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容
(重庆三峡学院,重庆 404100)
对如何管理高校的后勤工作,国家尚未出台比较明确的规定,对后勤和学校之间的产权关系没有进行明确。后勤部门可以通过自我融资方式,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高等院校的后勤部门加大对学校的食堂进行建设的力度,在接受的过程当中风险是由学校和后勤部门共同承担。后勤部门在执行上力度有所不足,权力有限,建设过程中所存在的风险都会由学校来承担,在某种程度上对学校稳定持续的发展具有不利影响。
食堂所开展的无偿福利化服务是自主经营的优势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障师生的饮食质量,与此同时还会给予学生一定的优惠。只是在经营的过程中,食堂整体的服务质量会停滞不前,很难在一段时间内寻求突破性的发展。没有系统性的员工福利机制,员工的工作效率呈降低的趋势,同时对学校整体的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许多承包食堂的中标者只是为了谋取更多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食堂的服务质量和公益性。承包化形式的食堂管理模式,工作人员整体素质普遍偏低,对食品安全意识有所不足,没有健全的法律意识和服务意识。
高校食堂经营管理模式比较混乱,个体经营者只是关心自己的眼前利益,并不会主动的去购进设备来维持食堂的卫生环境。许多高校的食堂没有制定系统性的管理制度,在选购一些食材的过程中,为了降低整体成本会购买一些不健康的肉类。高校食堂工作人员没有经过培训和卫生许可,可能会给广大教职工作人员和学生的就餐安全带来威胁。在此基础上,为了保障学校的稳定可持续发展,食堂只要能够正常的供应三餐,学校的相关部门不会对食堂进行整顿。
随着高校后勤改革的不断强化,对外承包的经营模式是许多高等院校食堂采取的主要方式。高校食堂再对外承包的过程中,对承包人要设定严格的要求,在众多的承包人当中择优选取。高校在开展食堂招标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坚持透明化,承包人一定要精通食堂管理,同时还要具有诚信盈利的品质。学校综合管理、技术和信誉多个方面因素,对承包人进行严格的管理,对食堂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身体状况进行深入了解。选择信誉良好的个体经营者,在选择承包人的过程中,确定承包人之后要签订明确的合同,明确划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高等院校的食堂不能采用商业模式,食堂经营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盈利,而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教职工的人员和学生,高等院校的食堂不用进行国家纳税义务。高等院校对食堂的建设,应该将育人、树人放在首要位置,虽然对高等院校食堂的管理不同于市场经济管理,但是对食堂的管理模式要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相吻合。食堂管理人员需要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对食堂的发展模式以及经营模式进行优化和调整,推动食堂稳定、可持续的发展。通过不断调整经营模式,制定出符合高等院校食堂的发展管理模式,在整体工作展开的过程中,如何完善食堂的管理制度是发展当中的重要内容。对食堂工作人员的思想进行统一管理,对高等院校食堂工作人员定期进行培训,强化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和食品安全意识。此外,高等院校的食堂还需要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在管理员工的过程中严格按照制度来执行,提升高等院校食堂工作人员的整体服务水平。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生及广大教职工作人员更加关心食品安全问题,为了保障师生的生命健康,需要加强宣传食品安全教育,强化院校食堂工作人员的食品安全意识。学校的相关部门要对食品安全意识进行强化宣传,卫生监督部门要不定期地对高等院校的食堂进行检查。高等院校食堂管理工作人员还需要对基层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拓展工作人员的食品安全知识,提高高校食堂整体的管理水平。让大学生真正的实质性的参与到高校食堂的管理中,一方面,允许他们随时对食堂的工作进行检查,包括饭菜的质量和卫生状况,对不好的地方给他们提出建议,让他们以后继续改进。高等院校的食堂主要服务于教职工的人员和学生,食堂管理工作人员在整体管理的过程中,需要积极地采取大学生以及教师职工的意见。让学生深入地参与到食堂内部管理当中,使学生对学校食堂更为了解,以此可以增加学生对学校食堂的信任。
综上所述,高等院校的食堂管理需要进行创新,确保餐饮服务更加的物美价廉和安全高效,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发展模式。在经营的过程中,食堂管理工作人员要充分的考虑学生的意见,通过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不断地提高高校食堂的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对食堂的发展模式及经营模式进行优化和调整,制定出符合高等院校食堂的发展管理模式,强化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和食品安全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