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 琳 咸阳师范学院
两宋时期是我国瓷器设计史上的黄金时代,其生产规模和工艺技术都比前代有很大提高。同时,宋人文雅精致的社会和文学风气,也深刻影响了宋代瓷器的美学发展,使其形成了沉静素雅、朴实纯粹的美学品格以及从需求出发,追求恰到好处的实用功能性的设计风貌,对后世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器物文明是社会文明的物化反映,宋代瓷器之所以表现出含蓄内敛的美学特征和恰到好处的实用特性,与儒家理学在宋代的兴盛密切相关。其中,以“尚中为度”为代表的中庸思想,深刻影响了当时的设计。
“尚中为度”是对儒家中庸文化的应用和解析,中庸之道核心理念是对“中”的追求,所谓“中不偏,庸不易”。《论语·子路》云:“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说明中庸的两极是“狷”“狂”,中庸处在两者之间,恰到好处,使事物始终处在和谐、有序、均衡的动态演变状态,这也是“尚中为度”的含义。
对设计而言,想要“尚中”,就要“有度”。所谓“过犹不及”,为了保证事物属性的相对稳定,要做到无过无不及。在设计中不在色彩、造型、功能等任何方面走入极端,追求所谓“极限体验”,而是向往平淡、追求和谐。在产品设计中,过分强调功能而不顾形式美感,将成为无法引起人们美学观感的粗陋之物。而过分强调形式,却忽略功能的需求,则将设计当成了涂脂抹粉的工具。
同时,就形式和功能自身而言,也应追寻“度”的指引,要追求形式美,但不能“过美”,应以表达器物自身的美感为度,不施加过分的人为装饰;要追求功能性,但不能“太能”,应以体现人的真实需求为度,无须不必要的功能。总的来说,“尚中为度”要求造物设计“无过不及”,均恰到好处,既不病态极简,也不堆砌奢华,和谐即可。
“尚中为度”的设计观在宋代瓷器中体现出与隋唐时期外在的炽热情感不同的内敛,而又对某种心灵情境有精妙透彻的观照,这代表着中国设计对于“尚中为度”理念的不断深入,更代表着中国设计开始形成自己独特的造物观。
两宋瓷器以 “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最能凸显宋瓷沉静素雅的美学品格。
宋代著名的建窑黑釉茶盏是典型体现之一。其以黑色釉面上各种浑然天成的有机纹理受到宋代文人的推崇,世称“建盏”。建盏在形式、功能等各个方面均达到了和谐均衡的“有度”。首先,建盏的主要功用是用来配合宋代流行的“点茶法”,及由此延伸的“斗茶”风俗。宋代饮茶以末茶为佳,其茶汤为浅乳白或黄白色,相应的茶盏的色彩使用黑色,便于与茶汤形成明显反差。建盏烧制时自然形成的结晶斑又成了斗茶中极为绚丽的背景,更有“曜变天目”的美称。其次,在形制上,建盏采用“V”字造型,盖面口径增大,便于观察汤花;口沿处的内凹束口解决了斗茶时注水防回水和饮茶时与嘴唇的贴合问题。功能和形式和谐统一,未过分装饰影响饮茶,也未过分注重功能性而破坏了形式的内敛沉静之美感,均以“中”为度,不偏不倚。最后,建盏也非刻板不变,其在保持和谐尚中的基础上,拥有千变万化的形式,如吉州窑的木叶天目盏,以树叶敷于瓷胎之上,用自然进行装饰,质朴而富有野趣,且不损和谐统一。
“尚中为度”的设计观还体现在宋代瓷瓶的设计中。宋代瓷瓶设计形式多样,造型清秀雅致,同时在实用功能方面表现突出,以梅瓶和玉壶春瓶最为典型。两者均为酒具,玉壶春瓶为烫酒和斟酒器,因此口部外翻便于斟酒,细长颈部便于把握,再加上饱满腹部,整体线条流畅富有弹性,给人以女性的柔美体态之感,减一分则瘦,增一分则肥。而梅瓶为储酒器,故小口、宽沿、短颈、丰肩下折,利于保持酒的新鲜,避免挥发,整体敦实浑厚,则使得储酒更加稳定。这两种瓷瓶设计都体现了恰到好处的“尚中”思想,形成了简约清秀而又实用的设计特征。
“尚中为度”的设计观在瓷壶、瓷枕及仿古瓷器的设计中也有着大量的体现,尤其在仿古瓷器设计中,可以看到经过“尚中为度”的设计改造更显和谐精致的美学风格。
“尚中为度”设计观不但是宋代瓷器的基础设计观之一,更是中国传统设计的核心观念。 “尚中为度”的设计观在现代设计中依然适用且可以发挥更大的意义。其概念也不局限于功能与形式的“尚中”,人与自然、产品与服务、现实与虚拟等设计前沿无不需要“尚中为度”为设计指引。