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艳玲
(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先后探访阜平、西柏坡、古田、延安、遵义等多个革命老区,反复强调,我们要铭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让红色文化绽放时代光芒。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红色文化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能够为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精神食粮。因此,我们要牢记初心和使命,传承红色文化,追寻红色记忆,领悟红色精神。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德育教育作用,开发和利用红色文化是当前我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与优秀民族文化相结合,创造出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红色文化集中表现为红色物质文化、红色制度文化和红色精神文化三个层面。红色物质文化主要包括革命遗址遗迹、烈士陵园、名人故居等。红色制度文化表现为一系列体现马克思主义原则、立场、观点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等上层建筑。红色精神文化主要指革命精神、革命品质和革命道德等,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雷锋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北京奥运精神等。其中,红色精神是红色文化的灵魂和核心,是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
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特色文化,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而且更具有不可忽视的教育价值。红色文化的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德育教育方面。第一,理想信念的导向价值。红色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蕴含着以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核心内容的革命理想,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浴血奋战、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弘扬红色文化,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增强人们对共同理想历史认同感,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将个人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相结合,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第二,道德品质的示范价值。红色文化中拥有雷锋、焦裕禄、孔繁森等典型英雄人物和道德楷模,在实践中形成了丰富的红色文化精神,体现出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精神和艰苦奋斗的作风等高尚的道德品质,对于提升个人道德修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道德示范作用。第三,精神动力的激发价值。红色文化既传承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又承载了以改革创新为精神的时代精神,彰显出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能够激发人们的精神动力,传播正能量,凝聚民族意志,激励人们走共同发展和共同富裕之路。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政治优势,开发利用红色文化,发挥其德育教育价值的优势,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文化软实力在国家综合国力博弈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1]文化兴盛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强盛的强有力支撑。红色文化作为主流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与构建文化软实力的力量源泉。高校具有培养人才、传承文化创新、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能,在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中责任重大。开展高校红色文化教育,深入挖掘、开发、传播红色文化,引导和教育青年学生熟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形成发展历程,提升人们的文化自觉,使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与时俱进,能够有力助推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我国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因此,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和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2]红色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先进文化的优秀表现和集中体现,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其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德育教育方面即通过红色文化教育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同时,红色文化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既有内涵丰富的一系列红色文化精神,又有承载这些精神的遗迹、文物和纪念馆等活的历史教材。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可以弥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的不足,充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创新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兴趣,进而达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正对性和实效性的目的。
当前,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以及信息网络的全球联通,各种思想文化激烈碰撞,引起人们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的深刻变化。特别是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潮,以及各种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西方价值观念,用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和“无用论”、社会主义“失败论”等错误言论模糊人们的视线,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造成严重的冲击,动摇了人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以及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精神上缺钙就会销蚀人的意志,经受不住市场经济的考验”[3]。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三观”塑形的特殊时期,心理和行为各方面都不太成熟。红色文化进校园,能够有效发挥其教育人、培养人的价值。红色人物、红色事件以及红色精神所包含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是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塑造正确“三观”的重要素材,有助于引领社会文化思潮,巩固高校社会主义的思想文化阵地,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起着支配和主导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生态价值教育实效性。教师要立足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坚持不懈”和“四个相统一”的要求,转变传统思想观念,顺应时代发展潮流,重新定位和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加强红色文化的教育学习,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提高专业素质和理论水平。
第二,丰富课程内容。教材是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支撑,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的重要工具。一方面,要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红色文化资源,结合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内容和特点,通过思想渗透的方式推进红色文化教育。例如,在《中国近代史纲要》中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阐释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必然性,讲清楚中国人民反抗剥削和压迫、争取民主与自由的壮烈史诗,并结合生活实际,揭露实力虚无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等西方社会思潮的伪真理外衣,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应该增设专题性的红色文化教育课程。可以组织权威专家和著名学者参与研究,尝试在高校增设专业性较强的红色文化教育专题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红色文化教育,以便红色文化的整体内容能够为广大学生所充分感知、认同和内化。
第三,创新教学方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将红色文化教育渗透到教学中,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PBL教学、MOOC教学、翻转课堂等,注重引导和对话,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第一,深入开展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教育实践活动。培育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一个“知情意行”渐进统一的过程,既要内化于心,又要外化于行。学校应该注重开展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可以在重大节庆日组织学生瞻仰红色文化基地、纪念馆、展览馆、革命烈士陵园等场所,使学生在这种庄严肃穆的环境中接受心灵洗涤。
第二,加强建设大学生实践基地。学校可以加强与革命老区的联系,在革命老区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开展红色文化体验活动,让学生重走“长征路”,探寻红色足迹,重温红色历史,使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深入大学生的心灵深处。
第一,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在生态价值教育之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家庭教育不同于高校教育注重知识的传授,它更倾向于感情的交流,在潜移默化中对孩子产生影响。父母在孩子的成长教育中要以身作则,发扬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积极对子女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以及中国近现代史教育等,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第二,营造良好的学校文化环境。学校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校园文化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具有塑造良好道德情操的作用。一是推进红色文化进校园。学校可以邀请老红军、老革命者和道德模范英雄来校做红色文化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洗涤思想,树立崇高理想信念。二是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微信、校园贴吧、微博等社交媒体是学生交流沟通和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高校可以利用这些平台进行红色文化教育。高校可以在校园官方网站发布生动有趣的微视频,进行红色文化的宣传;可以开设微信公众号,贴近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采用接地气的语言方式,定期推送红色文化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文章;可以在学校官方微博进行以弘扬红色精神为主题的直播活动等等。
第三,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弘扬红色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美丽中国”,需要全社会成员的共同参与。因此,进行红色文化教育要重视社会舆论的力量,利用舆论的优势对社会成员进行潜移默化影响。一是要重视红色文化宣传教育活动。利用“建军节”、“建党节”、“国庆节”等重大纪念日以及历史人物纪念日,举行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群众性纪念活动,增强人们对伟大祖国、美丽家园和幸福生活的热爱,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强化爱国意识,增强民族凝聚力。二是积极开展红色文艺创建活动。把握时代脉搏,丰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时代内涵,创作大众喜闻乐见的红色文化的文艺作品,开展生动活泼的红色文化文艺活动,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寓教于乐的文化服务,把红色文化的基本精神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