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坤瑜 赵兴平
(合肥工业大学商学系,安徽 宣城 242000)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2.41亿人,占总人口17.3%。预计到2050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将会达到4.87亿左右,占总人口34.9%。因此,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趋势。发展智慧养老模式是一种缓解养老难题的有效途径。打造智慧养老模式需要政府、企业、个人等多方面力量的共同努力和协调合作。
智慧养老企业在产品多样化、需求多元化、政策差异化的养老行业中面临很大的运营风险,需要政府对这些新兴技术产业给予一定的支持,其运营模式也多采用企业运营、政府买单的方式,形式单一,过于依赖政府的产业保护政策。并且,养老行业的价格竞争机制不完善,具有较高的政策壁垒,市场化程度不高。由此可见,智慧养老企业亟需一个成熟的商业模式,来减少对政府的依赖,进而改善市场机制,提高市场化程度。
目前,中国智慧养老行业正处于导入期,技术尚未成熟,仍然存在许多技术障碍,以及信息技术的优势还未得到充分发挥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解决。大部分智慧养老企业是中小型创新创业企业,缺乏优厚的资金财力支持,难以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深入的科技研发。导致养老智能设备价格偏高,推广效果不佳,进而导致养老行业智能化程度较低,以及养老企业对政府的依赖程度较高。同时,由于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相关技术才刚发展起来,我国智慧养老行业在信息安全方面也面临巨大挑战。
目前,国内大部分养老企业偏重老人的健康医疗和生活照料等方面的设备生产,而往往忽视了老人的精神生活。如果老人缺乏人际交流、娱乐活动或者知识再教育等精神需求,老人的心理可能也会处于一种亚健康状态。这种因为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可能会导致更多健康问题,加重养老负担。
养老行业的市场化运作模式需要广泛收集数据资料,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根据结果和结论,有针对性地制定养老企业的市场化运营制度和公司发展计划。在养老企业市场化运营过程中,对养老服务质量进行全方位、全天候地监测和评估,引入价格竞争模式,不断提升质优质廉价养老服务的竞争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突破了技术壁垒,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进而降低了养老智能设备的价格,才能更好地推广养老智能设备,更好地普及智慧养老模式,推动智慧养老模式的行业的发展。
养老企业应该更加注重老人精神生活相关的产品开发,例如:促进老年人之间交流的工具,满足老年人娱乐生活的文创产品。同时,还可以开展老人养生旅游项目、开办老人文体活动馆和组织老年艺术团,以此来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需求。不仅老年人的健康医疗和生活照料等方面有巨大市场,老年人精神生活方面也有相当大的市场潜力。
通过实施智慧养老模式,智能家居养老服务中心可以远程监控老人的生活,许多老人记忆不好,常常忘记吃药时,工作人员会提醒老人按时吃药。当老人跌倒时,智能手环可以立即报警,并发送定位,还有一键紧急呼救的功能。此外,智能手环还可以监测老人的血压、血糖和心跳等健康指标。同时,建立养老信息化管理系统,给每一个老人建立健康数据档案,可以做到实时监测,预防可能会出现的疾病。政府开通养老专线电话,老人足不出户,就可以预约洗衣、做饭、扫地、维修、送餐、理发和看病等居家养老护理服务。
目前,养老行业面临一个招工难的问题,养老机构需要经过专业培训的人才,而居家智能养老设备、养老机构管理系统和大数据平台能够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节省一部分劳动力,进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根据数据统计,发达城市的智慧养老项目覆盖率要远远高于落后农村的智慧养老项目覆盖率。东部沿海地区的智慧养老项目覆盖率要远远超过西部边远地区的智慧养老项目覆盖率。由于养老智能设备造价成本较高,许多普通收入的老人消费水平较低,以及技术水平相对有限,导致智慧养老模式推广受阻,智慧养老项目普及率较低,并且主要集中在养老机构。
目前,行业的相关规章制度还不够完善,缺乏科学、准确、统一的服务标准和操作流程,许多信息得不到有效公开和共享,养老行业缺乏有效的监管治理,导致不同养老企业的服务质量良莠不齐,养老行业的服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不同收费的养老机构,提供的养老服务质量也良莠不齐,而且,医疗体系还不健全。也阻碍了养老行业信息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