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丹
(上海大学 数码艺术学院,上海 201800)
专题片《手下留情》主要围绕徐州面塑传承人展开,对徐州面塑的起源、传承人的制作过程以及传承人对面塑未来发展问题进行展现。片中通过纪实手法展现面塑的制作过程以及传承人的公益教学,反映了面塑的传承现状以及未来将会面临的问题,引发观众的思考。本篇主要分为两部分,前段由旁白介绍面塑的起源以及传承人的精湛手艺,展现面塑的手工艺的精妙绝伦,惟妙惟肖;后半段由传承人延伸展开,以传承人自述的形式展现她的工作环境以及日常工作,中间穿插采访视角,拉近观众与传承人的距离。同时通过采访面塑公益班的学生们,侧面展现传承人的性格特征,使主人公更加立体,更具有生活气息。面塑公益班是对非遗传承问题的直观体现,传承人开设这个课程的初衷并不是为自己牟取利益,而是希望让更多人都能够知道面塑的存在,了解这项非遗手艺,把它更好地传承下去。这也是本片想要传达的中心思想。
据史料记载,中国的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经营,可谓是历史渊远流长,早已是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也是研究历史、考古、民俗、雕塑、美学不可忽视的实物资科。就捏制风格来说,黄河流域古朴、粗扩、豪放、深厚;长江流域却是细致、优美、精巧。面塑主要以面粉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出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捏面艺人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顷刻之间,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
《手下留情》拍摄了传承人的生活状态,包括创作、教学以及参加专业交流会,侧面展现了传承人生活的丰富性,改变观众对于传统手工艺人的既定印象,使人物更具真实性。同时在拍摄传承人对学生们进行细心指导,安静创作,可以表现人物性格的耐心平和,为面塑增添了一种淳朴淡雅的特质。本片通过空镜、配乐的烘托,希望影片营造一种宁静清雅的基调,在空镜的表现上多拍摄了竹林、小桥流水的景观来展现意境。配乐也选用了以钢琴为主的音乐,也为观众营造了一种安静的观影氛围。
本片作为宣传面塑的专题片,不仅弘扬了面塑的工匠精神,同时也宣传了传承人的精准技艺。影片对传承人也会起到一定的宣传作用,为他带来更高的知名度。影片会在传承人的公众平台上进行传播,同时也会在传承人参加全国性赛事以及媒体采访时进行选播。《手下留情》的艺术性与社会性为面塑这项非遗手工艺带来了积极的正面效果,也对面塑的普及起到了推动作用。
非遗专题片的内容一般会包括两条叙事主线:一是非遗的历史渊源、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二是非遗传承人的学习经历以及日常传承工作。非遗专题片一般会选取第三视角进行拍摄,传承人的部分会采用固定视角或第一视角,传承人出镜多用采访模式,更生活化。一部影片会呈现多视角叙事模式。在叙事过程中,两条叙事主线结合视角变化会交叉进行,从而形成叙事节奏的变化。除了非遗的历史部分多用影像资料、经典作品进行介绍,传承人部分一般呈现的是工作状态、非遗发展现状,所以叙事场景会选在传承人日常工作或进行非遗展示性场所。
非遗专题片的内容一般由介绍非遗的历史发展脉络和对传承人的工作以及非遗传承发展的现状的展现。非遗的介绍大多通过影像资料、经典作品等方式进行呈现,也是为传承人的出场进行铺垫。传承人的叙事则是通过固定视角或第一人称进行叙述,传承现状问题多是围绕传承人展开。影片前半部分通过传承人的作品以及影像资料介绍面塑的发展历史,后半部分通过采访的形式,以及展现传承人在教学中的状态来进行叙事。全片由旁白进行介绍,中间穿插传承人第一人称的讲述,使叙事更有层次,影片内容更具感染力。将传承现状问题更直观的呈现在观众面前,引人深思。
非遗专题片对镜头表现要求很高,尤其拍摄手工艺,大多是静态画面,需要精细、无大幅度移动、高度稳定的镜头来呈现,所以非遗专题片多会使用推、拉、移等方式进行慢镜头拍摄,通过全景、中景、特写等位置进行画面呈现。
《手下留情》中多用特写镜头来展现传承人手艺精湛,在面塑的制作过程中,通过特写镜头呈现面团在传承人的手中经过捏、搓、揉等手法变成惟妙惟肖的经典人物;拍摄传承人的工作环境以及教学中的状态,用全景、中景等机位来展现。尤其是传承人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与孩子们的互动,使人物性格更加丰富;在采访时运用固定镜头,表现人物的真实情感。影片中使用了许多空镜,例如传承人工作室外的竹林、石桥流水表现了传承人云淡风轻的性格,也为影片营造了一种宁静淡雅的氛围;院中挂着的中国结、红灯笼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深夜亮着的台灯代表着传承人在面对困难时不断练习着自己的技艺,直到将它攻克。通过这些镜头的运用使面塑不再是静止不动的事物,使画面更加生动,富有层次,也使人物更加立体。
在色彩的表现上,非遗专题片通常会把色彩饱和度调整到中和的状态,不太过浓烈也不太过灰暗,需要展现的是非遗真实的状态,无需将画面夸大效果,但会结合拍摄对象自身的特色,适当调整色彩,突显非遗的特点,给观众留下印象深刻的观感。《手下留情》的影片色调为暖色,以红色为主色调,由于传承人作品以中国神像居多,而且大部分作品的主色都为红色,包括传承人出镜所穿的中式元素的服装也都为红色。所以在后期调色过程中,会着重强调红色,既体现了作品的风格,也为影片营造了中国风的氛围。但在出现表现人物的一些空镜时,颜色会稍微偏冷色,产生冷暖色对比,一方面表现人物淡雅的性格,同时增添了影片一种宁静平和的基调。
非遗专题片的光线通常需要保持真实性,不需要增加过分渲染,要还原拍摄对象的真实状态,所以非遗专题片的光线很少进行艺术手法呈现。但在空镜中运用光线表现一种时间的记录或者一种感情的表达。《手下留情》中光线运用了多次,由于拍摄当天的光线很好,所以在许多镜头中光线都自然的进入,尤其是面塑制作过程的镜头中,光线给面塑带来了一种光泽感,为面塑形象增添了一种吉祥喜庆之感。而传承人在制作时由光线带来的剪影效果也为影片增添一些艺术性。包括影片的开头和结尾在光线的烘托下,展现了一种温暖和谐的氛围。
非遗专题片的主题思想在于突出非遗文化的特色,拉近与人们之间的距离,才能不被后人所淡忘。在宣传非遗文化的同时,也要聚焦非遗传承的现状,并不是每一个文化都可以被完整保存下去,既要传承文化自身精髓,也要发扬创新精神,使更多人能够了解非遗文化,体验非遗文化的乐趣,发现其中的魅力所在。作品《手下留情》主要是对民间艺人——面塑传承人朱月香的介绍以及传承问题的探讨。通过影片的拍摄,展现面塑文化独特的魅力。本片更重要的是通过传承人的介绍,希望让更多人关注民间传统技艺,了解面塑文化的发展现状。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积淀,是民间艺术的精髓。只有将这些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发扬创新精神,才能做到尊重文化,保护文化。
非遗专题片记录的是非遗的“本真性”,保留了它在镜头下最原始的状态,不仅作为珍贵的历史资料,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同时也会唤起人们的保护意识,让观众充分认识到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反映许多祖辈相传的民俗技艺,世代延续的宝贵记忆,如今面临失传、失守的尴尬境地。一些依靠心口相传的方式加以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经常可见,“非遗”专题片唤起受众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与危机意识。
面塑是一种民俗文化的符号,是原汁原味的乡土艺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徐州地区长期的民俗行为和精神的熏陶中形成的民俗心理,具有地方特征的艺术形式表现,最能唤起心中的乡土情感。通过本片的拍摄,不仅要让人们了解传统文化,同时也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的传承和发扬下去。传统文化长久的延续,需要传承意识,需要真正去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商业的推广对面塑文化的传承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作为传承人,应对面塑文化继承、发扬、创新,符合现代审美情趣。否则,随着时间的流逝只会被金钱消费殆尽,失去传统文化原有的魅力。因此《手下留情》这部影片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记录,也是为民间艺术推广所尽的一份绵薄之力。
通过专题片《手下留情》想要传达的是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精神,让更多的人意识到文化的流失,因此需要人们共同努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领略其中魅力所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更具有创新性,与现代文化相结合,通过媒体、视觉、图像等方式进行推广,为他们赋予创新性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