顶上整齐排列的长线条强化了重复的形式美。整个画面形成左右对称的中轴构图形式。飞鹤以散点的方式疏密有致地环绕在城楼上空,打破了下部空间稳定构图所形成的呆板与无趣。上方的仙鹤以散点的形式存在,与下方城楼屋檐一同构成点与面的对比,整体平衡且对称,简单的秩序在重复的节奏中存在,在平稳之中寻找变化与不同。
《瑞鹤图》中纯色平涂色彩的大面积运用,使画面整体具有装饰性与抽象性的特征。天空以石青色做底平涂渲染,打破了传统中国水墨画“计白当黑”的设色规律。色泽鲜明的天空映衬出了白鹤惟妙如生的体态,使得画面更加的明快亮丽又不失端正稳重。以金色线勾描缭绕的云,以赭黄色填染,与石青色天空形成色彩的对比,增添了绘画场景的感染力与视觉冲击力。画面下方的城楼用重墨双钩城楼轮廓,用色填框,色不碍墨,层层晕染,通过对颜色深浅的控制,表现出建筑物富丽堂皇的体积感,与灵动的仙鹤相互映衬,动静结合,相得益彰,极富装饰性效果。
画中下方的城楼建筑为宣德门,俗称宣德楼,意为宣告美德之门,是宋朝举行重大的典礼的地方,同时是皇帝与民同乐之处。画中题记将图中城楼建筑称之为端门,是宋金时期对宫城南面正门的统一叫法。祥云出现在此处,暗示着此祥瑞是关乎国家黎民的,是关乎国运的。建筑在全图的下方占约三分之一的内容,整体与视线齐平,呈完整的屋顶立面,下部为云雾遮掩。
画中城楼建筑中央部分称为门楼,其屋顶形式为单檐庑殿顶,门楼两侧殿阁为朵楼,屋顶为单檐歇山顶。在中国古代建筑制度中,庑殿顶是各屋顶样式中等级最高的形式,明清时期只有皇家宫殿和重要庙宇才可以使用。其次为歇山顶。单檐庑殿顶与单檐歇山顶都代表着皇家建筑中重要的建筑形式,侧面体现了图中宣德门的建筑等级。屋顶下方用斜梁连接门楼与朵楼。画中左侧朵楼正前方被祥云掩盖,云隙之中微露向前方挑出的殿阁廊顶。以中国古代门殿的做法和图中形象所看,画中建筑为对称形式,门楼与左右朵楼之间由廊联通。
画中右侧檐下可见部分斗拱结构清晰可辨,门楼转角处辅作其构造为下方挑出一层出跳的华拱,上部施两层下昂,总体结构为三层出挑,每层昂上面都依次置两层横拱,称为六铺作一抄二昂重拱,斗拱外跳的令拱之上加置替木用来承托挑檐檩;转角铺作在第二层角昂上方加置由昂用来承托老角梁与仔角梁,其中仔角梁头置以绿色琉璃套兽。
建筑的斗拱、椽子、角梁等构件都整体涂以红色,结构之上未置建筑彩画。屋顶施筒板瓦,脊处施以叠瓦,正脊两端鸱吻作龙口含脊,鸱吻背鳍上凸起梯形的抢铁。施嫔伽施于垂脊角处,蹲兽四枚置嫔伽之后,均用绿色琉璃制成,斜廊与两朵楼屋顶与门楼做法一致,但相对略小。
《瑞鹤图》中的城楼建筑虽只露出屋顶及檐下部分斗拱,但却是了解北宋宫廷建筑制式的重要依据,是北宋城楼建筑形象的重要资料,从所绘结构中可以了解到北宋中期城楼建筑的具体特点。
综合而论,宋徽宗《瑞鹤图》就其表现技法,诸如构图、设色及整体气氛的营构创造而言,充分体现了宋代工笔画与界画的艺术成就。图中城楼建筑用色精细,画法严谨,体现了宋代绘画的理性精神,又展现了其特殊的艺术魅力,该作品对于研究北宋城楼建筑的绘画特点及建筑制式,具有重要的意义与参考价值。
[1]傅熹年.中国古代建筑十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05):07.
[2]宋之仪. 建筑文化视野之下的两宋时期界画研究[D].湖南大学,2010.
[3]翟文露,丁峰.浅析赵佶画作《瑞鹤图》[J].美术大观,2013(08):50.
[4]李争.从《瑞鹤图》看宋徽宗绘画的形式感[J].大众文艺,2016(14):95-96.
[5]刘伟冬.群鹤飞舞朝兮暮兮──《瑞鹤图》有关问题的阐释[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4(01):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