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茜
(苏州市职业大学,江苏 苏州 215000)
当前,通信设备的缺陷在于容易出现漏电和触电问题,不仅影响设备的性能,也会危及人员的生命安全。因此,需要通过规范施工充分发挥接地技术的作用,并在施工过程中把握好各项接地要点,充分考虑环境因素,将设备出现故障的概率降低至最小。
接地的目的在于形成回路,将静电、漏电和雷电三种不同类型的电流顺利释放,进而避免发生触电问题。接地具体可分为三种类型。
通过保护接地可形成等电位,达到设备安全接地的处理要求。当设备与大地连接后,接地电压顺利降为0 V[1],在这种状况下绝缘损坏并不会威胁操作人员的生命安全,而只能导致保险丝被烧断。同时,接地后可释放机箱内的电荷,避免电荷过多导致设备出现内部放电问题,避免设备被损坏。此外,保护接地有助于设备使用功能的充分发挥,促使设备稳定运行,保证电路不会因受到电磁环境的影响而处于不稳定状态。
屏蔽接地能够有效应对电磁场的干扰。由于通讯设备易受到电磁场的干扰,必须采取屏蔽处理方式确保设备在被干扰的状态下仍能正常运行,保证设备的传输性能不会受到影响,有效提升电缆的抗干扰能力。理论上,屏蔽接地的重点是在设备外部形成屏蔽层,发挥屏蔽作用。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如果仅设置屏蔽却未进行接地处理,便无法了解电位的实际情况,并且由于屏蔽层主要通过形成的电容发挥作用,其功能相当有限。因此,为促使屏蔽层充分发挥作用,必须对其进行接地处理。根据屏蔽层的功能可将其分为静电与磁场两种屏蔽方式。如果在接地过程中位置出现偏差或者未能控制好电位,不仅会产生极大的噪音,也会形成电位差,产生干扰电流,因此需要进行可靠接地,确保传输通道远离不同类型的干扰源。
系统接地能够处理等电位点问题。设备接地过程中最重要的是选好接地点,进而形成参考电位点,这样不仅能够防止设备发出噪音,也可增强设备的稳定性[2]。系统接地难度较高,涉及许多操作要点,因此在布线时必须对设备内部线路与系统接线的各类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在完全掌握地线关系与接地要点和难点的情况下才可正式施工,以此确保系统接地的可靠性。
接地技术实施过程中主要存在三类问题。第一,干扰问题。电子通信设备的接地较为复杂,与普通接地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该类设备形成的干扰属于共模干扰,可分为射频和尖峰等多种不同的类型,如果干扰未能经由接地顺利传导,会导致逻辑与通信处于混乱状态。此外,通讯设备运行时对压差的要求较高,可变动的范围较为局限,在这种状况下如果设备运转时负荷较高且未能做好接地工作,必然导致电位异常,形成干扰。第二,不同的通信设备在材质、功能、使用环境等多个方面差异性较大,但综合来看,设备以金属材质居多,这就导致设备容易带上电荷。在这种状况下若相关人员采取的触碰方法存在问题,会导致电流流经人体[3],危及人员生命安全。因此,需要选择性能良好的导体,并将导线置于地面两米以下。第三,在接地时多采用一根导线,而部分通信设备要求较高,接地问题极其复杂,如果仍然选择一根导线,必然会使接地处理出现问题,影响设备性能。而结合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多数接地人员对此方面的专业知识了解较少,未能掌握接地技术的操作要点,综合素质也相对较低,在接地前通常没有调试设备,容易出现安全问题。
在接地过程中会使用到地线,其具备良性导体的基本特点,但阻抗作用较为显著,同样会形成干扰。由于干扰主要由电阻、电感等多项因素造成,在接地处理时必须充分考虑这些问题,明确地线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把握好地线的长度,并根据设备的性能对通信环境进行适当调整。同时,在接线时需要测试系统的网络状态,最大程度地缩减设备与大地的间距。除把握好地线的长度之外,还要对其阻抗作用加以控制,进而充分发挥地线的功能,将其负面影响降低至最小,确保设备的通信功能维持在稳定状态。
接地操作在施工时会涉及到许多细节问题,且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因此,在具体施工的过程中,必须掌握连接点的变化情况,明确导线的基本性质,避免因控制不当导致电位差出现变化。同时,导线的选择也很重要,必须确保导线电阻较小,这样在电流较低的状况下就不会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此外,在施工过程中还需注意:第一,必须确保施工环境的安全性,避免在阻抗较高的状况下施工;第二,在处理导线与螺旋时必须严格遵循使用规则,并确保这两种配件均具有正规标识[4];第三,需要根据环境特点选择适当的接地方式,例如在环境湿度较高的状况下,设备容易出现漏电,此时应确保选择的接地方式能够防潮。
设备接地对位置的要求较高,因此需要反复测试,把握好设备接地的每一项要点,否则会导致系统运行受到影响。由于设备接地后地线存在阻抗,需要合理控制接地地线数量,并保证接地位置的精确性,确保布线的精度与密度达到施工要求。此外,接地人员的综合素养是否达标与施工质量密切相关,对接地人员进行岗前培训是十分必要的。培训可以帮助人员了解接地施工的各项要点,明确接地类型与方法,全面提升人员的技术水平,保障施工质量。
在接地时链接方式的选择会出现一定的问题,进而容易形成地环路干扰。主要是因为电位差的存在,进而产生环路电流和干扰电压,对系统运行的稳定性造成影响。此类问题处理的要点在于阻断环路,确保设备与地线维持在正常运行状态。操作主要是通过耦合器来实现的。此外,在接地时必须根据设备特性控制好链接的数量,并对周边环境是否存在信号进行测试,只有在不存在信号的状况下才能将电流造成的影响降至最小,避免因信号的干扰形成环路[5]。同时,可通过设置安置点的方式管理接地点,确保设备的性能不受到影响,促使系统稳定运行。
公共阻抗的形成与电位差直接相关,并且与常规接地无法相容。解决此类问题最有效的措施是合理布线。系统运行时易受到信号干扰,而在传输环节,信号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在这种状况下,必须控制公共阻抗,确保设备通信始终处于稳定状态。此外,微弱信号的干扰性最强,且产生频率较高,需要采取降低阻抗的方式加以处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如果电流聚积量较大,必然会与电流产生共同作用,影响设备的性能,并导致线路瘫痪。因此,需要把握好设备与放大器之间的距离,确保不超出规定范畴[6]。最后,接地时应采用单独地线,既可隔离设备,也将电流冲击故障发生的概率降低至最小。
为增强接地施工的规范性,必须建立接地施工制度,确保施工人员在具体施工过程中有可遵循的规范准则,管理人员也可通过制度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监督管理。施工制度中应包括以下要点。第一,明确指出接地的类型和目的,帮助施工人员了解接地重点。通常情况下,不同的接地施工在要求方面有一定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对内电阻与导电性的要求不同。因此,在制度中必须明确指出这些内容,促使整个施工过程更具针对性。第二,对设备加以分类,并以此为依据完善施工方案,同时还要做好接地点的检查工作,主要包括电源、接地线及螺丝是否处理到位,从而及时对螺丝连接不牢固等问题加以处理。此外,还应确立接地方面的验收制度,根据使用环境制定好检查周期,定期检查接地线的运行情况,使问题能够及时得到处理,保障设备运行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通讯设备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性因素。但由于对设备的接地操作处理不恰当,未能严格遵循各项接地规范进行施工,导致一些安全问题的出现。为解决此类问题,应积极提升人员素质,避免环境因素对施工造成影响,同时还应定期核查设备质量与运行情况,保障系统安全稳定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