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洁
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将高校办学模式的改革列为其中十大专项任务之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多处强调高等教育模式的改革。随着浙江省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经历高等教育地方化、高教园区、独立学院等发展模式后,浙江高等教育出现了向县域进一步纵深发展的新一轮办学模式改革。截至2016年,浙江省内已有18所高校将分校区、独立学院、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迁入县级市,如浙江传媒学院在桐乡建立分校区,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落户诸暨,浙江科技学院中德工程师学院入驻安吉等。越来越多的省属高校将办学视野投向周边县市,不但催变浙江省高等教育的整体结构布局,也诞生了县域举办高等教育的新型办学模式,更带来高等教育改革的新课题。
高等教育与区域互动发展是社会经济和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区域是指以人为主体的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或地域系统。本文的“区域”指省级行政区域内的县级市。发展县域高等教育,是指在县级市引进大学,构建与县级经济社会互动发展的地方高等教育体系。县域高等教育与区域互动发展是指高校结合县域发展实际,发挥自身的人才、信息和资源优势,为县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提供全面服务;同时,县域政府和企业也为高校的发展提供信息、经费及政策等方面的支撑,实现两者协调发展。
浙江省“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坚持把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品牌大省和质量强省战略,打造具有浙江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县域经济实力大幅增强,成就有目共睹。但是,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给县域带来大量复杂的政治、社会、文化等问题,制约了县域发展的质量。浙江省高等教育近十几年来成绩卓著,但与各县域尚未形成良性互动。省内高等教育新一轮改革将高等教育引入县域,是一次接地气的尝试,给高等教育与区域互动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省级行政区域内的基本单位是县市,一个县市按照历史传统划定,在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心理认同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共同特质,不但是一个有较强凝聚力、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大型社区,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层主体,更是国家繁荣富强的重要根基。正如中国古训言“郡县强,则国家强;郡县安,则国家治”。高等教育是支撑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是知识生产、创新、传播、整合与转化的基地和技术创新的重要生力军。西方发达国家和战后新兴工业国家的教育实践证明高等教育与区域之间建立良性互动发展关系,是两者共同发展的必由之路。浙江省高等教育向县域前移的举措,既是浙江省高等教育大众化向纵深发展的一个必然选择,也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路径。研究高等教育与县域的关系并使之建立良性的互动发展对于县域乃至全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
从县域来讲,首先,县域经济的发展对人才总量、结构与层次等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大量的高、精、尖专门人才。其次,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衍生出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问题,急需运用高层次的知识和观念解决新问题。再次,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急需高等教育提供人才、观念、文化、信仰的动力源,帮助塑造城市文化品位,造就县域发展的“精气神”,夯实城市文明的根基。对高等教育来讲,经济跨越式发展为浙江高等教育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2017年浙江省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58.2%,已进入普及化阶段,发展重心需从量的增长向质的飞跃转变。发展县域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拓展新空间的必然选择,是高等教育办学形式、体制、结构和人才培养内涵的重要变革,也是解决高校之间抢夺资源、人才培养同质化以及服务地方的意识和能力薄弱等问题的重要途径。县域这一特色土壤,有助于高校进一步找准定位、明确目标,结合县域实际,设置对口专业,实现人才“本土化”特色的同时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构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产业发展相衔接,结构合理、类型多样、机制灵活、充满活力的服务型区域高等教育模式,是经济社会发展对区域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也是现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浙江传媒学院积极转变办学理念,创新办学机制,优化保障机制,将与区域互动发展纳入学校的总体发展战略,实施教学、科研、创作、社会服务四轮驱动,通过本土化的办学目标、特色化的专业建设、通识化的人才培养、聚焦化的科学研究,贴地化的社会服务,积极融入地方,促进校地互动。
1.构建具有县域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
(1)构建与区域紧密联系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浙江传媒学院坚持立足地方,对照区域经济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调整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结构,建立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接的学科专业集群,积极发展同地方主导产业新兴产业紧密相关的学科专业。如利用桐乡产业升级转型的需要,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依托,形成以文化创意、戏剧影视、文化产业、艺术设计、音乐表演、文化传媒、互联网经济与金融等与地方经济、文化转型相适应的特色专业群。利用桐乡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落户地的红利,整合学校互联网与新媒体、互联网与社会研究等专业力量,筹建互联网学院,并进行以“互联网+”为内容的课程改革试点和专业改革试点,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构建创新型学科专业体系,抢占“互联网+教育”的改革先机。根据桐乡建设影视小镇及影视产业基地的需求,浙江传媒学院与浙江省新闻出版广电局、浙江华策影视股份有限公司、桐乡市政府等单位在桐乡共建全国首家混合所有制电影学院,打造南方影视人才培养基地和影视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实验示范区,在管理机制上围绕培养应用型影视专业人才的目标,在运行机制、发展模式和资源整合方式方面大胆尝试,实现人才培养、作品创作、产业运行等协同发展,探索并形成高校与行业企业、地方共建共管的二级学院新路径,探索影视高等教育模式创新的新路径。
(2)探索“基本规格+特色”的个性化、特色化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学校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建设,完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横向互动、纵向递进的实践教学新模式。对标职业标准,对接行业和地方,实施卓越新闻人才培养计划,开设新华书店特色班、中广班、未来主打星班等多种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与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开展“浙报—阿里极客”计划,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开办“3+1”创业教育实验班、启用浙江省内首个高校文创特色菁英众创空间;推行“夏季小学期制”,开展各类实践实训课程。实施基础实践、学科实践、专业实践、创新实践四个逐层递进的分层次实践教学,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推进分层分类、“翻转课堂”和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改革,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3)推进“平台+模块”的应用型课程体系改革。加强地方性课程、职业性课程,强化学生技能训练,提高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尤为重视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及时了解行业企业发展态势以及职业对人才技能的需求特点,更新课堂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实施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保证每年有大量的在校本专科生得到创新基金的资助。学生在导师指导下,接受严谨的科研工作训练,开展一些初步探索性研究工作,并产出一定数量的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及在各类学科专业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4)打造双向交流的应用型师资队伍体系。面向院校和行业地方双向选聘和双送培养教师,来自院校的教师送行业、地方一线挂职锻炼,打造双师型队伍。聘请桐乡市手工艺文化、漫画文化、壁画文化、雕刻文化等名家进校园开设地方文化课程、熟悉地方文化、了解行业特色,培养职业能力,初步形成人才在政府、行业企业间的良性流动。
2.构建服务社会区域发展的科学研究体系
(1)建立完善校地互动考核评价体制。打通教学、科学研究、艺术创作、社会服务内在转化通道,制定等效评价制度,引导教师找准自身优势,科学定位。鼓励教师开展服务地方的科学研究与创作,从经费、奖励、考核、职称评审等环节给予政策支持,通过各种科研利好政策,如地方服务课题可以按约提取劳务费、完成课题给予经费奖励,开通社会服务型职称评审通道,激发教师开展服务地方科学研究的积极性。
(2)开展地方文化专项研究。学校引导教师转变科学研究的理念,积极开展地方应用型科学研究,将研究内容从个人兴趣及学科需要转移到地方经济、历史文化、社会问题等内容上来,积极挖掘地方本地的名人资源进行深度研究,如与地方联合申报国家艺术基金,打造红色音乐剧《红船往事》,将该剧作为嘉兴南湖红色旅游的固定演出剧目,丰富红色旅游形式,拉动红色旅游经济,传播红色精神;成立茅盾研究中心,将文学院改名为茅盾文学院,专题开展茅盾研究;出版地方文化特色的学术专著,如《新世纪语境下的茅盾多维透视》《茅盾研究年鉴》;开展木心研究、拍摄记录片《丰子恺》、撰写剧本并制作电视剧《吕留良传》、拍摄电视剧《张元济》;开展地方音乐文化研究,以桐乡水乡生活、城市风貌为题创作民乐独奏、合奏作品,与地方联合申报各级各类奖项,推动地方文化传承与发展。
(3)推进文化类科研平台与学术载体建设。成功申报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梦”影视创作与传播优化机制创新研究》形成“中国梦”影视创作与传播研究新框架,开辟影视传播研究新方向,丰富国家形象传播新体系,使研究院逐步成为国内领先的影视研究基地、人才培养基地和创新成果转化基地,为桐乡影视产业的布局和发展提供智力支撑;长期承担国家网信办、国家安全部委托的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安全态势研究、国家信息安全态势评估等重大课题,通过“微信传播的特点与动能研究”等十余项国家课题,探索符合国情的互联网治理之路。与协作单位共同开展网上舆论评阅、舆情系统等工作,为当地舆情工作开展提供有力支撑;积极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提高受众群体网络媒体信息辨识能力;举办“全球丰子恺散文奖文学论坛”,同地方政府共同打造凤鸣大讲堂等文化类学术载体,与法国艾斯蒙特高级服装学院举办时装秀和时尚论坛,召开互联网高峰论坛、矛盾研究会等学术活动。
(4)探索构建以地方名人及地方文化特色为主题的“学、赛、产”联动的专业学科竞赛体系。在教学实践研究方面,深入挖掘地方文化,服务地方文化,丰富学校文化,打造特色文化,并反过来有效引领地方文化的发展。如利用桐乡文化名城资源,打造徐肖冰杯全国大学生摄影比赛、世界互联网音乐大赛、全国大学生创意设计大赛、中国大学生公共关系策划大赛、“菊乡文学新苗”现场作文赛、全国高等院校声乐大赛决赛等赛事,由地方政府或企业出资,以政府及企业需求为导向进行大赛主题命题,对过程进行指导,对好的作品进行改造包装后进入市场,以赛事提高学生专业能力,以赛事挖掘地方文化内涵,创新地方文化形态,引领文化繁荣。
3.构建校地融合的产学研社会服务体系
统一加大服务区域力度的思想认识,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以课题项目为纽带,突出知识创新与管理创新,全方位实现校地对接,使大学成为引领和助推地方发展的强大“引擎”。针对桐乡市文化名城建设的需要,学校提出教学、科研、创作、社会服务四轮驱动战略,鼓励教师发挥特长,倡导教师开设多种类型的社会服务。
(1)建立完善服务区域工作体制机制。通过建立健全服务区域工作机构,成立服务地方工作领导小组,校党委书记、校长亲自挂帅担任组长,学校桐乡校区管委会办公室具体负责日常协调推动,配备专职人员,加大服务区域工作力度,定期召开会议调度服务工作成效,研究解决重要问题,主动与地方政府交流沟通,统筹校内外资源,有效地推动了校地互动发展。
(2)探索政产学研一体化办学路径。出台《浙江传媒学院关于进一步推进社会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完善社会服务工作激励机制,实施“文化社会服务工程”和“文化成果转化工程”,推进“一园两区三基地”建设,依托传媒文化创意园,开展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传媒文化产业创新基地和数字娱乐拓展基地建设,建立校友创业联盟、产业联盟、传媒文化项目投融资联盟,依托电影学院,与地方、企业共建影视制作基地、纪录片基地等。
(3)为地方问题提供咨询、信息服务及教育培训服务。学校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人才优势,参与地方政府的战略决策咨询,发挥智库和智囊作用,成立服务地方特许项目智囊团,及时提供专业咨询与服务,如媒体应急公关处理、派出校区专家和优秀教师参与桐乡市人文名城创建、全国旅游第一大县建设,为地方策划并撰写当地产业规划蓝皮书。主动研究社区的不同需求,并提供可能的对策;做好教育培训服务,积极发挥人才优势,为政府、企事业等多家单位提供指导、咨询、培训,解决当地各种具体问题。
(4)联合地方开展对外合作办学,共建省级教学实践基地。由设计艺术学院、英国考文垂大学及桐乡市政府合作开办的“‘4+0’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本科教育项目”顺利招生,是学校首个联合地方开办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浙江传媒学院桐乡校区&浙江省毛衫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文创产业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成功入选浙江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实现了校企深度合作,为桐乡市企业升级转型和文化品牌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5)构建完善地方志愿服务体系,开展社区服务。践行“专业知识指导志愿服务,志愿服务深化专业知识”的理念,打造专业化、项目化、阵地化、品牌化的专业志愿服务团队,面向地方社会开展文化志愿服务。如开展“双百双进”,一个学院联系地方一个镇,利用专业优势和专长,建立石门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志愿服务团队进行非遗保护传承,成立“移动三脚架志愿服务队”奔赴各乡村为老人拍照、开展公益摄影展,建立音乐梦想家志愿团队,开展文艺下乡、送戏下乡,排舞指导等活动,建立雷锋服务公司在社区、敬老院、残疾人康复中心开展贫困帮扶活动,建立“与爱桐行”公益文化服务站,在博物馆、历史纪念馆、植物园、图书馆、青少年宫开展志愿讲解服务,在中小学进行义务支教志愿服务等等。除了社区的志愿服务外,志愿服务团队还积极参与世界互联网大会、中国创业大赛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行业决赛、桐乡市残疾人运动会及桐乡各界举办的重大活动、重要节日的志愿服务工作。
政府的角色定位及功能发挥是校地互动实施的前提条件。桐乡市政府将学校发展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在经费投入、联动机制、配套保障机制等方面为学校提供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1.建立领导管理体制
建立学校主要领导与市政府主要领导共同参与的校区建设与发展指导委员会联席会议制度,每年一次以上会议研究决定推进校地互动的重要事宜;市政府每年至少在校区召开一次以校区建设发展为主题的政府办公会议;政府指派一名分管教育的领导及市府办副主任与学校管委会建立校地互动领导小组,协调解决校地互动中的若干具体问题。
2.建立校地互动投入机制
由双方共同注资建立桐乡校区发展基金,并制定《浙江传媒学院桐乡校区发展基金章程》,首期双方各出资500万元,并根据实际项目需要进行资金追加,项目基金用于校区发展的各项事宜,经费使用由双方认可,年终需有项目经费决算。
3.建立校区配套保障机制
桐乡市政府在为学校教师低价建设教师公寓、对硕士以上教师实行柔性人才引进补贴、取消教师车辆桐乡绕城费用、增设公共交通站点服务、解决教职工子女入学等问题上提供了相应的配套保障。
校地双方对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知存在差异。高等教育与地方政府隶属于不同的社会子系统,性质不同,体制各异,运行机制、目标、价值取向等各不相同。从政治经济与高等教育关系来讲,政治经济与高等教育的发展本身是不同步的。对高校来讲,校地互动是由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决定的,高等教育的规律决定高等教育对地方互动的作用显现具有长期性、间接性、滞后性的特点,从调整与地方经济适切的学科专业结构到人才培养到知识价值转换到建立多元化合作体制机制到互惠共赢,整个过程周期较长,对地方经济的影响需要一个长期缓慢递进的过程。对地方来讲,校地互动是由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所决定的,在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制约下,其发展的核心目标集中在GDP增长上,对互动的要求是短期、快速、直接,立竿见影地带来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要求培养的人才能直接服务于县域发展,产学研合作能无缝对接并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在县域办高等教育,是高校和县域根据自身的发展规律所决定的,初衷是双方互动可以实现两者互惠互利、共同发展。而影响校地互动的开展和成效的根源,是校地双方对各自规律认识的不到位、不统一,导致互动合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缺失。
从目前的基本情况来讲,互动呈现短期、临时、零散、浅显、低端的特点,校地互动的内容有待丰富,层次有待提高,范围有待拓展、能力有待提升、效果有待加强、品牌尚待建立。从高校讲,浙江传媒学院立足桐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尚在探索阶段,其效果因周期性及滞后性的特点,还不能满足地方对人才的需求,人才培养与地方需求的适切度还有待社会检验,学科专业结构与地方社会发展的前瞻性、匹配度有待提高;对地方的科学研究还没有形成体系,研究的方向、内容还缺乏顶层设计,与地方需求对接不够,缺乏有组织有规划有方向的引导;高校服务地方的整体规划还未建立,服务的意识还不强,融入地方发展的举措还不多,服务地方的师资力量投入还不够,组织协调能力、整合资源能力、引领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及服务能力还不足,产学研合作平台尚未建立,高校与企业未能紧密联系。从政府讲,政府的主导作用没有有效发挥,政府和企业对高校的功能和规律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行动带有盲目性,缺乏与高校保持常态化交流、互动协调发展的经验和意识;政府未能建立有效的互动合作机制,未能提供法律、政策、资源、信息和技术方面的服务、引导、支持和激励,未能提供强有力的外部支持力量及有效的互动生态环境。
校地双方的互动缺乏顶层设计,缺少深度对接的协作机制,双方互动的频次、深度不够,缺乏地方文化特色凝练,互补共赢的局面尚未形成。深度融合对接机制、常态交流机制、资源整合机制、协同发展机制急需建立。县域政府主导对推动校地合作发展至关重要。
要有效解决校地互动中存在的问题,推动校地良性互动、协同发展,需要校地双方统一互动意识,明确互动思路,强化顶层设计,健全互动机制,丰富互动的内容与形式,提升互动效果。笔者提出以下思考与建议:
欧美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从大学与地方的零星合作到紧密合作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高校与县域合作从浅层向深层直至一体化、全方位是一种必然趋势。校地互动的成效取决于双方作用的发挥,有研究学者认为,“地方政府应该是校地互动合作的主导者,高校发展战略规划的决策参与者,高校发展的有力支持者;高校应当是地方政府重大决策的智囊团,地方经济发展的服务者,企业技术创新的推动者,地方文化建设的引领者”,[1]只有理解、尊重、自觉遵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地方经济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这三大规律,准确把握自身在校地互动中的角色定位,正确处理好校地双方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的关系问题,尊重双方利益诉求,达成共识,积极探索、互相信任、紧密联系,才能形成高校与县域广泛参与、深度融合、同步推进、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
政府在校地良性互动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政府在互动中的态度、能力、方式直接决定互动的效果。在校地良性互动形成过程中,政府应依据县域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文化及高校发展的实际,采取不同的手段和策略,发挥主导作用,为校地互动提供法律、政策、制度、资源和技术上的支持。高校应厘清自身在校地合作中的位置和方向,调整制约自身发展的内部关系,主动构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产业发展相衔接,结构合理、类型多样、机制灵活、充满活力的服务型高等教育体系,形成比较完善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运转顺畅的产学研结合体系和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服务体系,提升自身的人才支撑能力、知识贡献能力和学习服务能力,增强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积极主动寻求与政府、企业、事业单位和社区之间的合作。校地合作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全面互动和全面发展,其中不仅包含政治的廉洁高效、经济的增长,还包括社会的文明进步,公民素质的提升和居民幸福指数的提高等,因此,需要社会各级的广泛参与,共同承担起人才培养的问题。政府、行业、产业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参与高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当地居民充分利用高校文化资源,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因此,政府主导、高校主动,行业、企业、居民积极参与,满足多方需求是校地互动实现全面性、可持续性和良性互动的基本思路。
基于校地双方可持续发展的共同追求,校地双方应强化主动互动意识,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既着眼于解决地方经济社会的实际需求,最大限度满足互动主体的现实利益诉求,又要考虑互动双方的长远发展,从校地双方改革和发展规划的层面双向推动,进行顶层设计,整体规划。校地双方应以各自的优势和特点为基点,建立协同发展的顶层战略规划,即县域政府将高校发展及校地互动合作发展纳入地方战略发展规划,例如列入政府5年规划及中长期发展规划中;高校应把校地互动作为学校重大战略规划列入学校5年规划与中长期发展规划中,从整体出发,以双方利益和目标需求为导向,实现整体利益最大化,而非各自利益最大化,真正实现战略联合、全面对接、深度融合。
校地双方要实现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长期可持续性全方位的互动,必须要有体制机制的创新作为保障。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健全、创新互动体制、机制。
1.建立可持续管理体制
校地合作是长期行为,双方必须以各自长期发展为出发点,消除短期急功近利的想法,建立长期可持续性发展合作平台,实现两者良性循环发展。如建立校地联动机制,做实做常县校联系会议制度,充分发挥共建领导小组的作用,畅通沟通渠道,切实解决互动中的实际问题。
2.建立互动运行机制
校地共同协商各阶段的互动发展规划,明确互动发展的目标、任务、保障措施;定期不定期联合举办校地互动发展论坛,专题探讨阶段性问题;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支持并推动高校与企业“联姻”,建立高校、政府、企业之间的各类协作组织或服务地方中介组织,通过政府项目引导高校与企业合作的领域与方向,推动高校与产业对接;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产学研合作模式,联合办学,共建产业园区与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文化研究中心、文化创意园等等,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为校企合作提供引导和支持,推动产学研合作全方位开展。
3.建立校地合作保障机制
校地合作初级阶段,应以政府为主导引导高校和企业开展合作,政府要为校地互动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建立健全规范互动合作行为;政府还要健全互动投入体制,科技平台、信息平台、实践平台等互动内容的构建需要政府的财政保障,产学研的项目需要资金投入,因此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学校投入为辅,企业和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投入体系是校地合作的基本保障。校地合作第二阶段,高校从适应县域产业发展,转化为进一步引领产业发展,引领县域文化,从满足地方产业需求到进一步提升产业发展为出发点,与企业、行业密切合作,与县域社会发展全面对接,实现校地合作良性循环。
4.建立激励评价机制
校地双方根据顶层战略规划将校地互动发展与建设纳入双方整体工作层面,设考核小组,制定校地工作绩效考核办法,成立效能评估组织,设立校地互动合作发展基金,评选校地合作先进集体和个人;高校将校地互动成果作为教师教学业绩考核、职称评审、评奖评优的主要依据,激发教师参与校地合作的积极性。
5.建立服务型高等教育体系
高校应以服务为导向,主动、直接、有效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适应地方需求又高于地方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大与社会共建力度、积极构建与地方产业结构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打造自己的人才培养特色。打破以个人、单一学科为单位的科研组织模式,建立瞄准社会需求、推进深度融合、加强资源共享、实现持续发展的紧密型科研协同创新体系,通过顶层设计,实现由个人兴趣驱动向社会需求导向转变,由单学科分散研究向多学科协同攻关转变,由力量分散各自为战向优势集群整合联动转变,构建集约化的协同科研组织模式,逐步发展成为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学术高地、行业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基地、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和文化传承的主要阵地。[2]
如“世界高等教育宣言”指出的:高等教育系统必须进行“从未要求它进行过的最彻底的变革和革新”,以应对21世纪的挑战。县域高等教育办学模式是浙江省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一次重要尝试。笔者认为,互动是该模式与生俱来的基因,也是检验该模式的重要指标。该模式尚处于初级阶段,尚需不断探索与实践,但从总体上讲,以浙江传媒学院为例,这样的办学尝试促进了学校办学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办学定位的进一步明确,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展,办学质量、效益的整体提高,学校特色的进一步凸显,学校活力的显著增强,学校功能的不断完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主动性的显著提高,相信不久的将来,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贡献也将不断加大。
参考文献:
[1]何根海,张勇.校地合作共建视野中政府与高校的角色定位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9(9).
[2]李晓红.实施“2011计划”全面推进高校综合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