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扶贫报道的亮点与创新方向

2018-01-24 16:10王卫明
今传媒 2018年1期
关键词:客户端大众攻坚

王卫明,唐 燕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央提出到2020年实现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目标任务。党的十九大的胜利召开再次吹响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号角。扶贫报道,是专门报道扶贫行为、扶贫人物、扶贫举措、扶贫成果等内容的新闻作品。在发展传播学的视域中,扶贫报道对脱贫攻坚可以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

当前,扶贫报道以正面宣传为主,重点报道扶贫成绩和光荣事迹,受到各级宣传主管部门和新闻媒体的高度重视,整体声势较大,涌现了一批优秀作品,亮点不少。

一、亮点一:普遍重视

以党报、电视台、广播电台、重点新闻网站为代表的主流媒体,普遍重视扶贫报道,在报道资源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央视网新闻频道设置了扶贫报道专题网页(http://news.cntv.cn/special/fpkf/),包括“聚焦精准扶贫”“健康扶贫在基层”“脱贫攻坚在行动”“媒体观察”“各部门参与扶贫开发工作综述”“各地扶贫工作实践经验成就”等栏目。2016年12月15日,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在北京启动大型电视扶贫行动《决不掉队》。

作为“议程设置”(Agenda Setting)的具体安排,许多媒体为扶贫报道开设了专栏。2017年5月18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开设“驻村蹲点话脱贫”专栏,在评论版开辟“驻村手记”专栏,与读者分享驻村记者的感悟与心得。中央电视台、《江西日报》、青岛电视台、赣州电视台等多家媒体不约而同地设置了“脱贫攻坚在行动”栏目,专门刊播扶贫报道。

2015年,大众日报社记者精心选点、深入调研,就金融扶贫、财政入股分红扶贫、电商扶贫等模式进行深入采访,形成一组扶贫报道,对扶贫工作有所启示。自2016年10月13日起,《大众日报》携手“新锐大众”客户端、大众网、山东24小时、《山东手机报》,重磅推出大型融媒体系列报道《全力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追踪扶贫战况,总结典型经验,展示脱贫战果,为打赢扶贫攻坚战鼓劲助力。目前,脱贫攻坚战已取得决定性进展,但脱贫攻坚任务依旧艰巨。实践证明,越是应对巨大的挑战和困难,就越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为此,主流媒体要持之以恒做好扶贫报道的策划、采写,推出新时代扶贫报道新作,为决胜全面小康凝聚正能量。

二、亮点二:深入基层

贫困人口大多在基层。扶贫报道,必须深入基层。

2016年5月24日,《新京报》记者以《悬崖上的村庄》为题,采用图文结合形式,全景再现了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支尔莫乡阿土勒尔村村民们的现实生活,揭示了村民们的内心世界和真实需求,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关注。在媒体的聚光下,当地政府不遮不掩,积极回应,用切实举措回应舆论关切。经过一年的攻坚克难,“悬崖村”村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践证明,新闻记者讲好故事,推出精品,引起舆论关注,这对推动精准扶贫有着重要的作用。《大众日报》“精准扶贫·记者体验”专栏 2016年 5月 31日刊登的报道《金豆何时才花开?》,来自记者在曲阜市陵城镇玄帝庙村蹲点三昼夜的现场采写。

2017年4月25日,中宣部启动了“双百三同”活动(中央主要媒体100多名记者深入100多个扶贫点,开展为期一个月的调研采访,同奋斗在一线的脱贫攻坚干部群体同吃同住同劳动)。随后,以党报党台为代表的主流媒体主动担当,共同吹响了扶贫报道的号角。2017年4月底至6月初,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派出 8位记者参加中宣部“砥砺奋进的五年——精准扶贫蹲点调研采访”活动,分赴8个省(自治区)的贫困乡村驻点采访,为期一个多月。通过深入基层采撷最鲜活、真实的素材,用每一个生动案例、每一个情景再现、每一个群众的喜怒哀乐,讲好扶贫故事,写出人物与时代的交叉,才能真实记录波澜壮阔的“中国式反贫困”行动。

三、亮点三:有赞有弹

扶贫是好事,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涌现了一批先进人物、先进事迹以及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新闻媒体对此进行了适度的报道。榜样的作用不言而喻。为树立旗帜和榜样,带动决胜脱贫攻坚,贵州成立了“脱贫攻坚群英谱”媒体联盟。采取对该省脱贫攻坚战场上的先进典型群体进行集中报道的方式,全方位、深层次集中展现脱贫攻坚英雄群像,示范带动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决胜脱贫攻坚、同步全面小康。

《青海日报》在头版刊登了《马锁安的扶贫故事》系列报道,《江西日报》刊登了井冈山在全国率先脱贫“摘帽”的相关报道。报道中描述了井冈山在脱贫过程中的好经验、好做法,以及当下巩固脱贫成果的相关举措,这些都可供其他地区参考。《半月谈》杂志2016年第10期刊发批评性报道《“数字是虚的,材料是假的”——“扶贫大户”造假记》,文中写道:“有的地方靠‘包装’塑造典型,有的地方虽然找对了路子,却不肯踏实开展扶持工作。西部某县就有这样一个案例。当地政府急于出成果、树典型,把一个普通养殖大户包装成‘扶贫大户’,结果不但扶贫没啥效果,反而弄得该养殖户欠了数万外债。”《齐鲁晚报》2016年5月27日以《数字注了水,材料也掺了假 包装出来的“扶贫大户”》为题转载了这篇报道。

2016年12月16日,《经济日报》刊登魏永刚的评论《精准扶贫不是“精准填表”》,批评“精准扶贫变成精准填表”这种不正常现象。2017年7月,《新华每日电讯》、凤凰网、东方网、澎湃APP等媒体刊发或转载批评性报道《一名扶贫书记的无奈:填一遍表得签2080次名,忙于开会写材料》。这篇报道揭露了扶贫工作中存在的形式主义问题:精准识贫变成了“精准填表”,本该在田间地头忙活的扶贫干部很多时间都用在了开会和写文填表上。

脱贫攻坚工作出现偏差、失误再所难免,为此,媒体应及时发声,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就显得格外紧迫和重要。

四、亮点四:互动开放

新闻单位天然具有舆论引导功能的优势,如果善于利用宣传报道资源进行脱贫攻坚工作,完全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脱贫攻坚,不只是党和政府的事,需要全社会各种力量参与其中。扶贫报道应该考虑到这一点,以开放、互动的形式合众力、集众智。在这方面,《大众日报》、“新锐大众”客户端做了可贵的尝试。

山东是东部地区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2015年10月17日,《齐鲁晚报》在 A06版发表倡议性报道《今天邀您一起来扶贫 善款将注入正在筹建的基金会》,文后还附录了接收捐赠善款的账户名称、账号、开户银行、邮编、地址、电话。

2016年7月7日,《齐鲁晚报》成立“融媒扶贫平台”,面向全省征集贫困线索,同时召集社会爱心力量提供帮助。如果读者有贫困线索或者是爱心企业,可拨打特定电话,或下载“齐鲁壹点”手机APP,在情报站留言[2]。《齐鲁晚报》在报纸开辟线索专栏,在网上建立了专题页面,实现贫困人口与爱心企业之间的对接,为脱贫攻坚助力。

2016年10月,《大众日报》、“新锐大众”客户端联手开展大众可参与的新闻扶贫公益行动:由“新锐大众”客户端搜集整理贫困户的帮扶项目,设定救助金额或方案,同步征集有意进行慈善帮扶的单位和个人,在客户端设置帮扶项目陈述展示平台(图文、视频报道),以认领、众筹等多种方式落实帮扶方案,实现点对点扶贫;“新锐大众”客户端开通贫困户帮扶项目征集渠道,若客户端用户身边有特困家庭,可将情况说明和联系方式发送至相关邮箱;对于客户端已征集展示的待帮扶项目,有意进行慈善帮扶的单位和个人,还可拨打新锐大众采编运营中心电话奉献爱心。在这个过程中,大众网、“新锐大众”客户端为新闻扶贫公益行动提供传播平台。

五、亮点五:融合报道

开展扶贫报道,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融合报道可以充分整合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各自优势,为扶贫报道形成强大的舆论合力。

贵阳晚报社与“ZAKER贵阳”合作开展了“脱贫攻坚最黔沿”网络直播报道,相关报道即出现在《贵阳晚报》的纸质版面,又出现在“ZAKER贵阳”的专题网页上。在《贵阳晚报》的纸质版面,有“脱贫攻坚最黔沿”的LOGO和二维码,旁边写着引导性文字:“扫码关注脱贫攻坚最黔沿专题报道 观看更多图文视频和直播内容”。

2017年9月12日11:00,贵阳晚报-ZAKER贵阳“脱贫攻坚最黔沿”网络直播活动走进乌江岸边的余庆县大乌江镇红渡村,用真实的镜头,呈现红渡在脱贫攻坚过程中经历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截至当晚8点,共有37000多名网友参与了本次直播。

2016年 3月底,威海报业集团精心策划、重磅推出“民生威海·扶贫攻坚在行动”大型全媒体新闻行动,将重点报道的视角投向该市180个扶贫村以及贫困群众,通过典型宣传、记者蹲点日记、扶贫攻坚志愿行等方式,全景式展示该市扶贫开发的工作成果、基层亮点和经验探索[3]。行动中,记者走进部分贫困村和贫困群众家中,用心记录扶贫历程,用情讲好脱贫故事,通过纸笔、镜头和微视频等多种表现手段生动呈现给受众。

六、小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中国媒体的扶贫报道为全国范围内的脱贫攻坚工作提供了强而有力的信息支持、舆论支持,可圈可点,但不可否认的是,上述亮点并非普遍存在于各家媒体。现有的扶贫报道,在总体上,仍然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问题:忽视报道扶贫领域的腐败问题及相应对策,重视报道扶贫者,轻视报道被扶贫者,报道的主动性、开放性、互动性、思辨性、探究性、深度、扶贫力度有待加强,全媒体报道不多,罕见扶贫报道与 VR、H5、大数据等新锐技术相结合。放眼未来,扶贫报道应该在广泛性、主动性、开放性、互动性、思辨性、探究性、融合度、应用新技术、扶贫力度等方面继续强化或有所创新。

猜你喜欢
客户端大众攻坚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大众ID.4
上汽大众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如何看待传统媒体新闻客户端的“断舍离”?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县级台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如何应用手机客户端
孵化垂直频道:新闻客户端新策略
大枢纽 云平台 客户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探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