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思琪
“世界最美的书”评选活动是当今世界级别最高、参选作品最多且影响最为广泛的图书装帧设计评选活动。中国从2004年开始参加该项评选活动,除2013年和2015年外每年都有优秀作品获奖,这是对我国书籍设计水平取得巨大进步的肯定。同时,我国书籍设计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一是整体设计理念还未深入人心;二是过度设计屡见不鲜;三是整体设计水平良莠不齐。书籍设计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如何才能设计出“世界最美的书”?“世界最美的书”评选标准已经给出了答案,重新分析和理解这一评选标准能够有助于解决当前中国书籍设计的问题,并找到未来中国书籍设计的发展方向。
“世界最美的书”评选标准十分重视书籍的整体设计,要求书籍的各个部分包括封面、护封、环衬、扉页、目录、版面、插图、字体等均要在美学上保持一致[1]。
具体来说,需要符合四个标准:一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二是书籍的物化之美;三是原创性;四是注重历史的积累[2]。这些标准中,既有对文字内容的要求,也有对材料运用的评判,既强调历史文化的内涵和底蕴,又鼓励创新和突破。所以,它已经不能够只被看作是书籍艺术的评比,而更像是站在文化的宏观视角和书籍的整体维度来进行的“美”的选拔。
“世界最美的书”评选标准对世界书籍设计的潮流有着精准把控,它不只是评委们用来筛选优秀作品的工具,更应该成为今天图书出版的重要准则。通过重新分析这些评选标准,我们能够找到未来书籍设计的方向。
从2004年到2017年,中国已经连续参加了14年的莱比锡“世界最美的书”评选活动,除2013和2015年以外,中国每年都有作品获得不同级别的奖项。2017年中国选送参赛的《虫子书》和《冷冰川墨刻》分别获银奖与荣誉奖,通过对这两件作品的分析能够更好地理解“世界最美的书”评选标准。
《虫子书》由朱赢椿和皇甫珊珊设计,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存在较大争议的书,与传统意义上的书不同,《虫子书》的全文没有一个人类文字,全都是昆虫爬行或啃食食物的轨迹所形成的符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本书毫无价值,因为它没有提供给读者任何有效信息。然而无论是“中国最美的书”评委会,还是“世界最美的书”评委会都给予了它很高的评价。“中国最美的书”评委会评价它“妙趣天成”,“世界最美的书”评委会则认为“《虫子书》在艺术上的探索就像是哲学的思考,仿佛在告诉人们:世界就是一本书”。这种勇于探索的创新意识完全符合“世界最美的书”对创意的独特要求,也成为了它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
但是,《虫子书》对自然的回归还远不止于内容,在材料的运用上也完全回归自然。封面用纸是一款全新的创意性环保纸张,染色颜料采用食品废料马铃薯淀粉中的球状颗粒制成,纹理独特、磨砂表面极富质感,并可回收再生,和此书的气息相吻合[3]。所以在材质上的创新和突破也助推了《虫子书》的成功然而,这本书的确难以引起普通人的兴趣,朱赢椿本人则表示:“当初做样书时有很多朋友都提醒我这步迈得太大了,但我不管,我就要一步迈这么远,我想冒一个险,做到极致,让它达到一个高度,然后我们可以再落下来。”[4]书籍设计是需要勇气的,朱赢椿的开拓精神应该值得我国书籍设计师们学习。
《冷冰川墨刻》是由周晨设计,海豚出版社出版的冷冰川的墨刻作品集。和《虫子书》不同,这本书在内容和创作手法上都规矩得多——全部是冷冰川先生的刻画作品。抛开书本,其内容本身的艺术价值就足以让人惊叹。而它能获奖的原因,要归功于它繁复且极致的印刷装帧工艺。早在获得“世界最美的书”荣誉奖之前,这本书就已经获得了美国印制大奖班尼金奖和第 28届香港印制大奖冠军书籍奖。
除了印刷工艺上的极致,这本书还有着许多精妙的设计。例如书的封面上有一道真实的割痕,这道割痕成为全书的点睛之笔,设计师周晨通过这一绝妙的构思,让封面立刻变得鲜活起来,使之从二维变成了三维,恰好符合冷冰川作品本身的空间概念,书口处用激光印刻的“LENGBINGCHUAN”字样,也同样是对这种三维的空间概念的表达。尖锐的表现形式,呼应“冷冰川”的个性,也符合作品产生时的原始状态。
这本书在用纸上也非常的讲究,为了最大限度地还原作品本身的面貌,设计者在书中选用了包括宣纸在内的四种不同工艺纸料,而不同纸张吸墨效果、厚薄程度、硬度手感上的差异也为印刷、装订带来了不小的困难。所以,这样一本书的制作过程,本身也称得上是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
中国的图书在莱比锡“世界最美的书”评选中屡获嘉奖,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了中国的优秀图书具备国际水平,但这并不代表中国书籍设计的整体状况。中国的图书在书籍设计方面仍有很多突出的问题,集中表现在:缺乏整体设计的意识;对书籍设计在图书生产过程中的地位认识有偏差;过度追求个性化,无视市场需求;对本土文化的挖掘和运用还很不够。这些问题普遍且现实,其根本就是对“书籍设计”理念缺乏深刻认识。
“整体设计”是指在图书策划时和生产过程中坚持从书籍的整体出发,在内容和形式上做到总的设计,这也是“世界最美的书”评选标准之一。然而,在中国的图书市场上,“整体设计”经常被忽视。传统的图书出版往往只重视内容的准确性,这导致图书生产的各个环节都严格以文本为中心,在选题策划初期并没有对图书的呈现效果做全方位的考虑,所涉及到的纸张材料、封面样式、版式结构等很多细节都是在生产过程中完成的,有很大的临时性和随意性,这既降低了图书生产效率,也不利于图书整体质量的提升。
长期以来,人们只注重对书籍的表面欣赏效果,将一些图片和文字在电脑上组合排版好,然后在封面上想方设法地做到好看就可以,从而忽略了对书籍整体效果和内容的双重体现要求[5]。很多情况下,“书籍设计”都被放到了最不重要的位置,或者只在艺术文化类书籍的生产过程中才会注意书籍设计的问题。当前的图书市场上很少有由专门的设计师来进行设计的图书,一方面是因为对“书籍设计”重要性认识不足,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该领域的人才较少,而出版社的编辑又不具备“书籍设计”的专业知识。出版人对书籍设计的认知偏差使得我国图书的书籍设计水平停滞不前。
过度追求个性化,无视市场需求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刻意标新立异,在书籍设计的过程中胡乱运用各种材料和工艺,完全不考虑是否切合书本内容,也不考虑消费者能否理解,这种抛弃整体性和统一性的设计方式相当普遍,许多所谓的精装书就是如此。它们看似精美华丽,实际上是画蛇添足,显得滑稽怪异。第二,为了达到设计效果,不惜成本,不考虑消费者的承受能力。这些书不能够算作为粗制滥造的书,但绝对也不可能成为受欢迎的书,没有市场的情怀是可笑的,一味地曲高和寡只会被市场淘汰。怎样把握好设计的度?这是考验编辑和设计师的一个难题。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单在书籍设计上就有着丰富的表现形式,中国的装帧工艺独特且精美。我们的传统文化和传统技艺都应该成为我们书籍设计的灵感源泉。然而我们的设计师们在书籍设计的过程中却缺乏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运用。专业性较强的图书在设计当中根本不会考虑传统文化元素,而那些历史文化领域的大众图书在运用本土文化元素的时候也不够专业和深入,不但没有增添书籍的文化内涵和传统魅力,反而失去了书籍原有的特色。一些强加的文化历史符号,累赘且不协调,各个元素之间零碎且没有规律。
要解决中国书籍设计所面临的问题,我们应该回归到“世界最美的书”评选标准上来。要重视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坚持材料和工艺的革新,鼓励理念和方式的创新,注重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这既是“世界最美的书”评选标准给中国书籍设计的重要启示,也是未来中国书籍设计的发展方向。
书籍设计的最终目的就是利用丰富的、恰当的表现形式,使书籍的内容能够得到更好地呈现。所以形式和内容必须保持统一,但是前文提到,中国目前的图书生产方式使得这种统一很难实现。那么,这就首先要求图书生产者做出调整。应该在选题策划阶段做好书籍设计的整体规划,覆盖图书的每个部位,贯穿图书生产的各个环节。但是光在制度上调整是不够的,其次,还应该处理好编辑和设计师的关系。在2016年“世界最美的书”14 本获奖作品中,有5 本明确标注设计师参与编辑工作当中,超过入选总数的三分之一[6]。只有让设计师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熟悉编辑流程和操作方法,其设计才能够更加准确。不论是编辑的自导自演,还是设计师的自我发挥都不利于书籍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完美统一。编辑和设计师之间的相互配合是产生优秀作品的必要条件。最后,还需要全社会审美意识的觉醒。书籍本身是知识传播的载体,其在形式上的表现手法同样是知识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版者们要通过形式创新培养消费者的审美意识,而全社会审美意识的提升将为书籍设计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创造更加良好的创作环境。
材料和工艺是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外在表现形式。研发新的材料和工艺需要一定的技术手段,更需要设计师有敢于尝试的勇气和善于观察的眼睛。“世界最美的书”历年获奖作品中有许多运用了先进材料和特殊工艺,但采用普通材料和普通工艺的作品也同样能够出彩。2016年金奖作品《订单——方圆故事》的封面用的是快递包装材料,虽不是新材料,但这种大胆的手法却带来了极佳的效果。把原本不是书籍材料的材料用作书籍设计,这本身就是一种突破和革新。2007年铜奖作品《不裁》也没有用到什么特殊工艺,纸张印刷都很普通,但是每一页都需要读者亲自裁开的设计却是首次采用,这让“不裁”的意味更加明显,也得到了评委的认可。“世界最美的书”所定下的这一标准旨在追求书籍的物化表达,只要能够真实贴切地还原书籍的思想,那么这种材料和工艺的使用就是成功的。另外,在资源日趋匮乏,环境不断恶化的今天,环保材料正受到越来越多设计师的青睐,这也将成为未来书籍设计的趋势。
纸质书发展到今天,其存在的必要性越来越受到质疑,以传统的方式设计图书已经很难再吸引消费者。只有充分发挥想象力,不墨守成规才能够设计出让人眼前一亮的新作品。可是实际上,只有想象力是不够的,任何好的想法想要完美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必须要付出足够的努力的,往往还要受到种种现实条件的约束。几乎所有“世界最美的书”都是在设计师的全程监控下完成的,《订单——方圆故事》先后经历了 20多道工序,为了实现对传统的突破和创新,设计师在上海的印刷厂里足足熬了七天七夜[7]。书籍设计非常注重创新,但是,没有积累、付出和体悟,创新是立不住脚的,也绝不可能成为“世界最美的书”评委会想要的那种创新。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所以,在书籍设计中应该注重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并要坚定对自身文化的自信。汉字作为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字,应该成为中国设计师们创作的源泉。古代书籍的装帧风格、版式结构、材料使用也都可以为设计师们带来设计灵感。历年获得“世界最美的书”的中国作品几乎都有着深刻的中华烙印,《梅兰芳(藏)戏曲史料图画集》《剪纸的故事》《诗经》《曹雪芹风筝艺术》等书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极具中国气韵,它们将有着五千年历史的古老东方文化以崭新的方式呈现出来,不失风雅且惊艳四方。
书籍设计的意义在于充分展现物化之美,即用文字之外的一切可以被感知的成分,感染和打动读者。虽然至今仍有很多人对纸质书的未来报以悲观态度,电子书的迅猛发展也不能被忽视,但这不意味着纸质书会必然地走向消亡。“世界最美的书”评选标准规定了“美书”该有的样子,其实也为我们勾勒出了图书出版未来的发展方向。一本可触可感的纸质书有着电纸书无法取代的魅力,而将人的阅读体验从单纯的视觉感受扩展到全身互动的设计理念甚至可能给纸质书的未来注入新的增长动力。中国的书籍设计者们应该从“世界最美的书”评选标准中汲取经验,立足传统文化的根本,在新时期不断创作出具备国际水准和符合人民需要的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