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杨 涛
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内容提要:当下芜湖铁画发展面临众多问题,其品牌竞争力也随之减弱,铁画从业人员在逐渐减少,芜湖铁画艺术的传承和发展面临严峻挑战。提升芜湖铁画品牌竞争力,是推动铁画发展的必由之路,充分挖掘徽文化艺术内涵,拓展铁画艺术表现语言的外延,与高校合作,建设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平台,重塑铁画品牌形象。
芜湖铁画原名“铁花”,是发源于明末清初的一门传统民间艺术,是中国极具地方文化特色工艺品的典型代表。自古芜湖交通便利,冶铁业发达,有“铁到芜湖自成钢”之说。芜湖铁画是由铁匠汤天池与画家萧云从相互砥砺而成,以锤为笔,以铁为墨,以砧为纸,经过叠、铆、錾、锻、焊、锉等多道手工技艺,锻铁为画,至今已有340多年历史。芜湖铁画是集中国画的构图、意蕴和民间剪纸、浅浮雕等艺术技法于一身,通过黑白对比、线面结合的表现手法,简洁刚劲,豪放有力,以独树一帜的技艺著称于世。清代乾隆年间铁画作品《梅兰竹菊》收藏于英国大英博物馆,新中国成立后,芜湖铁画曾受到毛泽东、周恩来和朱德等国家领导人的欣赏和称赞。储炎庆率弟子锻制的铁画作品《迎客松》陈列于北京人民大会堂贵宾厅,《长征诗》陈列于毛主席纪念堂,《梅山水库》现收藏于安徽博物院。国家领导人会见外国来宾经常会在《迎客松》前合影留念,铁画《迎客松》已经成为中外人民友好的象征。
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变迁,曾经畅销国内外的芜湖铁画产业的发展不再辉煌。20世纪90年代,芜湖铁画行业有近800人,而目前芜湖铁画艺人仅剩100余人,保护和传承芜湖铁画锻造技艺,谋划铁画产业发展已经迫在眉睫。
当前,芜湖铁画发展面临政府支持力度不够,行业协会机构指导作用不强,企业生产规模小,企业管理水平不高,铁画产品创新不足,品牌竞争力减弱等问题。更严重的是,随着现有铁画艺人和从业人员减少,铁画艺人年龄结构老化,芜湖铁画艺术的传承和发展面临后继乏人的危险。
2006年5月20日,芜湖铁画锻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芜湖市政府颁布了《芜湖铁画保护和发展条例》,并于2017年1月1日开始实施。政府给予芜湖铁画行业一定的财政支持,但没有充分做好市场调研,对铁画品牌推广没有起到实效作用,市场资源没有进行合理的整合,不能够形成产业化的规模。地方政府要紧跟国家政策,加大扶持力度,把铁画纳入政府举办的大型活动中,拓展对外推广渠道,整合市场优势资源。
传统铁画艺术的当代性转型缓慢,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随着3D打印技术的出现,现代工艺品市场更是琳琅满目。工艺品的制造成本已经随着机械制造业的发展而变得低廉,规模化以及自动化生产的出现,给民间传统手工艺品市场带来很大冲击。而芜湖铁画工艺技术有待提高,题材也需要进一步的挖掘。
目前市场上的铁画产品,还是铁画艺术人打什么,经营者就卖什么,有悖于市场经济规律。把铁画作为产品就必须了解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发铁画产品。老铁画艺人思想相对传统和保守,追求技艺精湛,缺少行业战略眼光和创新思维。应该把铁画作品分为两种来看待:一种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创作,这个过程是对铁画技艺的传承和创新;另一种则是迎合市场的产品,这是铁画企业发展的生存之道。
芜湖铁画名声在外,市场需求却不大。铁画的制作时间长,从业人员少,文化素养不够高,加上大中型铁画的笨重和难以携带,销售渠道狭窄,市场开拓不足。市场局限性造成产品辐射范围小,消费者认可度不高,缺少实用价值,主要是安徽本地的单位和个人会选择铁画作为地方特色礼品,所以铁画产品在线上也很难推广。铁画行业协会利用政府的资金支持,举办各种铁画展览,但对于铁画品牌对外推广效果不明显。铁画行业协会要能够利用好政府的政策和平台加大推广力度,铁画艺人也要积极参展,通过不断的对外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芜湖铁画。
目前芜湖铁画艺术的老艺人屈指可数,年龄和身体已经制约了老艺人们的实践能力,如今能出精品的艺人逐渐在减少,从事铁画艺术的年轻艺人也在减少,老艺人的高超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芜湖市现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传承人1人,安徽省工艺美术大师11人(含省级传承人1人、市级传承人5人),省级名人3人。这些大师和高工中年龄最大的84岁,最小的39岁,平均年龄56.6岁。同时,整个铁画行业的铁画(含镀金画、铜浮雕)制作人员不足百人,其中20多岁的年轻人只有少数。造成目前铁画从业人员减少的情况,主要是由于市场不景气,和铁画市场没有能够做大做强有着直接关系。只有良好的市场效应,才会促进铁画艺人潜心创作,增加铁画人才储备。这样铁画行业才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另外,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从业人员保护政策。
1.铁画艺术文化的内涵发展
芜湖铁画与徽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画家萧云从和新安画派有着密切的联系。据考证,新安画派的代表人物渐江曾经师从萧云从,其代表作《黄山图册》艺术风貌就有萧云从之风范,其中作品中有萧云从作跋“山水之游,似有前缘”。现代铁画作品深受新安画派影响,具有新安画派的瘦劲简洁、风格冷峭的艺术特征。铁画艺人以渐江等画家的山水为题材,以锤代笔,以铁为墨,创作了很多优秀作品,像杨勇创作的《黄海松石图》将渐江的作品表现得更加苍劲秀逸。铁画艺术需要深入挖掘徽州区域文化内涵,使其融入铁画创作中,为提升铁画艺术品牌竞争力提供原创内容。在题材内容上,除却传统的山水、人物、花卉、鸟兽、草虫题材外,应从徽州文化中的民间传说和戏曲、文化掌故和文化遗迹中挖掘资源,像鸠兹古镇的巨幅铁画《天下徽商 兴于鸠兹》就是对于徽州文化的提炼再创作。
2.铁画艺术表现语言的融合创新
从艺术表现语言的角度来说,铁画主要吸收了中国画、书法的造型艺术和空间结构布局特点、中国画的内容和笔法形式以及工艺美术中剪纸的技艺,以一种浅浮雕为主的表现形式,但呈现给观众的还是一种平面的观赏,表现语言略显单一。铁画艺术需要将雕塑语言和技法引入铁画创作中,让铁画和雕塑的艺术形式相互融合,形成铁画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为提升铁画艺术品牌竞争力提供创新语言。
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举办的国家艺术基金“芜湖铁画艺术人才培养项目”除了培养芜湖本土的铁画艺人,还吸收了很多美院雕塑专业的铁画爱好者,学员通过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的专业培训创作了一批具有雕塑本体语言的铁画艺术作品,这是铁画艺术的一次有意义的探索。近期,当代雕塑家谭勋在上海举办的个展中就有一件作品《草》,就是运用铁画元素,来表达雕塑家对于当下艺术的认知和介入,是铁画艺术走向空间的代表,是铁画表现形式创新的典范。
深度挖掘徽派文化、拓展创作题材是对铁画艺术文化内涵的一种文化上的传承和创新,而创新表现形式和丰富工艺技术则是对铁画艺术的一种表现语言上的创新。这是铁画艺术品牌竞争力的核心,是提高铁画艺术品牌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由于芜湖铁画的传承方式依旧靠父子、父女和师徒之间的口传心授,传承方式保守落后,缺乏对铁画艺术进行经验总结和理论体系建构,我们应该利用芜湖本地高校教育资源优势,建立专业实习实训基地以及人才培养基地,通过产学研一体化来构建铁画艺术的理论体系。通过高校来为铁画企业输送人才,开辟培养铁画传承人的新渠道,有利于推动铁画的传承与创新,为提升铁画艺术品牌竞争力提供理论支持。
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工程大学、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都在积极地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做好铁画理论体系的构建和校企合作模式的运作。像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已经建立储铁艺铁画工作室,安徽师范大学和芜湖铁画公司已经成功联合申报并实施了国家艺术基金铁画艺术人才培养项目和铁画交流传播项目两项。芜湖铁画艺术人才培养项目不仅是铁画艺术传承人才培养的平台,更是铁画艺术的学术研究平台,铁画交流传播项目则有利于铁画艺术对外推广,树立铁画品牌知名度,这都是校企合作的成功案例。
市场是铁画产品的风向标,也是铁画艺术产品产业化的依托。基于目前市场开拓不足,铁画行业没有形成合力,各家都在经营自己的铁画企业,形成了资源分散、内部竞争的现实情况,铁画艺术产业资源亟须整合。
首先,利用政府政策和行业协会组织细分铁画市场,做好企业分类和产品定位创新,提高对铁画行业营销理念的认识,让行业经营者能够针对艺术品、文创产品、户外装饰壁画等其中某一个领域去做市场调研,细分市场,将艺术品、文创产品、户外装饰壁画等领域分开经营,让行业经营者能够针对一块市场研发符合市场规律的产品,提高铁画的核心竞争力。
其次,通过政府和行业协会组织实现铁画经营模式由分散转变为铁画企业相互协作模式,建立运行有效的铁画产业链,促进芜湖铁画产业大发展。优化铁画艺术产业资源配置,为提升铁画艺术品牌竞争力提供生产保障。
铁画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面临着严峻的传承和创新问题。过去,人们往往只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而实际上,蕴含在其中的审美内涵和文化精神才是真正需要保护的。
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所谓“工匠精神”,实质上是指一种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追求精工精致的精神。而我们中国作为一个传统手工业大国,具有上万年的工艺美术发展史。这本身就是一部在造物中不断追求精工、创造精致的历史,也是一部工匠精神的史诗。现代芜湖铁画艺术正需要重塑工匠精神,提升铁画品质,打造良好企业文化。培养铁画艺人对铁画艺术的热爱和执着精神,用大国工匠精神去引导铁画人一生去做一件事,重塑铁画品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