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图书馆老年服务研究述评

2018-01-24 17:34:15
山西档案 2018年5期
关键词:载文检索论文

随着我国人口老年化进程不断加快,老年人逐渐成为高校图书馆服务的一个重要群体。回望改革开放40年来高校图书馆老年服务工作的发展历程,总结相关研究成果,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基于CNKI数据,利用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剖析并揭示40年来高校图书馆老年服务研究的特点和相关热点主题,以期对该领域研究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和把握,为当今高校图书馆老年服务工作向纵深发展提供借鉴。

一、文献来源

CNKI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收录文献最全并逐月更新的中文学术论文数据库,查准率和查全率较高。因此,本文利用CNKI知识资源总库进行主题高级检索。检索条件首先设定为:主题=“高校图书馆”并且“老年”,发表时间设定为1979-1-1至2018-05-31,其他检索条件为默认选项,进行“模糊”检索,共获得99条结果,剔除“征订启事”“期刊简介”及重复论文后,共获得直接性的研究论文18篇;再在其他检索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用主题=“高校图书馆”并且“老龄”“老人”“老”“离退休”进行“模糊”检索,除去重复论文后,获得7篇学术性论文。5次检索,共得到25篇论文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

二、文献数据分析

(一)论文发表数量及年度分布统计

研究论文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一领域的研究水平和发展情况。[1]通过5次检索获得的25篇有效论文样本,其年度分布是:1995年2篇﹑1996年1篇﹑1998年1篇﹑2005年2篇﹑2006年1篇﹑2007年3篇﹑2008年1篇﹑2009年1篇﹑2010年1篇﹑2012年1篇﹑2014年3篇﹑2015年4篇﹑2016年3篇﹑2018年1篇。从各年论文篇数可以看出,改革开放40年以来,很少有学者关注高校图书馆老年服务工作,研究论文数量少。究其原因,一是因为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大学生,只有少量离退休教职工,学界亦主要针对大学生的服务工作进行研究;二是因为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工作开展不力,对越来越多的社会老年读者重视不够,学界的相关研究仍主要集中在非老年人群。

(二)关键词词频分析

关键词是从文献的题目(有时也从文摘或正文)中抽取的能够表达文献主题且具有检索意义的语词,是文献的核心和精髓,是文章主题的高度概括和凝练,频次高的关键词还常被用来确定一个研究领域的热点。[2-3]因此,对关键词进行分析很有必要。根据25篇论文样本进行关键词频率统计,结果是:“老年读者/老龄读者”共出现了9次﹑“读者服务/读者工作”出现了7次﹑“服务”出现了5次﹑“老年人”“老年服务”“老龄化”各出现了3次﹑“离退休教职工”“老年群体”“隐性知识”“老龄化社会/老龄社会”“真人图书馆”“老教师读者”各出现了2次﹑其他如“第三年龄教师”“阅读乐园”等只出现了1次。从这些关键词出现的频率来看,高校图书馆服务老年人的研究呈现出主题明确﹑时代特色浓郁﹑创新性不够等特点。

(三)载文期刊分析

通过分析载文期刊,既可确定某研究领域的核心刊物,为文献收集和管理提供依据;又能指导读者进行重点阅读。[4]本文涉及的25篇论文主要集中在《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载文4篇)﹑《内蒙古科技与经济》(载文2篇)﹑《图书情报导刊》《江西图书馆学刊》《图书馆研究》《现代情报》《河南图书馆学刊》《晋中师专学报》《医学情报工作》《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沧州师范学院学报》《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等14种期刊中,共载文18篇,其他期刊共载文7篇。在这14种刊物中,图书馆专业期刊占载文期刊总数的50%,载文量略占总篇数的44%,其中的《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载文最多,学报类期刊略占载文期刊总数的36%,其他期刊占14%。可见,图情专业期刊及高校学报对高校图书馆老年服务研究的关注度高。

(四)发文作者及机构分析

通过分析论文作者和机构能够了解该领域内的核心研究者和主要研究机构。根据普赖斯定律,核心作者最低发文数量M≈0.749×√Nmax,Nmax为最高产的作者发文量。[5]本文涉及的25篇论文作者主要是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张永宁﹑青海民族学院的马翠兰﹑浙江师范大学的朱巧兰﹑延安大学的康文梅﹑哈尔滨理工大学的王晓荣﹑江汉大学的黄唯﹑淮北煤炭师范学院的张素园﹑湘潭大学的姜勇峰﹑河南师范大学的苗晓青等。这些作者大多只发表了1篇相关论文,高产作者目前还没产生,发文2篇的张永宁可作为核心作者的候选人;发文作者单位主要是地方性普通高等学校,来自985﹑211等重点大学的论文较少,表明地方普通高等院校学者是高校图书馆老年服务研究的主力军。

三、研究主题分析

通过浏览25篇论文样本,发现高校图书馆老年服务工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一)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

关于高校图书馆服务老年群体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一是时代的要求。马翠兰在分析我国老龄化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为老年读者服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6]郭新红从老龄化时代赋予的新责任﹑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等方面阐述了高校图书馆为老年群体服务的必要性。[7]二是高校图书馆资源利用及自身发展的需要。高校图书馆人员配备﹑文献资源﹑软硬件设施等大多优于其他类型图书馆,但资源长期未得到充分利用。高校图书馆向包括老年人在内的社会公众开放,能够扩大用户规模,使资源得到更充分地利用,并提高学校和图书馆的知名度。张永宁认为,中医药高校图书馆的老年保健养生文献资源丰富,开展老年读者服务十分可行。[8]

(二)对策和措施研究

对于高校图书馆如何开展老年服务工作,学者们提出了各自的观点。苗晓青提出与市政部门联手开展共建老年人“阅读乐园”﹑设立老年人娱乐广角等;[9]王晓荣从细节服务﹑针对性服务等方面提出了为老年退休教职工文化服务的具体措施;[10]朱巧兰从藏书策略﹑读者策略﹑媒介策略等方面探讨了为老年读者服务的有效方法;[11]姜勇峰﹑祝胜男等则通过分析高校图书馆老龄用户深层需求动因,提出利用老龄用户的社会经验﹑知识﹑时间﹑专业优势及其主动参与图书馆建设的愿景,构建由高校图书馆﹑大学生公益性服务团队和老年人共同组成的双赢互助组织或个性化服务平台。[12-13]

(三)读者类型及需求特点研究

马翠兰将高校老年读者划分为“学习型”“研究型”和“休闲娱乐型”,并对各种类型读者的阅读需求特点进行了分析。她认为,“学习型”读者主要是利用图书馆获取新知识﹑更新知识结构﹑丰富和充实自己的文化生活;“研究型”读者主要是获取专业方面的文献信息;“休闲娱乐型”读者主要了解各地新闻﹑生活趣事﹑旅游知识﹑保健常识等。蒋忠田认为,老年教师大多有深厚的学术造诣,其需求具有研究型和创造型特点。[14]

四、研究的不足及建议

(1)研究队伍薄弱且成果少。通过对作者和发文机构进行分析后发现,研究高校图书馆老年服务工作的作者主要来自普通高校图书馆,且多是“单枪匹马”,来自985﹑211高校图书馆及其他机构的作者少,不利于该领域的发展和交流,亟需来自重点高校图书馆及其他机构的作者加入该领域的研究行列。

(2)研究水平有待提高。一是研究层次低,创新研究不够。已有研究多是对高校图书馆服务老年群体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老年读者类型及需求特点等进行研究,而创新性服务内容﹑模式﹑策略和保障机制的相关研究则较少,关于老年读者教育﹑信息意识及其所需设施建设﹑老年读者服务的法律法规等主题的研究比较零散。二是理论水平不高。已有研究大多停留于服务活动经验的介绍和陈述,未作深入思考,缺乏理论性和科学论证,实际指导意义不大。三是研究的系统性不强。已有研究跨学科少,未形成系统性的专题研究成果,需学者们吸纳不同学科知识,对该领域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

(3)研究方法单一。已有的研究多侧重于理论探讨,基于实践的个案分析少。这说明我国高校图书馆老年服务研究大多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实践探索才刚刚起步。

在我国“银发浪潮”不断袭来的时代,笔者期待更多的高校图书馆在老年服务工作方面取得更大成绩,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服务更优质;相关研究者与时俱进,加快研究的步伐,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学者们的研究成果能够用于指导高校图书馆的老年服务工作,让夕阳更红﹑更美!

猜你喜欢
载文检索论文
向本期载文的审稿专家致谢
海洋通报(2022年3期)2022-09-27 02:46:38
向本期载文的审稿专家致谢
海洋通报(2022年2期)2022-06-30 06:07:32
向本期载文的审稿专家致谢
海洋通报(2021年3期)2021-08-14 02:21:00
文以载道与道以载文
社会科学(2021年7期)2021-07-08 02:28:30
2019年第4-6期便捷检索目录
专利检索中“语义”的表现
专利代理(2016年1期)2016-05-17 06:14:36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2013年5—12月最佳论文
新闻前哨(2014年1期)2014-03-12 22: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